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试论王阳明“龙南立心

2017-06-12 09:15 作者:古古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试论王阳明之“龙南立心”

赖 建 青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一个"三不朽"的命题。

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为伦理思想上的"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利国利民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能经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儒家先师孔子、心学大师王阳明(王守仁)和曾国藩(半个)。

笔者认为,作为集心学之大成的王阳明在"立德"、"立功"、"立言"即伦理思想的"三不朽"上可以说是有其建树,而他在“立心”方面则是独树一帜,颇有所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有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在他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正蒙•诚明》)依据这些资料来看,“立心”的涵义很清楚,其重点不在认识论,而在价值论。

心学,是中国汉族儒家学说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战国时期邹国的孟子,南宋的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王阳明非常注重对“心”的磨练,毕其一生在“心”上下功夫。纵观其心学的发展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结点,即“龙场悟道”与“龙南立心”。

“龙场悟道”(见附录),可说是王阳明在传承陆九渊心学过程中的一次顿悟,而“龙南立心”则是他在发展心学时的一次飞跃和升华。

王阳明在南赣巡抚任上近五年的时间里,曾三次来到龙南:第一次是奉旨率军南下,为平定“三浰之乱”而来到龙南;第二次是平乱之后为安抚百姓和寻找探究治理地方方略而来,这两次在官方志书中有明确的记载;第三次则是为到龙南城郊的玉虚洞看书(有史料记载,玉虚洞是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间,朝廷在南赣地区设立的第一个藏书阁,洞里有御赐经书等160册,以及省府与之配套的各类书籍共计近3千册),据传此行有时任赣州知府的邢珣等地方官员陪同,因此行不是公干,官方志书没有记载,但从王阳明在龙南所留的诗句中可以得到佐证。

王阳明在三次龙南逗留期间,撰写了《平浰碑》、《观德亭记》、《谕俗文四章》、《谕龙南乡约一章》、《告谕龙南一章》等文章,以及向朝廷奏请设立崇义和广东和平县制等奏章,还有《回军九连山道中》、《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等七律诗5首,并在写给学生钱洪的信中,第一次以文字形式提出了他心学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理念,给龙南,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研究心学思想的宝贵的史料,弥足珍贵。

王阳明在龙南留下的珍贵史料中,漾溢着他“立心”的强烈意愿。

以“内治”“立心”

王阳明经常说起佛学中的一句话,即“明心见性”,意思是如果能学好思辨之学,即可以超越本身的思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其所提倡的心学不是在形式上达到目的,而是要从“心”入手,让“心明”,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儒家学说,而是儒学与佛学结合如水乳交融的产物。

在王阳明一生的官场生涯中东征西战,平乱讨逆:平定汀漳之乱、三浰之乱、宁王(朱宸壕)之乱、广西思恩和田州匪患……所做之事几乎完全与他的心学思想相悖。

“未能干羽苗顽格,深愧壶浆父老迎。”(《回军九连山道中》诗句)

每一次的征剿镇压,都有成千上万的鲜活生命被杀戮,这些无不令王阳明的内心感到深深的愧疚。

他曾对学生钱德洪说:某自征赣以来,朝廷使我日以杀人为事,心岂割忍,但事势至此。譬之既病之人,且须治其外邪,方可扶回元气,病后施药,犹胜立视其死故耳。可惜平生精神,俱用在此等没紧要事上去了。

“莫倚谋攻为上策,须还内治是先声。”

王阳明在《回军九连山道中》一诗中,对南赣此起彼伏难以剿灭的民乱匪患提出了“内治”的概念,

“内治”的概念在古文中有“修身;约束自己”之意。(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祉以劝福。")

王阳明用诗歌的形式,告诫端坐高堂的朝廷命官重臣们,不要把镇压和杀戮作为治国安民的“上策”,而是要用“内治”即“修身;约束自己”的方式,多和民众加强交流沟通,体恤民情,及时处理官民之间的矛盾,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才是“先声”亦即最好的方法。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是王阳明在横水勘乱时发出的慨叹,而后来到龙南,在写给弟子薛侃的信中形成了文字,成为他流传后世影响最大的名言之一。

在南赣巡抚的任上,频繁的举兵平乱使王阳明开始深思,从更深的层次寻找“破心中贼难”之所在,他意识到要兴倡礼义之道,首先必须要“立心”即“正人心”,从而萌生与推出“致良知”的学说,并逐步完成了心学体系的最终构建。

王阳明在不断地反思和感悟之后,认识到官民间矛盾的根源在于朝廷没有体恤民情,不顾年成的丰歉,一昧地向民众强征索取赋税,地方官员则巧立名目,给百姓增加繁多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从而激起了群忿民怨。为此他希望朝廷能引起重视,从根本上化解官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体恤民情,减少百姓负担,杜绝横征暴敛,以赢得民心即“正人心”,破“心中之贼”,才能让民众归心,让国家长治久安,也就是用“内治”以“立心”。

以“法”“立心”

