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用智慧写就明天最美文章

2017-05-24 11:35 作者:旬竹笛韵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记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文

近几年来,在地处秦巴山峦之间的旬阳县,不论是在被称为“中华第一太极城”的县城区大街小巷、机关单位、学校、社区居委会;还是在城郊和乡下的厂矿企业、田间地头,村庄院落;一位农民企业家被民间老百姓称为“旬阳油桐大王”的传奇故事在全县各地颇有色彩地到处流传着。不仅家喻户晓,而且迅速在国内各大网络里走红,并在各大报刊、杂志不断亮相,在广播、电视节目里频频登场。这位被民间老百姓称为“旬阳油桐大王”的传奇人物究竟是谁呢?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文。

起步三级跳远

黄明文为什么会是一位传奇人物?是一位怎样的传奇人物呢?民间老百姓口头上流传的的故事是这样讲述的••••••

黄明文,男性公民,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67年2月出生于旬阳县蜀河镇曼湾村一个船工世家。由于常年生长在汉江河边,滔滔江水磨砺着他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敢于拼搏的顽强意志,滚滚汉江激励着他在人生的河流中勇于博风击浪。1986年,19岁的黄明文高中毕业后,凭着一股初生的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跟着父亲驾起了船,当起了民间俗称的“拉船纤夫”。在汉江流域开始从事水上运输业,一是为了学习社会经验,二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减轻家里经济负担,就这样,黄明文驾船一干就是6年,1992年,吃苦耐劳的黄明文搞水上运输有了一定积蓄后,一个偶然的想法,促使他在人生的课堂里又读到一篇新的课文,他的追求目标又更上了一层楼。

当时的蜀河镇和全县各地农村一样,由于没有公路,农民朋友们手中的农副产品不仅运不出去,家用的和生产用的各类商品农民朋友们添置购买也十分困难。黄明文突发奇想,我何不办一个商品批发货运部呢?既搞商品批发,又从事农副产品收购,既方便了方圆周围的几十里以内居住的农民朋友,还能更多的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一劳多得,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有了既定目标的黄明文说干就干,在世人堪称“陕南小汉口”的蜀河镇街道租房开办了商品批发农产品收购部。商品批发农产品收购部开业后,由于黄明文眼勤、手勤,脑瓜子灵活,对来前来购物的顾客笑脸相迎,对购物后离去的顾客笑脸相送,对人热情,态度和蔼,服务周到,博得了方圆几十里农民朋友们的阵阵喝彩,广泛好评。就这样,黄明文从事商品批发货运一干就是5年。这5年,他学习了不少经商知识,也弄懂了不少经营之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996年,从事商品批发农产品收购的黄明文在和前来购物和联系货运的农民朋友聊天时了解到,当时的何家乡农民手中的桐籽很多,但就是没有地方加工桐油。于是,他便多方联系,最终以年租金1000元租得何家乡供销社房屋作为桐油加工厂房,一直为方圆周围几十里的农民朋友加工桐油至1998年。1996年到1998年这3年,既是黄明文正式从事桐油加工的起始年,磨练意志的3年,也是他怀揣着不少迷茫在商海里摸爬滚打奠基础、探思路、找出路、谋求更新颖、更高层次、更高方向、追求更高目标的3年,更是他从事的桐油加工业从家庭式经营管理模式迈步向社会化服务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发展的跨步年。

于是,有关黄明文的话题在民间就开始流传开了。有人很有想象力地评价说“黄明文高中毕业后走过的路:“船工——商品批发货运——桐油加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跨越。就像一位田径运动员一样,完成了自己的‘三级跳远’”。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人没有把“油桐大王”的美名授予他。因为他的事业才开头,才迈步,还没有拿到“奖牌”。

