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探寻张谷英村

2017-01-03 10:18 作者:老萧子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如今中国旅游,早已没有气定神闲的恬适,无论什么景区,凡经国人口耳相传,呼朋唤友,拉邦结伙一番后,再怎么清悠、险峻或无聊的景区都会人流汹涌,一派繁忙。所以无论走到那里,基本上都以看人为主,相反传说中的景色,早虚化成了无关紧要的背景。

很多次想独自寻找一处寂静的青山,踏访“千山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旷,品尝凭栏远眺,青山踏遍的苍茫;或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面对江湖,敞开胸怀,独品“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的空灵。但是只要到了景区,这些美好的画面,只能是遥远地幻想,面对拥挤的人流,你唯有望“人”兴叹,一笑了之。

清明时节决定去凤凰,皆因听说凤凰因为门票风波,游客会有所减少,加上天,尽管我去过凤凰多次,但很想体会雨润泽,小城清新的古城春景。可惜当我们冒雨驱车,费尽周折到达城内时,居然发现小小的凤凰,在这个不是节日的节日,已是游人如织了。顶着风雨,趁着色,想好好欣赏下雨夜的凤凰,可是除了花花绿绿连绵不断伞阵,便是摩肩接踵的人流。

于是那一夜,我们在人群与伞堆里穿行,在凄风冷雨中,匆匆地看了看被冷雨浇淋的破碎支离的沱江。第二天清晨,我们就匆匆离开凤凰。凝神车外跳动的小城,尚在睡中,一片寂静,此时,突然发现,这静谧的小城,才是我想寻找的地方,可惜,她在梦中,我们却在路上。

车过岳阳,我们决定去探寻名气不算太大,但听说值得一游的古村落张谷英。这个以先人张谷英命名的村落,据说相当隐秘,当年日本人占领此地,也没有发现近在眼皮下,还有这么大一个村庄,凭借“大隐于世”的先天优势,五百多年来,此村一直免于战火,子嗣兴旺,连绵不绝。难怪,当我们偶尔停车问路时,许多当地人仍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地方。

临近黄昏,我们在曲崎山路中左拐右转很长时间后,终于抵达张谷英村,初见张谷英村,让人有点错锷,因为一路走来,似乎总有点山穷水尽之势,可当张谷英村近在眼前时,豁然开朗的感觉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张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因而风水占尽,场面壮观。村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建有不少小桥,形成中国传统“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巷道两旁由青砖垒墙,高达十余米。墙高且厚,宜于防火,称为“封火墙”。村里像这样的巷道似乎数不清,它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生活在此的村民,可以往来穿行,走亲访友可以做到“天晴不曝晒,雨不湿鞋”。这是张谷英最为神奇的地方,令人叹为观止。

鉴于张谷英村的历史悠久及环境复杂,我们临时聘一当地人作导游,跟随她首先是进入“当大门”的庭院。甬道两侧各有一个水池,被称为烟火塘。塘中水波荡漾,堪称一道景观。甬道尽头又是一扇门,进门才是堂屋。当大门堂屋的布局也是典型的“五井五进”的布局,“井”指的是天井,“进”是指堂屋的间数。五井五进是指当大门堂屋是由五个天井,五间堂屋构成的。堂屋的尽头供奉着张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节,张谷英村的村民会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参加祭祀的人长袍礼帽,古老的仪式展示着这个家族悠久的文化传承。

目前,张谷英村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屋”、“当大门”、“ 潘家冲”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因,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仔细考察每家房屋的规格,则不难发现其设计充分展示了国人“合而不同”的思想,每家看似一样,则又有不同。

初来的客人肯定会对这里数不胜数天井感兴趣,它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神来之笔,不仅是重要的排水系统,也是房屋的采光之源(屋内只有天井上不盖瓦)。天井都用上好的大理石砌成,做工是绝对精良,据说许多研究现代建筑的专家来此考察,砌天井的大理石经过几百年的磨砺,仍严丝合缝,刀片都难切入。试想当一家人围坐天井旁,睛赏日月,阴观雨雪,品茶聊天,家长里短,那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肯定羡煞天人。

