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以化人学以致用

2016-12-24 10:11 作者:孙溢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以化人 学以致用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专业人才培养侧记

淮阴师范文学

近日,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发表的《怀念于北山先生》一文,激起了千重浪:它不仅勾起人们对故去30年的著名学者、淮师中文系教授于老先生的回忆,而且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再次回望淮师优良办学传统的契机,并由此盘点在这一传统影响下的当下人才培养。校长朱林生教授说,大学不仅是学知识和本领的地方,还是净化灵魂、陶冶品性的场所。大学如此,中文专业尤其如此。

多年来,淮阴师院中文专业始终秉承“文学”精神,凝练“文以化人、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探索“阅读·写作·做人”的育人途径,通过实行以史选分离为重点的专业课程改革、以翔宇论坛为特色载体的课余涵养,架构“十百千”育人工程体系,着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能力,锻造“双基多能”型中文人才,赋予学子充分表达的自由与自信

专业课程改革——史选分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据校图书馆图书借阅大数据显示,尽管受到电子阅读的强烈冲击,但是今年上半年,中文专业学生纸质书籍生均借阅量为24.32本,位居校内各专业之首。论及读书之勤、写作之丰,2014级学生董玥是佼佼者。受益于专业课程改革的董玥刚入大学半年,便形成了自己的阅读与写作风格。2016年上半年,她在台湾台南大学交换学习半年期间,品读经典、体验民生、记录台湾,散文集《大陆女孩在台湾》即将公开出版。文学院院长李相银教授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才是中文专业学生应有的样子。

这个“样子”培养的关键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样子”的规格来源于文学院五年前对中小学、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得出的结论。

瞄准阅读、写作和锻造人格等核心能力与素质培养,文学院以史选分离为重点,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旨在突出作品分析,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一方面,改革核心课程,将原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分为文学史和作品选,强化作品阅读与分析。另一方面,改设、新设“楚辞精读”“诗经精读”“史记精读”“鲁迅精读”“沈从文精读”“西方现代派文学经典精读”等十余门精读课程,构筑精读类专业选修课体系,目前专业课程改革已经覆盖75%的主干课程。

育人体系——“十百千工程”

以史选分离为重点的专业课程改革看似寻常,却意义重大:课前阅读与思考,课堂研讨与辩论,课后总结与提炼,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一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潜能。

文学院以课程改革为推手,努力构建立体阅读体系和多维写作体系,积极打造专业育人体系——“十百千工程”:“十”,即要求每位学生大学阶段至少有十次登上讲台(舞台)的经验;“百”,即双百方针:要求每位学生新增背诵百篇优秀诗文、写作百篇优秀短文;“千”,即要求每位学生四年至少阅读千篇(部)以上的经典文学作品。

从课堂到课外,“十百千”工程始终重视拓展学生的表演空间,学生社团活动与品牌文艺演出、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舞台表演机会。十年来,“采菊诗社”年年出席“古韵新妍”海峡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不仅成为淮师的一张文化名片,而且为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燃灯戏剧社”从《雷》和《茶馆》的改编与演出起步,既注重经典传播,又大力提倡新剧创作,成为集编、导、演于一体的高起点、高目标的学生戏剧社团;“四月的思念”诗朗诵、“优秀诗文四六级大赛”“我记诗词”等活动始终吸引着学生投身其中,有力推动着学生的深度阅读。

广泛的阅读激发了表达的兴趣。在新媒体时代,学生们创办了“博雅园”“星期五放映室”等新兴网络文学创作空间。与此同时,传统的纸质媒介《起兮》与《涟漪》等校园文学刊物始终是学生自由徜徉的大草坪,记录着学生们深深浅浅的文学记忆。学生们不仅勇于追逐文学想,而且迈出了成长的坚实脚步。近年来,中文专业学生考取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研究生5人,出版文学作品5部,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700余篇,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和省级征文奖项20余项;30余万字的学生优秀习作选《诗文趁年华》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有近40余万字的优秀论文集即将付梓。“十百千”工程的效应正逐渐显现,阅读与写作已蔚然成风。

课余涵养——翔宇论坛

淮阴师院地处苏北,无先天地域优势,翔宇论坛的举办为同学们见识一流大师提供了平台。7年来,论坛已成功举办92期。在翔宇论坛,同学们不仅领略了90余位来自美国、日本以及国内知名高校著名学者的学术魅力,更见识了长江学者陈思和、程章灿、刘勇,国家级别教学名师莫砺锋、朱晓进、周建忠等学界翘楚的人格风范,也领略了王安忆、毕飞宇、叶兆言等著名作家或遒劲或灵动的灵魂。

潜移默化中,关心社会,关爱他人成为学生们的共识。在向往诗与远方之外,学生们更愿意追随鲁迅的精神:“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2013级王晴同学,是“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6美德学生”,在说起到贵州农村义务支教的经历时,王晴谦逊地说,这是我的成长和修行,而不只是给予。因为王晴,更多同学开始关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制定自己的援助计划,立志像她一样追求爱的成长修行。一点善意足以让世界更温暖。

校党委书记朱汉清教授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中文专业以专业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打造富有涵养的专业育人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有灵魂、有情怀的新生力量。

刊播媒体:中国教育报 刊播时间:2016年12月20日 作者:阎大伟 时名早 陈树萍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6635/

文以化人学以致用的评论 (共 8 条)

  • 雨袂独舞
  • 老党
  • 鲁振中
  • 心静如水
  • 浪子狐
  • 雪中傲梅
  • 醉雨轩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