坎坷成就通途

1999年,黄明文结合本县油桐的生产能力、加工水平、对外销售渠道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和论证后,他如禾苗遇到了水,像鲤鱼跃进到了河里。黄明文该出手时就出手,他自筹资金20万元,到信用社贷款10万元,招收员工12人,经申请获得有关部门批准后,注册成立了“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公司成立,黄明文担任了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一年,黄明文32岁。

常言道:“自古好人多磨难,从来创业艰难多”。自从“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成立开始运作后,虽然一切都顺利正常,但就像小孩初学走路会摔跤一样,总会遇到一些磕磕绊绊的事情。

2001年初,黄明文加工桐油首次突破300吨。正当他暗自庆幸之时,始料不及的是,天有不测风云,市场急转直下。桐油价格竟由原来每吨1.2万元下降到7000多元,就这还难以出手。市场的突变,意味着黄明文即使倾家荡产三次也难以自拔……

同样是2001年,公司发往南京涂料厂的2集装箱60吨桐油后,因该厂检验不合格,整车皮全部退了回来,公司重新进行加工后有运回该厂,但却亏损余元。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导致桐油出口受阻,市场价格全面回落。很快120万元被蒸发,黄明文再次面临血本无归……

2002年到2004年,由于桐油市场低迷,黄明文本人和由他本人选派的员工一道,分别手提桐油样品,走进一个个陌生的城市,住进最便宜的小旅店,站在街头,手持买来的当地的电话簿,用当地城市的公用电话逐家推介公司生产的桐油,而多数厂家根本不屑一顾……

2003年,公司为扩大生产规模,再次租赁了蜀河物质供应站厂房,但为了支持汉江蜀河电站建设,停产搬迁损失数万元……

2004年,由于市场体制尚不健全,天津公司拖欠货款27万元,四川公司赖帐17万元,资金紧缺几乎迫使明文油厂关门倒闭……

四川一公司竟赖账17万元。货款不能按时回笼,银行贷款却又到期。眼瞅着当地十几家小油厂纷纷倒闭,精神将要崩溃的黄明文,一时陷入了绝境……

2005年,汉江发生特大洪水,导致油厂价值40多万元的办公楼垮塌……

天津市宝坻区某厂家,将27万元货款一拖就是三年,而四川某公司竟赖账17万元。货款不能按时回笼,银行贷款却又到期。眼瞅着当地十几家小油厂纷纷倒闭,黄明文一时陷入了绝境……

但尽管遇到了这么多的曲折,黄明文并没有气馁,也没有退却,因为他深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一方面,他身体力行,加强自身油桐加工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外,还带领和辅导公司员工学习油桐加工知识;另一方面,他不仅自己自费到全国各地有名气的厂家进行油桐加工业知识和桐油的收购--生产--销售方面的考察学习,同时还逐年选派出公司的部分业务骨干到全国各地有名气的厂家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和采取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公司加工桐油的质量在不断地提升,桐油的产出量在不断地增加。员工们喜在心里,笑在脸上,一门心思把精力投放到加工桐油的生产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不断地得到提高。2003年公司的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2006年收购桐籽5200吨,加工桐油1456吨,出油率达28%,较往年增加了四个百分点,增加产值近200万元。2010年公司的年产值达到5435万元;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拥有总资产2860万元,净资产1850万元。

于是,有关“桐油大王”的传说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不认识黄明文的人们问:这位“桐油大王”是谁?对黄明文和他的公司十分了解和熟悉的人回答曰“蜀河镇曼湾村的黄明文嘛”。

“桐油大王”黄明文,一时在民间名声大震,到处流传,颇有传奇色彩。

“桐油大王”秘笈

何谓“桐油”呢?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用途广泛。它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是生产电子产品不可替代的绝缘材料大量用作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电器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并可制作油布、油纸、肥皂、农药和医药用呕吐剂、杀虫剂等。

