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师的品格

2017-04-01 11:35 作者:秋实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2002年,好友延奎兄打来电话,托我为冯其庸老先生寻购两本书,是早些年辽宁地方出版的。记得其中有一本是有关碑拓研究方面的,大连出版社出版的,很遗憾书名已记不得了。

我当即联系大连文化局的朋友,请其帮忙。自然,由大连出版社出版的那本书很快就寄过来了,据说是在出版社的库房中翻到的。还记得,尽管大连的朋友说不要钱,我还是按照定价寄去了24元钱。而另一本却始终不得踪影,甚至找到了省内几家较大规模的图书馆。不管怎样,买到了一本,也不算让朋友失望。

按说,给冯老先生买书的事情应该就这样过去了。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后,延奎兄打来电话,说冯老给我写了一幅字,他已经装裱上画框了,让我有时间去取。延奎兄说:“我也没想到,老先生看了你给买到的书非常高兴,一定要给你写一幅字,是他几年前为一幅画作题的一首诗。”那一刻,我被深深感动了。先生高居“文史大家”“红学大家”之尊,事务繁忙,惜时如金,竟为一个不知名的小辈帮忙买了一本书而费心劳神,其待人处事可谓至善至诚至周,不能不让人心存感念。

冯先生写的是一首七言诗。诗云:“荒江独坐是底人,烟云两袖弄冰粼;平生不识丝纶钓,只送清流到浊尘。”书体为行书,隽秀洒脱,神清气朗。诗后有题款,上款曰“尔平先生两正”,下款属“冯其庸”三字。引首处钤朱文斋号章“樂翁”,落款后钤朱白相间“冯其庸印”,又朱文“宽堂”;印章与正文及题款朱墨映衬,相得益彰。冯先生一向为人宽厚,以“宽堂”作号应该是意在表达自己在人格上的信守与践行,时时自省自警,让人肃然生敬。十几年来,我一直把冯先生赠与的墨宝挂在办公室,为的是天天能看到。看到它,就会想到未曾谋面的冯先生,敬畏之心就会油然而生。

两年后的2005年,延奎兄从冯先生那里带来了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上中下三巨册,洋洋160万言,封面是先生亲笔题写的书名。全书用朱墨双色套印,正文为黑字,评批为小号红字,无论是装帧还是印刷都堪称精品。从凡例中得知,这套以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底本,以甲戌、己夘、列藏、蒙府、戚序、杨藏、郑藏、甲辰、舒序、程甲等各本为参校本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是冯先生几十年来研究、评批《红楼梦》全部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书中红字评批所占篇幅比例可见一斑;用业内权威人士的话说,“是《红楼梦》众多版本中一部内容完善、制作完美的全新版本,是一部全面重校评批、权威阐释解读《红楼梦》全部内涵的文化巨著。”自然,这套书在我诸多藏书中,被我贵为“善本”,成为了心之物。

时隔不久,冯先生的第一本画册——《冯其庸书画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延奎兄按照先生的意愿带给我一册,要我转赠给了辽宁省图书馆收藏。省图书馆回赠先生收藏证书,以为感谢永久的留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009年时,延奎兄又从冯先生那里给我带回了一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瓜饭集》。这是一本散文集,封面是先生的一幅写意秋风图,颇具田园气息。高高攀援着的枝蔓上,是错落有致的大小两片殷红的枝叶;两叶之间垂生着一只墨绿色的大葫芦,朦胧中似有淡淡白霜覆面,让人满目生秋。翻开内封面,几行先生亲笔题字映入眼帘:“尔平先生指正,冯其庸敬赠,己丑二月”。这又让我心头一热。我想,也或许先生还记得沈阳有个替他买过书的无名小辈,更或许就是我的这位延奎兄替我向先生索求了这本新出版的集子和先生的题字;无论哪种情形,都足以让我感动不已。

这本集子收录了冯先生四十余篇散文随笔及序言跋语,多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所作,包括对童年生活回忆、对游历过的地方的怀念、对师友的眷念。当时忙于工作,只是简单翻检,未及卒读,这本《瓜饭集》便让我放入书橱,束之高阁;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有愧于赠书之人。倒是退休以后,始得一篇篇逐字逐句细细读来,如露禾苗,润物无声。我由衷喜欢先生对童年生活的那一段段回忆,因为那里有他千丝万缕的乡愁,那里有伟大无私的母爱,那里有师情亲情友情,那里有先生的拳拳初心。

在《永不忘却的记忆》中,冯先生谈到了自己的老师对自己做学问的教诲:“上初中时,丁约斋老师曾告诫我们,写好了作文自己必须读三遍到五遍,才许交上去,最好能背诵。由此养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无论写什么,写完后总要读好多遍,即使是后来写很长的论文,我也坚持反复读。我自己想,自己写的文章如果连自己都不想再读,那别人是一定不会感兴趣的。后来我读鲁迅的书,才得知鲁迅先生也是这样的。”

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冯先生感悟到:“天下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天下最无私的爱也是母爱。我就是从我母亲的身上,深深体验、感受这种伟大的、无私的、寸草晖般的爱的。”讲到母爱的无私,先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令他刻骨铭心的事情。三年困难时期,家里来信说母亲病了。到家后看到骨瘦如柴的母亲,他不禁失声痛哭。原来医生说母亲的病弄不清楚,哪知先生到家的前一天,母亲嘴里忽然吐出几条大蛔虫。于是他把带回去的“驱虫灵”给母亲服下,母亲一连几天腹泻出的全是蛔虫。母亲知道先生快走了,就嘱咐他两件事,其中一件是:“我为了抚养你们,解放前借了一些高利贷的债,现在政府是不许放高利贷了,可当初如果没有这些高利贷我是养不活你们的,你们就只有饿死。现在长大了就不认账了,这样的事我不能做。你仍要依当时言明的高利贷连本带利给我还清,否则我没有面目见人,何况借钱给我们的都是村上的劳苦人。你只要给我把全部债还清了,我就死也瞑目了,这就是你对我的真正的!到我死的时候,你不回来也不要紧,我仍旧会很高兴的!”遵照母亲的嘱托,到1965年时,先生用了三年时间,把母亲当年借的高利贷全部还清了,了却了母亲多年来困扰纠结着的一桩心事。

在《大块假我以文章》中,冯先生谈到了读书:“我特别喜欢读书、写字和作画,每当下地干活刚刚回来,连脚上的泥都顾不上洗,就走到房里写字或读书。我经常早读和晚读,早读就是早晨四点钟左右醒来后,躲在帐子里点了蜡烛读书,一直到天亮起床后下地劳动,干早活。晚读就是晚上秉烛读书到深。”“总之,十来年的种地,也等于我上了十来年自修大学。我觉得书籍是一个广阔天地,什么知识都可以从书本里找到。我常常拿着书到地头去读,或者在放羊时、割草时读,因为总有休息的时候,这就是我读书的机会。”

等等,等等,难以一一列举。从冯先生的这些回忆中,我看到了一位一生刻苦勤奋,笔耕不辍的先生;看到了一位治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先生;看到了一位胸襟坦荡,识情重义的先生。

冯先生走了,一代大师走了。每每看到先生的墨宝及书籍,想到先生用等身的著作和高洁的风骨为后人筑起了耸入云端的精神丰碑,我都恍惚觉得先生没有离去。他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用毕生的热度,温润着后学们的心灵;他站在高山之巅,用坚韧高洁的品格,烛照着后学们前行。

(康尔平于2017年3月24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6895/

大师的品格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