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家的茶馆

2017-06-16 17:38 作者:闫振田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老家的茶馆

在我童年记忆里,老家的茶馆是个很热闹很有趣的地方,不但有很多人来这里喝茶,还可以在这里听大鼓、听评书、听“三弦”,每天晚上,这里要热闹到深更半

开茶馆的师傅叫张朝敬,他家的茶馆与我家药店隔着两家店铺,一条脊的草房,住得很近。因为是邻居,我叫他大爷。张大爷的茶馆不大,也就是两间草房。茶馆里摆着几张八仙桌,每张桌子旁放着四条长凳子。最多可坐三四十人。茶馆的门里有一个长方形的老虎灶,灶上摆着五六个大铁壶,张大爷整天忙着加煤、烧水,水开了,为客人续水。茶馆的水源是淮河水,那时淮河还没污染,水质甘洌清甜。全集的店铺都到这里打开水。

由于我的老家庙台集地处淮河两岸交通要道,来往于颍、霍二县的旅客都要从这里乘渡船过河,常在庙台集上歇脚,茶馆是他们的最佳去处,他们可以在这里喝茶解渴,又可以在这里吃些干粮解饿。张大爷侍人和谒可亲,且是个慈善之人,开茶馆本小利微,但张大爷对客人从来不“抠”。过路的要喝开水,腰里实在没钱,他也给喝。讨饭的、算命打卦的,来这里讨一碗水喝,张大爷也热情地倒一碗开水递过去,没喝足的,他就再倒一碗。

庙台集分逢、背集,隔一天一集。逢集时来这里喝茶的都是四村八乡赶集的农民。背集时,则是集上的生意人。他们端着自己带来的茶壶,边喝茶边叙家长里短、秩闻趣事。张大爷也常请集上的“文人”来这里读章回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镜花缘》《薛仁贵征东》,凡是能找到的章回小说,都拿这里读。在这里义务读书给大家听的,除了读过四书五经当过私塾先生的“老夫子”外,有时本集上的小学教师课余时也来读书,听众听不懂的地方他们还给解释。记得,我有一位姓游的邻居读到《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他本来是坐着读的,这时激动地站起来,读得慷慨激昂,仿佛他就是诸葛亮的化身,听众也都跟着他激动起来。来读书的人很受街邻街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有学问的“先生”。

到了晚上,茶馆则成了“剧场”。唱大鼓的大都是路过的民间艺人,而听众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你唱得好,唱的内容是过去没听过的,则留着你多唱几天,集上的“人头”(说话算数的)负责安排食宿,代为收取演唱费;如果你唱得稀松,内容是大家听过的,第二天就打发你离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外号叫“左瞎子”的民间艺人,他一人兼三职:拉三弦、打木板、演唱。他手拉三弦琴,膝盖上绑着木板,手、脚、口并用,相互配合。他虽然双目失明,但他的唱腔优美,表演生动,三弦琴拉得如泣如诉,常常感动得听众泪流满面。由于左瞎子唱得迷人,我和哥哥当时虽然年龄不大,也常常听到深更半夜,父母怕影响我们第二天上学,不让我们去听。可是父亲一忙,我们兄弟俩就溜到茶馆里去了。长大后,当我听到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就想起左瞎子,我觉得左瞎子就是阿炳式的人物。

解放初期,除了节前后唱几天戏外,平时很难看到文艺表演,而茶馆就成了老百姓的文化娱乐中心。每天晚上,只要大鼓咚咚地敲起来,街上的热心听众们就自动地向茶馆聚集,先到的坐在茶馆的板凳上,晚到的只能在门外席地而坐。除了天气,茶馆里经常茶客盈门。常年累月的演唱,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欢乐,也传播了文化。我哥哥小时候是个大鼓迷,他八九岁的时候曾悄悄地跟我说,他长大了也唱大鼓。我把他的话学给父亲听,父亲很生气,骂他没出息。后来他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劳动之余,他写小说,编唱词,写剧本,写曲艺段子,后来加入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和省作家协会。我上初中、高中时,我的作文一直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老师对我作文的共同评价是“会写故事”,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弟兄俩从小听大鼓、听评书打下的“童子功”。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总觉得,老家的茶馆像文化沙漠里的一眼清泉,滋润了当地的乡土文化。

(安徽阜阳市清河路阜阳日报社 闫振田)

(邮编电话)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2396/

老家的茶馆的评论 (共 6 条)

  • 荷塘月色
  • 浪子狐
  • 雨袂独舞
  • 雪
  • 九江邓世潮
  • 鲁振中
    鲁振中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