旬阳县约有油桐面积38万亩,年产桐籽1.5万吨,是旬阳农民发家致富的传统项目。近几年来,旬阳县委、县政府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以油桐为主的生物能源基地建设,率先在汉江沿线油桐适生区域点播油桐8万亩,并计划利用5年时间对现有40万亩油桐资源进行改造提效,力促全县油桐面积达到60万亩,年产桐籽6万吨。为促进和加快油桐基地建设,黄明文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出资2万元,无偿提供油桐种籽7万余公斤,免费调种到施工乡镇,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油桐大产业。

黄明文之所以斥巨资从事桐油生产,同时又积极支持全县的油桐基地建设,他看中的有三点,一是旬阳县油桐产量高,二是油桐产出的桐油销路好,三是全国各地的厂家需求量大。他不仅看准了契机,而且也抓住了机遇,同时又描准了商机,使他自己让自己开拓的事业如虎添翼,亮点纷呈。

据有关资料表明,整个安康市桐油的60%产于旬阳,旬阳县桐油的60%集中在东区9个镇,蜀河镇地处东区中心地段,桐籽原料充足。1996年季,黄明文将原何家乡供销社厂房租赁过来后,借贷数万元购置安装桐油加工设备。1997年秋季就收购桐籽200多吨,加工销售后获利20多万元。到2001年,黄明文把桐油销售到了山东、江苏、上海、天津等13个省市的30多家大企业。2004年6月,黄明文以每吨元的价格与全国最大用油公司——山东招远金宝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100吨的供销合同, 该公司限黄明文30天内供货。10天后,每吨油价上涨到元,按原合同执行,自己少赚了22万元。 “宁愿少赚钱,哪怕赔点钱,也要讲信誉”,这是黄明文的口头禅,也是他诚信为本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代,桐油是靠粮食、供销部门收购并加工、通过外贸部门出售的。由于旬阳地处桐树适生区,桐油色泽呈淡黄透明、附着力强、防腐性能好,故在上海等地一路畅销。 价格看涨便有人就在桐油里掺杂使假。1992年,旬阳县外贸部门一批质量不合格桐油被上海外贸退回,致使旬阳桐油价格跌入低谷。黄明文得知这一信息后,牢记这一血的教训,严把产品质量管,为了全面挽回旬阳桐油在外界市场上不好的影响,他先后投资4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专门购置了脱水除渣及化验设备,并高薪聘请了湖北专家进行质量检验,使桐油含水率保持在0.1%以下,质量控制指标全面高于国家标准。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理念和行动深深打动了与他交往过的公司和个人,山东招远、江苏昆山、天津长城、西安西电等一批全国用油大公司先后与他建立了订单供销、优先用货的长期合作关系,产品供不应求。“要把高质量的桐油产品送给厂家”,这就是黄明文严把桐油质量关的座右铭。

作为八十年代的高中生,黄明文在贫困山区称的上是一个“秀才”,他聪明能干,肯动脑筋,善于学习。为攻技术难关,他查阅了大量的桐油加工方面的资料,一般情况下,桐籽含油量应在33-35%之间,而目前采用传统工艺加工桐油的出油率只有23-25%。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在借鉴外地桐油加工厂家经验的基础上, 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2005年10月,特大洪涝灾害致使价值40多万元的房屋垮塌,黄明文咬紧牙关对油厂进行了迁建技改,投资300余万元新建厂房3000平方米,购置了6套榨油设备。购置了TQLZ型振动清理筛,专门清理桐籽中附着在表面上的桐灰及泥土、沙石等杂质。新建了标准化的烘干室,改变了过去冬季收购,等候季气温回升后开始榨油的办法,有效地避免了因桐籽湿度大而霉烂变质,桐籽烘干后可及时加工桐油,同时燃料用煤较前降低了四个百分点。对剥壳机作了改进,使出油率提高了3%.新增加了一台蒸炒锅,增强了蒸炒能力,使整条生产线对水分的适应性大大提高,入榨水分始终保持在4%左右,完全满足了工艺条件的要求。以前使用一台蒸炒锅遇到了麻烦,因为来料水分在28%左右,经烘干机去掉8%的水分,进蒸炒锅时桐籽水分约20%,蒸炒后为10%,入榨水分在6%~7%之间,达不到入榨要求。由于水分偏高,蒸炒锅内常出现油料结团现象,从而造成下料口堵塞或搭桥,影响产量,且干饼含油量高。新购置的6套型榨油机进行压榨,入榨温度保持在120℃~125℃之间,入榨水分约4%,出饼、出渣、出油均达到正常,干饼残油5.2%左右,成品油达到了一级油标准。采用新设备,改进新工艺,油脂公司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要让我们生产的桐油占领整个市场,就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这是黄明文在召开全体员工会议时,常说的一句话。