王阳明在长期的征剿讨伐中逐渐认识到,对于频频爆发的山贼民乱光靠武力镇压显然是不行的,古语曰: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做到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制订和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用法律制度去约束民众的行为,让百姓遵守法律。他为龙南小武当山圣庙题写的一副楹联,其内容也反映出强烈的“法治”思想:

武力不如法力, 力修力行力作善;

当仁何必让仁 ,仁心仁德仁为宗。

他在联语非常直白地指出“武力不如法力”,“法力”也就是法律的约束力。

在任南赣巡抚期间,王阳明经过反复考究,建立了严格管理民众人口居住、人口流动的机制,全面推行“十家牌法”,以斩断民众与乱民和匪盗之间的联系渠道,令乱民匪盗无处容身,以群防群治的办法抑制乱民匪盗的猖獗,靖寇平乱。同时采取举“乡约”,在县级政权之下增立保长,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力,着力完善民众自治组织。并在南赣区域内发布《告谕民众书》、《乡约乡规》等加强地方自治的法规,还结合族规家训的教育对家人的行为进行约束,通过家族宗亲集会,“正人心”以彰善纠过,力求达到救时俗和重序靖乱的目的。公元1517年即正德12年,王阳明在龙南“期间先后三次发布《谕俗文四章》、《谕龙南乡约一章》、《告谕龙南一章》等民风教化文告(见龙南县地方志办公室重刊清光绪二年修编的《龙南县志》卷八志艺文下篇97页),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修改充实后颁布了著名的《南赣乡约》,进一步完善了地方的法治律令,有力地加强了南赣地区的地方法治和自治管理。在社会管理上,王阳明认为:“远离县治,政教不及,民众罔知法度”,是频繁发生民乱匪患的根源所在,必须借鉴“郡县治,天下安”的理念,析里置县立治,则可致“百年之盗可散,数邑之民可安”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巩固地方政权,强化基层法治管理。为此,他尝试探索了一条“添设县治控制贼巢,建立学校移风易俗”的长治久安之策。在任南赣巡抚期间,王阳明奏请朝廷批准,增设了赣州的崇义县、广东的和平县和福建的平和县等县级政权,对南赣地区的治理和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武力不如法力”,是王阳明在龙南期间对法治思想的明确表述,也是他“以法立心”的思想基础。

以“仁”“立心”

心学,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支系,“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发展,都离不开儒家学说中的核心,即是仁德思想。

王阳明毕其一生都在探求和发展心学,仍是时时处处都流露出儒家学说中的仁政德治思想,他在为龙南小武当山上圣庙撰联的下联中提出:当仁何必让仁,仁心仁德仁为宗。

“仁”,就是指儒家思想中“仁义道德”中的“仁”,他明确指出对于民众与官府对抗,不能简单地用武力解决,而是要用“法”和“仁”去教化协调。无论是官员或是民众首先都要有“仁心”有“仁德”,也就是要以“仁”作为行为的宗旨奉公守法,以“仁为宗”。

孟子曾指出:“仁,人心也……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王阳明在率大军平乱剿匪时,曾经常告诫官兵:“当先之士,惟在摧锋破阵,不可斩其首级。”

“平日罪恶不大,可招纳者,还与招纳;不得贪功,不得一概屠戮。”

“孔子自谓军旅之事未之学,此亦不是谦言。但圣人得位行志,自有消变未行之道,不须用此。后世论治,于根源上全不讲及,每事总在半中截做起,故犯手脚。若在根源上讲求,岂有必事杀人而后安得人之理?”

这些话语中,流露出王阳明对平乱征剿中杀戮的一种“不忍”,是他儒家“仁政德治”思想的充分体现

王阳明在龙南期间,亲自开堂讲学,提倡“读书无论贫富,岁首延师受业,虽乡村数家聚处,亦各有师”,提高乡夫村民文化,以教饰民风,整肃县治,传播“阳明心说”。他一生极为重视对人的“良知心学”及民风教化,多次亲自瞻谒文庙。在龙南县文庙的观德亭前,“见栋宇不支,咨嗟久之”,感概之余,当晚在住处撰写了《观德亭记》,把自己的心学理念灌注其中,文中写到:“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了,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

在开堂讲学、教饰民风的同时,王阳明还发布《告谕》,结合族规家训的日常行为约束,实施“建学堂、易风俗、强教化”等安民政策,告谕百姓要“勤农业、守门户,爱身命、保室家,孝父母、养子孙”,以求达到“盗将不解自散,行且化为善良”的“散盗安民”功效。同时还通过家族宗亲集会的机会,由老者长辈教导后辈子孙要正人心彰善纠过,救时俗重序靖乱,兴“社学”,颁行社学教条,建立书院,教化民众,改变民众的劣性,由“盗薮”之处转变为“文物衣冠”之邦。这些仁政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王阳明的“立心”,对明代中后期龙南以及南赣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被学术界所忽略的。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毛泽东文《心之力》)

心学,以“心”为本,探究王阳明之“龙南立心”,是阳明心学研究的新课题新途径,让我们能够对阳明心学有更全面的理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1621/

试论王阳明“龙南立心的评论 (共 1 条)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