不知是交通不便还是不被外人所知,来这的游人不是太多。因而可以安下心来,静静地在村中如迷宫般的小巷中盘恒,静静地品味每一处古旧,体验每一处新奇。行走在充满古风乡韵,怀旧之情会油然而生,中国传统中修身齐家的文化底蕴处处都可以体现,中国人以家为单位,以家和为万事兴的根本,这延绵五百年的古村落家家户户便是清晰的写照。

这里与中国大部分村落一样,村中的青壮年男女大部分都去了外地谋生,所以留下来的大都是上了年纪老人或很小的孩子。好在村中仍保留了中国农村的自给自足传统,对村民的生计影响不是太大,村民自种粮食,自酿美酒,自榨食油,自磨豆腐,自制各种酱菜……如今受外界商品大潮的影响,村民也将自家所产的土特产售卖给游客。

当然,村中最受人欢迎的还是开在古老屋子的村民餐馆。围坐在天井旁的小桌上,品尝村民端出热气腾腾菜肴,虽不是什么奇珍异味,但却是农家自种的菜蔬与自制的腊肉腊鱼,沁入舌尖的味道,简单而醇厚,仍是从前的味道。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在为来往的客人忙碌。一问方知,她们是妯娌,合伙开这个小饭馆,端茶送水包括充当厨师,都是她们自己完成。饭菜定价合理,份量充足,我们吃饭时,也是她们的开饭时间,一位大妈硬要将她们自己吃的菜匀我们尝尝,一股说不出的温暖,在心头划过。

停杯投箸间,抬眼四顾,高堂深宅依旧,雕栏画栋尚在,只是朱颜褪却,粉墙斑驳,我想时光变幻了风物与岁月,唯一不变那就是这纯朴的人心……

2014年4月25日星期五

探寻张谷村

董智汉

如今中国旅游,早已没有气定神闲的恬适,无论什么景区,凡经国人口耳相传,呼朋唤友,拉邦结伙一番后,再怎么清悠、险峻或无聊的景区都会人流汹涌,一派繁忙。所以无论走到那里,基本上都以看人为主,相反传说中的景色,早虚化成了无关紧要的背景。

很多次想独自寻找一处寂静的青山,踏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旷,品尝凭栏远眺,青山踏遍的苍茫;或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面对江湖,敞开胸怀,独品“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的空灵。但是只要到了景区,这些美好的画面,只能是遥远地幻想,面对拥挤的人流,你唯有望“人”兴叹,一笑了之。

清明时节决定去凤凰,皆因听说凤凰因为门票风波,游客会有所减少,加上天雨,尽管我去过凤凰多次,但很想体会下春雨润泽,小城清新的古城春景。可惜当我们冒雨驱车,费尽周折到达城内时,居然发现小小的凤凰,在这个不是节日的节日,已是游人如织了。顶着风雨,趁着夜色,想好好欣赏下雨夜的凤凰,可是除了花花绿绿连绵不断伞阵,便是摩肩接踵的人流。

于是那一夜,我们在人群与伞堆里穿行,在凄风冷雨中,匆匆地看了看被冷雨浇淋的破碎支离的沱江。第二天清晨,我们就匆匆离开凤凰。凝神车外跳动的小城,尚在睡梦中,一片寂静,此时,突然发现,这静谧的小城,才是我想寻找的地方,可惜,她在梦中,我们却在路上。

车过岳阳,我们决定去探寻名气不算太大,但听说值得一游的古村落张谷英。这个以先人张谷英命名的村落,据说相当隐秘,当年日本人占领此地,也没有发现近在眼皮下,还有这么大一个村庄,凭借“大隐于世”的先天优势,五百多年来,此村一直免于战火,子嗣兴旺,连绵不绝。难怪,当我们偶尔停车问路时,许多当地人仍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地方。

