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当代喜剧小品中喜感与悲感元素

2017-05-04 11:14 作者:楚客&皆孤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最近综艺档,喜剧的风头正盛。《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跨界喜剧王》等多个舞台喜剧小品层出不穷。但是让人搞不懂的是,大部分的喜剧小品却穿插着浓郁的悲感元素。让人观赏起来,没有喜剧的幽默感与与讽刺感,只能体会到类似于悲剧带给人的悲伤,但是这种悲伤是片面的和肤浅的。比如郭麒麟、欧弟的《人生时间表》,本来开头的“三分钟无痛改表”的创意不错,但是之后的剧情反转,没有笑点,煽情的承转也很生硬,让人丧失了对喜剧的感知力。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人会发问,当年陈佩斯、巩汉林等老一辈艺术家表演的喜剧小品不是很好吗。是的,我也这样认为。比如陈佩斯的小品《吃面》,它描绘的是一个渴望出名的跑龙套演员,在录制一个吃面镜头的搞笑情节。但这并不只是让人一笑了之,你会反思或者思考一些像他这样的底层人物的命运。但为什么现在的喜剧小品衍化成了悲感多于喜感,喜剧变成悲剧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点,创作人的创作匮乏,剧本不好写。能力不够,情怀来凑。许多创作人打着“喜剧的最高形式是悲剧”的旗号,来创作他们的作品,来弥补他们所谓的高尚情操。其实说白了,就是凑剧本。其二,就是如《喜剧总动员》中的这些竞技模式,让观众去投票去决定每一个小品的成绩。但现在的观众的个人修养不够,是很容易被“忽悠”的。而“忽悠”他们成功的因素就是强烈而又有冲击的悲情元素,这样这些小品人和创作人才能在“竞技场”上获得胜利。最后一点是跟风,许多创作人个小品人看到一部这种类型的小品获得成功,就会盲目跟风,以此来获得人气和经济效益。很多人看见《开心麻花》火了,于是一大波小品潮来袭,后来《喜剧总动员》又火了,《欢乐喜剧人》《跨界喜剧王》等综艺小品横空出世。这就逐渐让观众产生了视觉疲劳,这种做法从短期来看,,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放眼向前看,无异于自掘坟墓。

但是在另一个角度我们也会发现,现在过度的喜剧亢奋化会导致另一个极端的出现,那就是喜剧成为了闹剧。而闹剧会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创作人自身的素质和观众的欣赏水平。比如一些喜剧人本身就是一些让人发笑的特质,观众十分买帐,但如果他继续把这种特质扩大化,把让人愉悦的笑点变成让人感觉生硬的笑点,这样,不仅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也会成为一种没落的表现形式。但是通过现在的观众热度以及喜剧演员的表现形式来看,闹剧已经逐渐被悲情喜剧所取代。而且从《喜剧总动员》中的第一季与第二季之间的转变也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所以对于闹剧这个问题就不多做阐述。

陈佩斯先生在他亲身几十年的小品生涯中浓缩了一句话:“每一个引得观众发笑的人物,其实都有一个悲情的内核。”所以喜剧,从笑料,到创作本身,都是要有一方被迫牺牲掉一些尊严的,或者自嘲,或者他嘲。只是许多时候,悲剧内核是被隐去的。但却并不是不存在,反而是以更强烈的存在去渗透这个剧本。比如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中,有一段描写,是讲主人公在跑龙套的过程中被人讥笑,但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设计的是一个喜剧的场面,但被观众看到了,却不会发笑,会流泪,会深思。

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但喜剧的最高境界不是悲剧,因为这句话把喜剧的形式和内核割裂开来。喜剧的笑料部分是喜剧的表演外化,而绝非现在跟风创作出的悲情外化并且基本上没有喜剧含量的作品。所以,需要喜剧创作人的改变,需要回到喜剧本身的出发点,去创作出真正经典的喜剧作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3570/

浅谈当代喜剧小品中喜感与悲感元素的评论 (共 7 条)

  • 淡了红颜
  • 崔勇(笔名:清心)
  • 鲁振中
  • 襄阳游子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