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回老家

2017-06-14 16:01 作者:天上的街市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再次回平阴县老家,轻松多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唯一的顾虑是,堂伯的电话没能打通,不知是他换了手机号,还是父亲当初记错了号码?这次回家的线路,比上一次近了不少,没有绕道济南,而在津出高速,往南走国道到聊城,然后左拐一直向东,过东阿到平阴。

早餐时间出发,到了平阴县还未到午饭时间。依旧去了上次住过的小旅馆,那里的老板,是我祖籍西桥口村的,人很好,此时老板恰巧就在屋里,“你好!还认得我们吗?”我先卖个关子,笑着问他,他望着我们发愣,一脸茫然,听我的口音绝非本地人,既然这么问他,应该是见过的。“你们在我店里住过吧?”他试探着问了一句,这句话靠点谱了,随后他紧接着说:“去年———不对,是前年,你们在我这里住过。”

我点着头:“对,是在你店里住过几天,但不是去年,也不是前年,是三年前。”老板激动起来,紧紧拉住我的手,招呼我们坐沙发上,嘴里叫着:“哎呀!可不,都三年啦,时间长记糊涂了!”旅馆老板转到前台后,取出个白瓷茶壶,放进茶叶沏上开水,一股茉莉花香弥漫开来。

见到堂伯已经是正午,他比以前更黑更瘦了,我们的出现,把他吓一跳,他使劲眨一下眼睛,认出我们后,带着惊喜责怪道:“来之前,怎么不打个招呼,我好在家等你们!”我们跟着堂伯回家,还没等介绍,堂伯认出了我弟弟:“这是波波吧?!”我弟快走两步握住堂伯的手,堂伯的记性还是那么好。

堂伯还在那家村办建筑公司的传达室做事,这个传达室是堂伯临时的家,公司门口正在盖几件新房,堂伯说其中一件新房是给他住的。吃过午饭,跟着堂伯去西桥口老家旧址看看,三年前,老家就开始拆迁改造,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模样大变,原先的村中心位置,横穿过一条宽阔的公路,老家旧址不复存在,只能凭记忆和周围的参照物寻找定位。三年前,还能看到拆的七零八落的废墟,现在连废墟也看不到了。

九十年前,西桥口村是一番落后贫瘠的景象,这里大多是山地,种粮少产量低,很难吃饱肚子,尤其是遇到灾年,更是颗粒无收,吃不上饭,人活不下去,就得被迫外出找出路。祖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长途跋涉去了石家庄,投靠村里的一位老乡,这位老乡跟着法国人修铁路,爷爷经介绍也加入法国人的筑路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爷爷兄弟五个,有的留在原籍,有的辗转去了北京,还有一位闯关东去了黑龙江。石家庄我爷爷这一脉,人丁最兴旺,到现在共有五十多人,开枝散叶,蓬勃生长。这要感谢当年祖辈的抉择,老天爷在设置重大自然灾难的同时,也留下一条隐蔽难寻的逃生路,只要有足够的求生欲望,有挣扎改变命运的强大毅力,就能寻找到这条希望之路。

站在西桥口村的山坡顶端,俯瞰整个村子,眼前的鳞次栉比的高楼,不远处崭新的县中学,现代化的健身中心,脚下车流不息的宽阔公路,这里已经和县城融为一体。眼前的一切,很难再想象和勾勒出九十年前的景象,时间过去近百年,这里的变化翻天覆地。

假设一下,如果当年的西桥口村,不是那么贫瘠困苦,在大旱持续、人们绝望,甚至饿殍遍地的时候,老天爷于心不忍,怜悯的降下甘霖,田里禾苗复苏,有了收成,当地人能凑合吃饱饭,能苟且活下来,祖辈是否就不会逃荒出来?凭我记忆里,对爷爷奶奶性格的了解,能活下来,他们是不会背井离乡出走求生的。

这样的假设,让我惊出一身冷汗,假设成立的话,就没有爷爷奶奶的出走求生,也就没有石家庄这一枝血脉,幸好只是假设,不会丝毫影响现在的现状结果。现在的结果,我的存在,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促成,每一次机缘巧合就是一个关键结点,每个结点相互衔接,绝不能断开,否则结果就会改变。

幸好刚才只是假设,不会丝毫影响现在的结果。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环节。由我起始,倒推回去,追溯本源,会看到一条清晰的血脉延伸路径,这让我明白,自己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我的这个“结果”,是数不清的机缘和偶然衔接,并且互相作用才产生的,这种产生的过程,让我感到既幸运又后怕,看似铁的事实和结果,其实是建立在脆弱易变的机缘和偶然上。

还是说回到这次回祖籍之行,有件揪心的事,就是西桥口村唯一的堂伯,年纪已经七十五岁,一直未婚,孑然一身,可预见的将来,这个唯一的血脉也要断掉。没了堂伯,我们便少了回祖籍的理由和动力,到时候,就是勉强来了,见不到亲人,也只能到西桥口村旧址,捧起一把脚下的黄土,聊以慰藉罢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2113/

再回老家的评论 (共 2 条)

  • 东湖聚李胤德
  • 崔勇(笔名:清心)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