于是,有关领导和一些务桐桐农们在谈论起黄明文时,常常会听到他们这样感慨地说:“把黄明文称之为‘桐油大王’理所当然,受之无愧”。

诚信服务群众

十余年来,黄明文始终坚持“诚信为本、质量至上、科技为先”的经营理念,带领全体员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使其生产的桐油产品远销山东、江苏、上海、天津等地,并与这些国内用油大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同时,黄明文通过自身的努力,带动2万余户桐农积极发展油桐产业,年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同时也促进了全县油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现在,只要你路过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门口,就会看到不少从四面八方赶来卖桐果的群众。“以前桐果都是零零散散地卖,现在好了,有专业的公司负责收购,不用愁销路,还能卖上好价钱。”桐农们说着笑着,笑着说着,一个个笑得一脸阳光灿烂。

作为明文油脂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黄明文认为,农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作支撑。发展特色产业,必须依托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跟风,否则吃亏的是群众百姓。在黄明文看来,旬阳县有种植油桐的历史和基础,做大油桐产业是当地群众多年的心愿。因为发展油桐产业,受益长,成本低,风险小,还能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荒坡边地。蜀河镇政府从2006年起号召选良种、建基地,大兴油桐产业。很有经济头脑的黄明文借助蜀河镇政府这一决策,很快倡导和发起成立了旬阳县蜀河镇油桐产业协会。带领和引导广大桐农积极发展油桐产业。目前,蜀河镇已建成以大米桐、小米桐为主的良种速生丰产油桐基地6万亩,发展1000亩连片基地村9个,有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桐油加工企业1个,对此,有群众说“蜀河镇成立油桐产业协会,黄明文功不可没”。

在黄明文看来,只有政府发动群众,群众依靠政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油桐产业兴盛起来。但由于单户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在种植特色农产品的过程中,农民就怕丰收后卖不上好价钱。为此,黄明文才发起成立了油桐产业协会,由明文油脂有限公司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栽种、统一技术、统一保护价收购,组织广大农民建造油桐基地,大力发展油桐产业。

按照黄明文的思路,蜀河镇油桐产业协会选出优良品种进行育苗,按成本价卖给农户,并在种植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保障成活率和产果量。农民摘果后,明文公司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按最低保护价每吨3000元收购,市场好的时候随行就市提高收购价格。据了解,2008年,蜀河镇桐农的桐果就卖到每吨4500元,农户种植一亩丰产期的油桐收入了达2000余元。

对此,一位国家级权威媒体记者在2008年采访蜀河镇一位叫崔万朝的桐农时就验证了这一点。“没有油桐协会之前,一斤桐果只能卖5毛钱左右,现在可以卖到两块多钱。我家种了8亩油桐树,今年可以挣1万余元。”这位叫崔万朝的桐农如是说。

如今,像崔万朝这样加入油桐产业协会的农户已有100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了近万亩。在黄明文的带动下,整个旬阳县有4万户桐农直接受益,桐农人均增收近千元。目前黄明文和他的公司正在探索利用桐果壳来制作活性炭,这项技术一旦研发成功并投产,可大大提高桐果的利用效率,为农民增收带来更多动力。对此,黄明文信心十足。

