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年

2017-01-20 18:59 作者:东方欲晓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当我的两眼还在凌晨的寂静中,朦朦胧胧的时候,那颗清醒的心,就已经被一种乡愁、回忆、渴盼的复杂情感包裹着,让我渐渐的走进了时光的轨道。

小年的到来,预示着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对于我来说,每到这个时候,心中的情感总是很复杂的,从步入成年的那一刻起,佳节也好,过年也好,特别是到了岁尾这个时候,心中不但升不起节日的欢欣,还淡淡的有一种乡愁隐隐的涌上心头。也许自己经历的逆境太多,也许是这个时候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过往的回忆和思念。总之,这个时候对于我来说,乡愁大于欢乐。

说起乡愁,给与我的是更多的对亲人的牵挂,今年与往年不同,父亲去世没到一年,前几天刚刚去了父亲的墓地,给父亲进行祭奠,心中的那种复杂的情感,只能面对长眠的父亲默默地倾诉。想想父亲健在的时候,应该到了我们把酒团圆的时候了,那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在一起,四世同堂,温暖的亲情,浓浓的节日气氛,让我甘心为大家准备和烹饪一大桌子菜肴,虽累心里却快乐着。可如今,没有父亲的凝聚力了,这个年节却怎么也不能让我振作起来。

早晨起来,与妻去看看年迈的几个老人,岳母已经卧床一年多了,看老人的状况每日俱下,让我心中蒙上了一阵隐隐的痛;在看看我那唯一的老婶,也是高龄,身体愈加弯曲了,见到我,难免要想起她那早逝的唯一的儿子,两句话没说完便哽咽起来,我的心也随之而流泪。安慰一阵老婶之后,还得去看看我的88岁的老母亲爸去世后,妈妈坚持一个人过,好在几个儿子除了我之外都在身边,甚至在一个院里,虽然我们责成一个专人在妈妈身边照顾她,但到了这个时候,我的心总是放不下她老人家。妈妈是个想得开,心地坦然的一个人。看到妈妈身体还好,情绪也比较乐观,我的心情稍好了一些。本来今年爸爸刚去世,我不想让妈妈在自己家里过年,虽然到时候我们会陪妈妈一起过年的,但怕妈妈睹物思情,还跟往年一样,唯独缺少了爸爸,妈妈肯定会伤心的,所以今年我想把妈妈接到我家去过年,到时候,孩子们都来了,特别是有我那讨人喜欢的小外孙女在,一定会哄得老人暂时忘掉过去的。本想把妈妈早一点接到我那里去过年,可妈妈就是个不愿在外面多呆的一个人,好说歹说,同意去我那里过年,还得让我二十八、九左右去接她,就是不肯现在去,没办法我只好按照妈妈的意愿办事了。陪着妈妈坐了一会儿,因为有事要离开,临走了,妈妈还不忘让我带走几棵妈妈亲手腌制的酸菜。在这个岁尾的时刻,这种亲情,让我怎能不思念亲人,怎能忘却家的温馨,还有那一缕浓浓的乡愁?

要说小年的快乐,那就是我的童年时光。那个时候,不要说过小年,就是进了腊八,那颗童稚的心就整天被快乐充满着。

记得那时候过小年,本来贪睡的我,早早的就醒了,一颗躁动的心,几天前就酝酿着、盼望这一天的到来。早晨起来就开始围着爷爷转,因为在我的记忆力,过小年都是爷爷张罗着祭灶神,我们叫灶王爷。吃罢早饭不久,爷爷就开始准备祭灶王爷的一些事宜了。首先是准备灶糖,就是那种黏黏的饴糖,那个时候有小贩卖,集市上也有卖的。其实,最让我们盼望和开心的就是这一天能吃到甜甜的、香香的灶糖了,因为平时一年里我们也吃不到糖的。之后就是,爷爷要用干燥的高粱秸秆,扎一个马。把高粱秸秆的外皮剥掉,用里面的瓤,做成马头、马身子,然后用剥下来的坚硬的外面串成马的形状,在把综麻撕成线状扎成一束做马尾。这样一个抽象的马便做成了。在接下来便是准备贡品了,那时候,我只知道爷爷要准备一碗面条当贡品,至于为什么,还是长大以后了解了小年的习俗才知道的。然后就是焦急地等待了,等到了晚上,爷爷便在灶坑门前开始祭灶王爷了。先把贡品供上,把灶糖融化粘在灶坑门上,灶坑门的左右分别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的对联,然后把扎好的马和灶王爷的画像一起烧掉,爷爷边烧嘴里边叨咕着“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等爷爷的祭灶王爷仪式结束之后,便给我们分剩下的灶糖了,我们拿着灶糖,哄笑着一哄而散,去找小朋友玩儿去了。对这些仪式,我们那个时候根本不懂是怎么回事,直到长大后,才知道了关于小年的习俗和传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中国古代就已有之,《易经》、《论语》等书中均有记载。宋代更有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诗中所说的“二十四”,是指中国各地祭灶王的时间不同,有的地方规定腊月二十四为小年,有的地方规定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男儿酌献女儿避”,指祭灶王都是男子来祭拜,女子要回避的,是因为中国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关于小年的传说,历来也说法不一,但我更倾向于一种人性化的传说。

传说灶王爷原为富家子弟张生,娶妻郭氏,娶妻后整日花天酒地,最终败落家业流落街头成为乞丐,其妻郭氏也与他离婚。一天,他乞讨到一家,这家人给了他一碗杂面,他接过面抬头一看,是自己的妻子郭氏,不觉羞愧难当,便一头撞死在灶台下。后为姜子牙所收,报告玉帝,玉帝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灶下,便封他为灶王。每年的年底,就是小年,让他上天汇报一次这个家庭的善恶情况。老百姓觉得灶王可敬,便在每年的小年祭拜灶王,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关于小年的习俗的由来,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果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汤”的贡品可能就是张生当年乞讨时郭氏给的杂面吧!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敢情贿赂、欺上瞒下的腐败之风中国古代就已有之啊!

不管怎么说,小年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习俗,虽然有其糟粕,但人们祈求幸福平安的心情和愿望是美好的。也可以说,小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元素,也是一种中国符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美好的继承。

小的时候,小年过后,就是对年的一种渴盼,因为只有过年了,我们才能玩儿的好,吃得好,穿得好,这对于一个那个时代的孩童来说,是莫大的心愿和快乐。此后的几天里,我们整天边跑着、跳着,嘴里还念叨着一种流传的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我们几乎天天都被开心和快乐包围着,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有新的习俗发生,那种新奇劲儿,甭提有多开心了,因为年味一天比一天地浓了。

渐渐的年味儿淡了下来,是因为生活的变化,生活好了,天天都是年啊!虽然年味儿越来越淡,但是人们祈求平安、健康、幸福的愿望却越来越浓了,都祈盼着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能有个好运势,盼来新的曙光,新的人生和自我。

小年就这样,在我人生的时光轨道中,周而复始的轮回,把我一次次地带入那种乡愁,回忆和渴盼中去,在不断地矫正人生坐标的过程中,沉淀着历史,演绎着现实的故事,雕刻着人生金字塔的金顶。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2242/

小年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