临近黄昏,我们在曲崎山路中左拐右转很长时间后,终于抵达张谷英村,初见张谷英村,让人有点错锷,因为一路走来,似乎总有点山穷水尽之势,可当张谷英村近在眼前时,豁然开朗的感觉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张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因而风水占尽,场面壮观。村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建有不少小桥,形成中国传统“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巷道两旁由青砖垒墙,高达十余米。墙高且厚,宜于防火,称为“封火墙”。村里像这样的巷道似乎数不清,它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生活在此的村民,可以往来穿行,走亲访友可以做到“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这是张谷英最为神奇的地方,令人叹为观止。

鉴于张谷英村的历史悠久及环境复杂,我们临时聘一当地人作导游,跟随她首先是进入“当大门”的庭院。甬道两侧各有一个水池,被称为烟火塘。塘中水波荡漾,堪称一道景观。甬道尽头又是一扇门,进门才是堂屋。当大门堂屋的布局也是典型的“五井五进”的布局,“井”指的是天井,“进”是指堂屋的间数。五井五进是指当大门堂屋是由五个天井,五间堂屋构成的。堂屋的尽头供奉着张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节,张谷英村的村民会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参加祭祀的人长袍礼帽,古老的仪式展示着这个家族悠久的文化传承。

目前,张谷英村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屋”、“当大门”、“ 潘家冲”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因,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仔细考察每家房屋的规格,则不难发现其设计充分展示了国人“合而不同”的思想,每家看似一样,则又有不同。

初来的客人肯定会对这里数不胜数天井感兴趣,它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神来之笔,不仅是重要的排水系统,也是房屋的采光之源(屋内只有天井上不盖瓦)。天井都用上好的大理石砌成,做工是绝对精良,据说许多研究现代建筑的专家来此考察,砌天井的大理石经过几百年的磨砺,仍严丝合缝,刀片都难切入。试想当一家人围坐天井旁,睛赏日月,阴观雨雪,品茶聊天,家长里短,那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肯定羡煞天人。

不知是交通不便还是不被外人所知,来这的游人不是太多。因而可以安下心来,静静地在村中如迷宫般的小巷中盘恒,静静地品味每一处古旧,体验每一处新奇。行走在充满古风乡韵,怀旧之情会油然而生,中国传统中修身齐家的文化底蕴处处都可以体现,中国人以家为单位,以家和为万事兴的根本,这延绵五百年的古村落家家户户便是清晰的写照。

这里与中国大部分村落一样,村中的青壮年男女大部分都去了外地谋生,所以留下来的大都是上了年纪老人或很小的孩子。好在村中仍保留了中国农村的自给自足传统,对村民的生计影响不是太大,村民自种粮食,自酿美酒,自榨食油,自磨豆腐,自制各种酱菜……如今受外界商品大潮的影响,村民也将自家所产的土特产售卖给游客。

当然,村中最受人欢迎的还是开在古老屋子的村民餐馆。围坐在天井旁的小桌上,品尝村民端出热气腾腾菜肴,虽不是什么奇珍异味,但却是农家自种的菜蔬与自制的腊肉腊鱼,沁入舌尖的味道,简单而醇厚,仍是从前的味道。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婆婆,在为来往的客人忙碌。一问方知,她们是妯娌,合伙开这个小饭馆,端茶送水包括充当厨师,都是她们自己完成。饭菜定价合理,份量充足,我们吃饭时,也是她们的开饭时间,一位大妈硬要将她们自己吃的菜匀我们尝尝,一股说不出的温暖,在心头划过。

停杯投箸间,抬眼四顾,高堂深宅依旧,雕栏画栋尚在,只是朱颜褪却,粉墙斑驳,我想时光变幻了风物与岁月,唯一不变那就是这纯朴的人心……

2014年4月25日星期五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8695/

探寻张谷英村的评论 (共 9 条)

  • 雨袂独舞
  • 于正祥
  • 清澈的蓝
  • 淡了红颜
  • 雪中傲梅
  • 雪灵
  • 江清月近
  • 鲁振中
    鲁振中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点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