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农耕文化的“梦时代”(高考作文下水作)

2017-06-11 19:56 作者:谢白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关键词:农耕文化 中国 美丽乡村 零污染 一带一路)

想了解中国吗?美丽乡村就是中国“梦时代”的缩影!

而如今,农耕文化被从地层中挖掘出来,成了美丽乡村的构建理念。追梦城市之后回归乡村,这种返璞归真,其实是中国发展进程到一定程度、一定高度的必然。先解决温饱,再奔向小康,小康之后复兴中华民族,圆一个伟大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笋,应运而生。“荷花淀”为我们打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芦苇荡”让我们亲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南来水边,随李白一起去浪漫,“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北临草域,与苏轼一样去豪迈,“回望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迷恋乡村,讴歌乡村,是华文明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先看看这首小诗吧!“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多美的诗啊,二三里路,四五户农家,家家冒着炊烟,六七座亭台,开着十来支花,恬静淡雅,自然而然。这种自然,让人想起那“归去来兮”的隐者陶渊明,他是农耕化文的形象代言人,采菊东篱,而无东篱把酒的伤感;遥望南山,而不有回首青霭的虚无。晨兴理园,拙守自我之初衷;荷锄带月,能解山林归之真意。欲言不言,尽言其言!陶渊明,不仅拥有文人墨客的大雅,而且深得农耕华文的精髓,因而,不管是人生的失意者,还是人生的得意者,都或多或少生活在他营造的田园里。

春耕、夏种、秋收、藏,这是传统的农耕;知时、应时、乐天、知足,这是农耕文化的精神。在农耕文化中,天不可逆,时不可失,顺应自然,守则而取宜。

乡村的美丽,带来了乡村旅游的火爆,有人可能会担心,被雾霾追赶来到乡下的城里人,是不是也会把雾霾带到美丽乡村呢?也有人这样假设,来到乡下的城里人,会不会把美丽乡村带回城里呢?这两种可能都是可能。如果要让前一种可能变为不可能,就得让后一种可能变为可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雾霾已经成了笼罩在我们头顶上的魔爪。记得那年我的表哥娶了一个北方姑娘,高高大大的。娶亲的那一天,我们村里来迎来了河北的客人,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婚礼举行得十分热闹,鞭炮喧天,鼓乐齐鸣。那些贵客一下车,对这热闹的场面并不十分在意,他们望着天空不肯迈步,议论纷纷,不停地白照,不肯迈步。这让我们这边的迎亲的队伍很尴尬,以为是什么地方怠慢了客人,忙去探听,他们说:“我们终于看到蓝天啦!太美啦!”在场的人都很惊愕,看蓝天也要用“终于”这个词?

美丽乡村,高标的不是乡村的美丽,而是农耕文化的“知时、应时、乐天、知足”。不逆天而为,不强取豪夺。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有这样的理念治国, 美丽乡村就可成为中国“梦时代”的缩影。

我曾无数次闭上眼睛去遐想那极其辉煌的丝绸之路。丝绸在长安被打包成袱,捆上驼峰,一路驼铃,一路风沙,来到“安息国”,打开包袱,各色的绫罗绸缎,依旧缤纷五彩,它们从“安息国”搬运上马车,在欧洲大陆上风行,披到“蒙娜丽莎”的身上,最后定格在达芬奇的笔下,成为永恒的美丽。

在中国丝绸之路的源头,也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在文人的笔下成为了永恒,那是陌上采桑的罗敷,“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而罗敷的背后该是一个多么洁净的乡村呢?

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已在世界范围展开,我希望一带一路的这头,是无数洁净的美丽乡村,传到那一头的,还有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

西施在美丽的苏杭浣纱,胡姬到我们美丽的乡村来当垆,一带一路,让中国梦进入中外寻常百姓的梦中,“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愿美丽乡村带着中国农耕文化的清香,开在世界文化融合大环境之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1424/

农耕文化的“梦时代”(高考作文下水作)的评论 (共 4 条)

  • 东湖聚李胤德
  • 浪子狐
  • 九霄云客
  • 紫燕之约

    紫燕之约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是传统的农耕;知时、应时、乐天、知足,这是农耕文化的精神。在农耕文化中,天不可逆,时不可失,顺应自然,守则而取宜。美丽乡村,高标的不是乡村的美丽,而是农耕文化的“知时、应时、乐天、知足”。不逆天而为,不强取豪夺。这是乡村的真正美丽之所在!点赞!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