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难忘我的老家——新庄

2017-06-12 11:38 作者:一枝柳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广袤的豫南平原,有一条几百里长的淮河大支流——洪河,经年累月地由西北向东南淙淙流淌着,新庄就是座落在洪河西岸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只有在县域地图上比例尺放大若干倍才能找到它。别看这个小村庄极不显眼,非常普通,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的每一块土地都很神圣,每一条道路都很熟悉,每一户人家都很令我牵肠挂肚,因为它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的生长地,更是我魂牵绕的地方—— 我的80多岁的父母双亲至今还在此地生活,虽然我现在省城工作和生活,但每年都要回来省亲数次,每每回老家,都感慨良多......

我的村庄名称多,就像古代一名读书有成的谦谦君子,既有乳名,也有雅号,还有字号,真是雅俗共赏,值得玩味。听老辈人讲,我的老家学名新岗寺,听起来庄重、大气,与宗教很沾边,令人富有联想。又名新庄,俗名岭上,它是1960年才从朱寺桥迁出的。从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朱寺桥是紧靠小清河的大村庄,而百里之长的小清河又是大洪河的支流,朱寺桥正位于两河汇合处,也是小清河的尽头。这里坡洼地多,靠河岸地多,十年九淹,土地瘠薄,按老辈人讲,蛤蟆尿泡尿差不多就得发水。由于常年遭遇水灾,1958年大跃进后,为了躲洪水,就有20来户人家从朱氏桥的两个生产队中先后分离,搬迁到村一里半外西北高岗的岭上,组建起一个新村,也就是“新庄”村名的来历。“岭上”是原来朱寺桥留下的人们称呼新庄的专有村名,是相对于他们居住低洼村庄而言的所谓高地。的确,自从搬迁到新庄以来,除“75.8”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每年季水灾再没有光顾过这里,主要是地势高,易排水,每到朱寺桥再发大水,逃难的首选之地就是新庄,“75.8”特大洪水时,凡逃难到我村的就活命200多口人,成为老村庄人名副其实的“避难所”。

而“新岗寺”学名从何说起呢?原来,据传说“岭上”有一条关道经过此地,车来人往,川流不息,明朝或前清时期以此关道在这里修过寺庙,名曰新岗寺,十里八村的先民逢年过节都会来此礼拜,终年香火不断。由于当年民间宗教信仰盛行,清河南岸有一乡绅,觉得每逢夏季汛期过河来新岗寺礼拜多有不便,就发动乡民捐资化缘,于晚清时期就近在朱寺桥南边的宋店村北选址,新建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 名曰“铁佛寺”, 与新岗寺仅相距两公里,呈东南西北向。新寺雕梁画栋,建筑先进,更富有人气,逐渐取代了旧寺,故至民国初期新岗寺彻底衰败,寺庙旧址荡然无存,被乡民夷为平地,改造成良田。剩下留给像我这样的后人知晓的就是美丽传说,就连村庄“新岗寺”的学名也仅限于当今60岁以上健在的老人偶尔记起,“岭上”的俗称也少有人提起,作为地名,“新庄”——堂而皇之写在县域地图上,家乡人远近皆知,耳熟能详,而“新岗寺”、“岭上”的别称记忆早已被家乡人抛到九霄云外了!

我的老家新庄,上世纪60年代初刚建村时虽然仅有百十号人,2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都姓李,又属几个分支,还有刘、林、张、闫、郭、王等孤门独姓,但是,按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方圆十里八村都是数一数二,真可谓人丁兴旺,发展迅速。就人口发展而言,尽管从1980年之后在农村强行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村也不例外,但是,人民公社化的六、七十年代在没实行计划生育以前,几乎每个家庭都是子女成群,大多数都有5至8个小孩,且呈现出“生男孩多、出生率高、成活率高”的明显特点。如原生产队会计张家有6个男孩,我家兄弟姊妹7个,其中有弟兄4人。止于目前,建村50多年,人口已达400多口,比当初人口净增长3倍。怪不得周围的乡亲们说,“岭上”是块风水宝地,得古寺菩萨之保佑,男孩子个个英俊,女孩子人人漂亮,为周边乡民所羡慕。所以,本村的姑娘有一部分不愿意外嫁,都在本村找婆家;而外村的姑娘争相要嫁到我村,这就使小伙子们不愁找老婆,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

