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琴韵缠绵

2017-02-16 15:07 作者:一秀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琴韵缠绵

(散 文)

贾世昌

圣诞节之,诗人沈兄约了几位文友聚会林都一小酒店。谈诗论文,其情融洽,心灵甚觉和谐。为了助兴,二胡演奏家殿双兄欣然为大家演奏了几支名曲---《光明行》、《二泉映月》、《江河水》、《我的祖国》等,他很快进入意境,席间几位也跟着这些曲子陷入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而我,在欣赏之时,却蓦然缅怀起了一段关于琴韵的故事

40年前,我上山下乡在一个叫细鳞河的农场。以河为界,河东是一个林场和一个叫做鹿鸣山的青年点,住着几十户人家,聚焦着大约150多个小伙子、大姑娘;河西是一个小一点的农业生产队,这里不足80人。每到秋季节的夜晚,总会听到从河对岸传来阵阵如泣如诉、婉约缠绵的二胡声。那声音伴着姣好月光、野虫唧唧和温柔的风,飞过清粼粼的河面,萦绕在整个山野---日子久了,那琴声便成了一种期待,给平淡清苦的时光平添了一丝情调。倘若哪天没有听到,还会生出一些莫名的惆怅。

拉二胡的人是鹿鸣山林场小学的一位女教师,当年二十二三岁,人长得瘦削、文静、窈窕,算不上十分漂亮,却很有气质。她很沉默,也不善于交际,很少到河西这边来。尽管河东的孩子也在她的小学里就读,却从不见她到这边来家访或跟家长有什么联系。倒是每天都能见到放学时她把孩子们一个个送至河边,眼瞅着他们一个个安全地走过木桥,再欣慰地转身回到驻地。除了学校和木桥的那边,很少能够在别的什么地方看见她。她与别人的交流,似乎就是那把二胡,每晚如期响起,曲曲缠绵悱恻,曲曲扣人心弦,山沟里的大人孩子没人懂得音乐,却都觉得很好听。我们这些知青好文艺的不少,知道她拉的都是一些名曲,比如《赛马》《夜深沉》《病中吟》还有当时很流行的《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台湾人民盼解放》等等……她在人们眼睛里有些神秘,青年点几个男同学试图去接近她,可碰的是一脸冷漠。越是这样,就更加引起大家探究的兴致,经常琢磨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生活得很有规律,每天早起洗漱后,在林场小食堂吃完饭,便独自来到河边。看似散步,其实是在等河西的那些孩子上学。河上的小桥是用几块木板拼搭的,很简陋,她是害怕孩子们有闪失。待最后一个孩子过了河,她就陪着一起到学校,接下来是一天忙碌的教学。她身上有着一种天然亲和力与内在的威严,孩子们都很喜欢她,也很怕她,个个瞪着亮闪闪的眼睛好奇地看她做一些新鲜的事情:看她满嘴白沫地刷牙;看她修改不满意的服装;看她每天往办公桌的瓶子里插一束闲暇时采来的野花;看她在树荫下静静读书样子。她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启迪了他们心智的大门,让孩子们对山外有了憧憬和向往,让沉寂的大山里有了琅琅读书声和欢快的笑声。特别是到了傍晚,她那动听的琴声,在小河两岸氤氲弥漫,整个山沟里沉浸在一片谐美的诗意中。

一天中午,我在农场杂货店意外遇到她。她正在买牙膏、花膏、香皂之类日常生活用品,手里还拎着一包贴着邮票看上去有些像书籍或资料似的包裹,显然是外地寄来售货员替她代收的。我想主动跟她搭讪,想夸她二胡拉得多么的美妙,还没张口,脸就先红了起来。她转身抬头正巧看见我的窘态,好像似笑非笑地那么一瞬间,迅速低着头匆匆向门外走了出去。那是我在细鳞河锻炼四年时间里,唯一一次近距离看到她,以后,只有站在河西青年点的院子里远远地欣赏她深沉缠绵的琴声,终究没有机会再接触。

突然有一天晚上,琴声没再响起。接了连几天,河东河西一片沉静,只有细鳞河汩汩的水声。

终于从孩子们那里打听到消息,说他们的老师考上大学了,是上海音乐学院。果真如此,早知道这个女人在这穷山沟里待不久,人家是有真本事,一定会出息的。知道了消息的人都这么说。

后来听说,当年她是随做大学音乐教授的父亲一起下放到林区来的。父亲被安排在林业局一所中学接受改造,一个时期后又回到了省城,她被迫留了下来,一直在这里当代课教师。

几年前,我在北京一家音乐厅欣赏一场民族器乐音乐会,继宋飞、姜克美、王晓泉等著名二胡演奏家表演之后,舞台上一位年轻俊美的女子如泣如诉的琴声,让我顿时感到亲切耳熟。思绪蓦然被拉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眼前立刻浮现出当年上山下乡的情景:山沟里那醉人的琴韵缠绵不绝,由远及近,如如幻---我猛然想到:当年的那个女教师,如果有女儿,也该是这个年龄了吧?

2017年2月15日于楚凡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7178/

琴韵缠绵的评论 (共 6 条)

  • 雪灵
  • 鲁振中
  • 春暖花开
  • 红尘使者
  • 雪中傲梅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