而在蜀河镇民间,有许多经营10多年油桐生产的桐农们,谈起他们家庭的经济收入,没有一位无不夸奖黄明文的,他们说:是黄明文成立的油桐产业协会的诚信服务给我们带来了实惠,让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生活上富裕起来,黄明文为我们办了大实事。

荣誉可圈可点

黄明文,这位农民的儿子,在他富裕起来之后,他没有忘记党和政府对他的培养,他没有辜负家乡人民的期望;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了社会。党和政府以及家乡的人民没有忘记他,在他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奉献时,党和政府也给予了他和他的公司诸多荣誉,使他成为拥有荣耀和花环、备受社会关注的公众人物。他的公司成为全社会和众多媒体关注的热点,同时,这些被花环包裹着的荣誉,也成为黄明文和他的公司发展油桐产业生产的动力和新的起点。

近几年来,黄明文本人先后当选安康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党代表,县第七届政协委员,县工商联执委。在此,黄明文获得的荣誉照录不误,请各位读者过目:

2008年获陕西省首届“陕商大会”“创业人物”荣誉称号;

2006年,被安康市政府授予“安康市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荣誉称号;

2011年获安康市委、市政府“优秀人才”荣誉称号(奖金5000元);

1998年获旬阳县“十杰青年”荣誉称号;

2005年获旬阳县“旬阳县优秀乡土人才”荣誉称号;

2007年获旬阳县“扶贫济困光彩个人”荣誉称号;

2009年获旬阳县二十佳“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2010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1年获中共旬阳县委“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11年获县“‘五好’政协委员” 荣誉称号;

2011年获县“优秀县人大代表” 荣誉称号

黄明文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创业,现在已经成长为当地创业致富带头人。公司原本是一个小型家庭作坊,他坚持以发展创新为主旋律,通过创新经营和科学管理,公司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走出了一条从无序到有序、从小作坊到产业化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黄明文领导下的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获得的荣誉如下:

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单位”

陕西省“守诚信重质量先进企业”;

安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安康市“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旬阳县“守合同重信誉企业”;

旬阳县“消费者信得过企业”;

旬阳县“125骨干企业”;

旬阳县“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旬阳县“先进企业”

旬阳县“文明单位”

旬阳县“扶贫济困 光彩助学”先进单位

由黄明文任会长的“旬阳县蜀河镇油桐协会”2011年获国家“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单位(奖金20万元)荣誉称号;

2011年申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奖牌待发);

由黄明文主持、申请的“油桐良种繁育及桐籽深加工工艺研究”“桐籽烘干装置”两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技术专利”,“油桐良种繁育及桐籽深加工工艺研究”同时荣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金5000元)。

在这里要提的是,这个时候的黄明文已成为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队伍中的“少帅”级领军人物。他领导下的团队,从无到有,已由才成立时的12人增加到54人;有厂房用地2处,占地面积17亩。生产的桐油产量由成立时的年产30余吨增长到2010年年产桐油1800余吨,固定资产价值1850万元。目前,旬阳的桐油通过黄明文的多年努力,其桐油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国外。不仅打出了旬阳优质桐油的品牌,同时也为我们的家乡争得了荣誉,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心回报社会

从事桐油加工12年来,黄明文清楚地认识到,公司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除了自己的努力苦干和拼搏,更离不开上级和各职能部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现在自己的腰包鼓起来了,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富裕起来的。因此,他富起来之后,更多想的是怎样回报社会?真正为老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先后引进优良桐种,购买选育小米桐、大米桐良种95吨,共投资24万余元建设油桐基地。