除了人口发展快外,我的老家新庄与附近的村庄相比,还有两大明显的特点:首先是注重教育投入,让孩子读书,有文化的人多,文盲相对少。就老辈人而言,7、80多岁的男人中,就有一个高中生,5个初中生,十多个小学生,在方圆十里八村是很难找到的,这六个中学生都是祖国刚解放时读的书,按家庭成分只有一家是地主,其余都是贫下中农。由于老辈文化人较多,更重视教育,所以,对后代的读书要求更高,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男男女女都上学读书,60年代以来,晚辈们几乎无文盲,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在我的记忆中,仅有一个残疾儿没上学。在物质奇缺的“文革”时期,买啥都凭票供应,社会上流传的上等职业是“听诊器、方向盘、实权派、营业员”,而我村四项全占完。不仅如此,1974年,我村在人民公社供销社当领导的儿子被推荐上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重点大学,成为全县的光荣,名扬百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77年恢复高考后,后生可谓,当年就有人考上中专,成为全村第三个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后来,几乎年年都有人考上高中和大中专院校,人才济济,毕业后在祖国各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我村走出去打工的一批人,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打拼,敢为人先,经过原始积累开公司当大小老板的年轻人不下几十个,还有一批能工巧匠,成为经济海洋的弄潮儿,这就呈现第二个明显特点:年轻人能人多,有钱的人多,买轿车回村的人多,进而,不但农村家中都翻盖宽敞楼房,而且在天津、北京、省城、县城等城市买楼房,新一代的农民摇身一变俨然全家都成了城市人,这是令周围村庄的村民们羡慕不已的。每到逢年过节,这些离乡背井打拼的年轻人,开着各种品牌的轿车,携带丰盛的年货,携家带口,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兴高采烈地赶回村里,穿红着绿,衣着时尚,放礼花,燃鞭炮,请财神,贴对联,为的是和留守的家人亲朋见见面,叙叙旧,走村串户互相道个喜、拜个年,祭祀祖先,不忘乡邻,敬老老,记着乡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提起我村的各种人才,精神矍铄79岁的老队长总是在外村人面前竖起大拇指,骄傲地说:谁有俺新庄牛?尽管人口才400多,可是,国家干部中既出过县常委、省公安厅副处长、副镇长、乡供销社主任等领导,也有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党政企部门任职的后起之秀。据不完全统计,新庄现在在外地工作的有县处级干部两人,乡科级干部、中小学校长、老师、医生、厂长、经理、职工和现役军人等五十多人,真是党政军民学、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新庄人正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村干部中俺出过村支书、主任、文书和村妇女主任等,解放后在不同时期带领谢庄村委4000多口人发展经济奔小康。外出打拼的人中,方圆几十里还数俺村当老板的人多,能工巧匠多,有文化的人多,有出息的人更多!

