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养一家之教,成一国之风

2017-06-05 23:50 作者:墨点花清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礼记.大学》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其首要强调的无非“正心”,而通观整体,我认为只要家能齐,那么身便能修、心自然也就正了。若是一个国家,人人皆身修,心正了,何愁国家不兴,德不明于天下?故欲成一国之风,需从养一家之教开始。

所谓“齐家”,就是能够把自己的家整顿好,一家和谐,风气端正,而这种风气,往往能够一代影响一代,代代传承,久而久之便成为一个家族的家风了。

我们在谈起某个人时,可能会根据他家的世代背景,说他家是书香门第、经商世家或者世代为官等等,这些便是这一家族家风的一种体现。好的家风,更离不开好的家教。

一个人的家教好不好,从他的行为举止便能很清楚的知道。有的人或许本身给人的感觉很好,被很多人称赞,然而在自己子女的教育方面却有所欠缺。

初中时候认识一位英语老师,平常教书育人,被学生、家长以及同行称赞,而他唯一的儿子,在校园里面却是十分招人讨厌的。我们初二的时候,这位老师的儿子大概五六岁,按理说五六岁的孩子,大多应该是可讨喜,可这位不然,嘴里满口脏话,还经常拿着一根棍子,跑到一些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队伍里去,对着同学们的屁股从第一个打到最后一个。别看他人小,力气可不小,一些女同学疼得哇哇叫,而他看到这些比他大的同学们被他打得哇哇叫时,便在一旁很得意的笑起来。碍于他是老师的孩子,年纪又小,同学们不能也不好拿他怎么办。

像这样的孩子,多半是在家里被父母宠坏了的,父母不去教他如何做,全由着孩子怎么开心怎么来。有的父母可能心想,孩子还小,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了,其实不然,俗话都说从小看大,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引导,等长大了再叫他改,想必是很困难的,能改则以,若不能改,那么小坏就会变成大坏,小坏害人害己,大坏则可能会危害社会甚至危害国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这个小孩的行为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没有家教的孩子,而小孩没家教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孩子,在父母,父母本身虽然好,可心中却没有竖起家风的概念。

世界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芸芸众生,或许有那么一些家教不好的人无伤大雅,然而,试想,若人人家教不好,不竖家风,家家风气不正,那么心如何正,心如何修,那社会风气又该变得如何的不堪,国家风气不正,如何立足于世界?

悠悠中华五千年,古人留给我们的何其丰富,无论何时何代,我们往往能从一部分人的人格,看出一代人的人格,从而可以感受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正是这种风气可以有力推动时代的发展,这些社会风气最初的起点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带有这种好风气的人,从小成长的家庭里,家风必然不会差。

或许古人并没有家教这一说法,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之说,可见,国不可无法,家不可无规的,良好的家风自古就是人们所重视的。

说起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不得不说梁思成,而梁思成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其父梁启超对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梁启超看来,著书和教育才是他的“天职”,既然不能改变中国的政界,那么,通过社会教育来恢复中国青年的自觉,就成了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他也曾在演讲中对青年们说,求学问的目的乃是为了学做人,知识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没有修养磨炼的青年,就很容易走向迷失。既然要教育中国青年,自然要从自己子女着手,从其子女日后的成就来看,梁启超的家教是成功的。

梁启超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已然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家风,这种风气,他不仅仅只想其存在于自家,更想他能存在于那个社会。当时的中国已不再是天朝大国,一不小心就会被别的国家蚕食,若国人再不正心,再不修身,该如何自救?又何谈平定天下呢?

古人曾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今天照样可以说,一家不教,何以成一国之风?毫不夸张的说,如今中国社会正存在一种浮夸、急进、从大流之风,此风气起源多半是家里。我们经常会听到长辈们说,你看谁家孩子怎么样怎么样,他那样多好,你就该学他,这不正是教我们从大流吗?这种风气万不可让它长期蔓延。

每户人家都该有自己的特点,都该有自己的家教,更该竖起自己家的家风,你可以说你没有太大的志向抱负,但你最起码的要把孩子教育好,只有家家户户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了,那么孩子走出家门带出去的风气就不会坏,整个社会风气自然会越来越好。

国家风气好了,他国敬仰的目光自然而然就会聚集到我们身上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0330/

养一家之教,成一国之风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