他积极参政议政。作为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他坚持扶贫济困,扶助高考生上大学,共计捐款余元,同时还拿出相当数量的资金和生活必需品深入到大山深处看望慰问贫困户。2007年,曼湾村抢抓机遇修建通村水泥路,黄明文个人投资元。在2010年全县遭遇“7.18”洪灾后,他个人向受灾群众捐款2万元。台湾2010年受灾后,他积极带头捐款捐物,个人捐款2000元。同时,他积极参与千企千村扶助工作,资助1万元帮助包抓扶助蜀河镇施家沟村建设村委会活动场所,同时计划2011年种植油桐1000亩,以此带动该村经济迅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作为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他十分重视蜀河镇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在县十六届二次会议上,黄明文经过查阅资料、调查走访研究,认真及时地向大会提交了第54号《关于修复和保护蜀河镇文物古迹的建议》,得到了与会的人大代表赞同和好评,所提建议很快就被大会采纳,有效地促进了蜀河镇文物古迹修复保护工作顺利进行。而对于黄明文来说,他觉得他不过说了应该说的话,办了他应该做的事,履行了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作为县政协委员,他2次在政协会议上向会议提出有关资助贫困学生和蜀河镇文物古迹修复保护提案,引起了县政协的高度重视。

由于目前旬阳县的油桐保有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现状,黄明文每年都得派出员工到湖北的郧西县、郧县,本市的白河、汉滨、石泉、紫阳等县收购油桐原材料进行加工。为解决这一难题,作为蜀河镇油桐产业协会会长的黄明文,从2006年起,多次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油桐产业基地的建议,已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火爆走红网络

2011年6月13日,十分关注黄明文和他的油桐产业协会的网民们从《西部网》里获得了连他们做都想不到的喜讯。于是,这些网民们就像自己有喜事一样,喜形于色,奔走相告,甚至有人在家门口燃放起了鞭炮,摆起了酒席以示庆贺。是什么喜讯呢?

原来,在6月10日中国科协、财政部召开的2011年度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带头人表彰大会上,由黄明文任会长的旬阳县蜀河镇油桐产业协会喜获“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单位殊荣,这个殊荣,在安康有两家,旬阳县蜀河镇油桐产业协会就名列其中(奖金20万),而在旬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此国家级表彰殊荣,蜀河镇油桐产业协尚属首家。

《西部网》在“西部网讯”频道里是这样报道的------

“桐油、柿子、龙须草曾是旬阳三大宝,但因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三大传统产业逐渐萎缩。抓住国家南水北调及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旬阳开始在江河沿岸重点发展桐油等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农民增收的产业。

2007年7月,旬阳县蜀河镇油桐产业协会成立,现有会员175人。协会竭尽全力做好桐油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工作,在科技宣传、培训、科普示范带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坚持走“协会+农户+基地+企业”的路子,使协会组织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协会现有整片桐林基地1200多亩,注册成立了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下设榨油厂两处,配置中型机械榨油设备六套,并引进了桐油深度提纯设备一套,协会社会效益不断扩大,会员收入不断增长,带动务桐农户经济收入明显高于非务桐农户30%以上。

会长黄明文从拉船纤夫到桐油大王,近几年协会投资21万多元,购买优良桐籽品种无偿发给协会会员和栽桐农户,同时解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50余人。2010年被市县表彰为先进协会。协会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在全县19个乡镇250个村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300多场次,在汉江、蜀河流域20个村63个组集中规划新点桐亩,其中10亩以上种植户163户,加快了旬阳油桐产业的发展速度。”

你说,看了《西部网》这篇报道的旬阳网民们能不像自己有喜事一样高兴嘛。

无独有偶,民间便有诗歌爱好者写诗歌赞黄明文。有诗歌曰:

油桐大王黄明文,商海拼搏见真诚。

参政议政为父老,扶贫帮困助乡亲。

服务优质创品牌,创先争优讲诚信。

汉江两岸有口碑,秦巴山峦留美名。

哦,黄明文,家乡的网民喜欢你,家乡的桐农们感谢你!家乡的人民为你骄傲!家乡人民为你自豪!同时,家乡人民和家乡的所有桐农们期盼你在今后的油桐产业发展中,就像你的名字一样,在今后发展油桐产业的进程中,用智慧写就明天最美好的文章!

2011年10月8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7740/

用智慧写就明天最美文章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