老队长的啧啧夸赞是有道理的:根正苗旺,环境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老辈人能好学上进、勤俭持家、勤劳能干、朴实善良、诚实守信、品端行正,而且还会影响教育着后代人与时俱进,传承良好家风,拼才会赢。建村50多年来,老辈人没有违法乱纪遭受惩罚者,年轻一代中除有一位少年因参与团伙盗窃被劳教8个月外(后彻底变好),再无人犯法和不良记录。由于民风好,环境优,基因强,故成才多,业绩佳,比着有出息。有的靠读书步入仕途光宗耀祖,有的靠外出当兵混出了名堂,有的靠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有的靠打工经商闯出一片新天地。比如,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打工潮的涌现,以李国、李官印为代表的年轻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闯天津,跑市场,勇拼搏,长智慧,由开始跟老板打工,到逐渐摸索自己当老板,带出一大批在天津做消防器材生意的本村年轻人,他们从消防器材的销售、安装、运输到市场客户信息咨询、交流与生意行业的延伸,大搞一条龙服务,走出了以师带徒、抱团经营、互帮互助、链条式前进、滚动式发展的营销之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人生理想,创出了市场品牌,在天津获得了“第一桶金”。正是这一批文化层次低、读书少的年轻一代给新庄的几百名后生长了脸,争了光,“泥腿子”都能当老板,故我们外出工作的人怎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在外打拼的人硕果累累, 留守在家种地看家生活的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也不甘示弱。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传统的农耕方式彻底改变,被现代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所取代,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已经实现了“犁地耕田不用牛,点灯照明不用油,走路交通靠电(动)车,通信手机人人有”,生产生活方便极了。过去一家一户收麦打场最少需要半个月到20天,现在全村麦季仅两天,大型联合收割机主动找上门服务,一边收割一边出干净的麦粒,假如想卖,麦子在田间已有粮食贩子就地收购,20亩麦地半晌就搞定,然后是趁墒用播种机抢种,妇女们在家确确实实能顶起半边天,只有家中劳力太弱的男劳力才回老家来帮助家人收麦种秋。从种地收割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农村社会化服务应有尽有。据我父母讲,不管是农忙农闲,走村串户的小商贩天天川流不息。吃的方面:有卖白馍白面白面条的,有卖油条糖角肉包的,用的方面:只要电话一响,有人主动上门推销电冰箱洗衣机高清彩电等高档电器的,有人上门定期收缴电费水费手机费的,甚至剃头的主动上门理发,磨剪子镪快刀的吆喝不断。就是感冒生病打针吃药,也有村医登门服务,有钱当场结账,没钱记账然后一次性还,即使有时在家门口没买到吃的用的,只要张嘴,左邻右舍同村同乡人骑电动车也会赶集帮助买回来,浓浓的乡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有了这样周到的社会服务体系,有了乡邻乡亲的无私帮助,常年坚持生活在老家且目前都能自理的高龄父母,我才比较放心。作为家中老大,我和5个弟妹们商量,既然二老过不惯城市生活,愿意待在乡下,那是他们把农村当成了根难以割舍,他们舍不得离开几十年同住的乡亲们,老家有他们人生的太多回忆,老家的生活条件在逐步地改善令他们心满意足,那我们就轮流平时抽空多回来陪陪他们,常回家看看,及时地给他们买一些吃的穿的和生活用品,减少孤独,增加快乐,逢年过节更是天南地北回老家看望他们,这样才保证他们延年益寿,而我们也不忘乡亲,更难忘乡愁!

啊,新庄,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这里,我的魂在这里,我的老家在这里!这里,埋藏着我孩提时太多的美好记忆;这里,留下了我少年时太多的欢声笑语;这里,撒下了我青年时太多的汗水和足迹!1978年的天,我正是从这里出发,走进城市、走进学府、走进机关,渴求知识的甘泉、憧憬美好的未来,追寻贤人的脚步、迈向辉煌的人生!

啊,新庄,她是社会上最小最小的细胞,尽管名不见经传,但是,从人民公社化初期建村,经过十年“文革”特别是“75.8”特大洪水的洗礼和3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像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一样,在党的阳光沐浴下,五十多年来发生了沧桑巨变:家乡形象由丑变美了,由穷变富了,由弱变强了!我每一次回家都能听到好新闻,每一次回家都能看到新变化,每一次回家都有新感受,每一次回家都有要写一写记一记赞一赞的心理冲动!

啊,新庄,我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我热爱这里的每一位乡邻,我更愿意为他们的勤劳淳朴善良智慧的传统美德和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拼搏的时代精神而大书特书!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1673/

难忘我的老家——新庄的评论 (共 2 条)

  • 东湖聚李胤德
  •  推荐阅读并说 好文,推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