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两位命运惊人巧合的女人

2016-12-21 14:36 作者:背影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周末难得清闲,正好静下心看看书。凑巧的是从两本书上分别读到了两位民国最委屈的原配太太,她们一生凄苦,却因光鲜耀人的原配夫君,而让历史记住了她们的名字——鲁迅原配妻子朱安、郭沫若原配妻子张琼华。我的脑海里反反复复地闪现着民国时期这两个少妇形象,她们素不相识,可她们的命运却是惊人的相似。

两人的原配丈夫都是文学界响当当的人物,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都是新文化运动后崛起的闯将,他们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路先锋,也都是中国思想解放的先驱,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还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典范。

两人都比原配丈夫年长,朱安比鲁迅年长3岁,张琼华比郭沫若年长2岁。朱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比1890年出生于四川乐山的张琼华年长12岁。两人一生都无子女。

文章对朱安的描述是:一个过于平凡的绍兴女人,矮小、瘦弱,狭长脸,突出的额,小脚,不但毫不漂亮,连一般年轻女人的活力都几乎没有一点。翻阅历史史料得知,鲁迅的母亲不是旧社会一般的老太太,她经常读书看报,了解外边的事。我一直在想,自古婚姻就有门当户对一说,深知儿子的她,为儿子一生的婚姻大事难道相中的就是一个矮小、瘦弱,狭长脸,突出的额,小脚,不但毫不漂亮,连一般年轻女人的活力都几乎没有一点的女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史料记载,朱安的祖上做过知县,是书香门第,与周家门当户对。鲁迅曾自嘲的说:“是母亲娶媳妇,没有我的事。”婚后第二天晚上就睡在书房,第五天就去了日本。

1912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郭家举行娶亲庆典。花轿将22岁的新娘抬到一栋三间四进木结构的平房前。身着长袍马褂的新郎、少年才子郭沫若,向轿门拜三下,张琼华由人搀着缓缓下轿,风华正茂的郭沫若对张琼华平凡的外貌不满意,觉得如同“一只猩猩!”洞房之又发现她三寸金莲,被戏弄之感,愤然而生,怨气冲天、走出洞房……宾客散后,郭沫若不愿进洞房,拿着一本《庄子》在厢房里度过了花烛夜。后来,写了自叙传《黑猫》以讽刺挖苦的口吻记述这场失望的初婚,好比“隔着口袋买猫,说好是白的,带回来打开一看,却是黑的!”婚后第五天,郭沫若便乘船回成都府中学堂了,第二年也东渡日本留学。

朱安活了将近70周岁,却承受了40多年的有名无实的婚姻。24岁的朱安从鲁迅离开那日起就陪伴婆婆生活了一辈子——这是她没有预料到的。朱安天天做针线、料理家务、侍候婆婆,她终日盼着大先生回来。当她竭尽全力伺候着鲁迅的母亲时候,鲁迅正和他亲密的学生——许广平君在上海滩携手散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听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并生下小孩时,她曾凄凉的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爬到顶的。可现在我没有力气了,我待他再好,也没有用。”当支撑她苦苦等候自己丈夫的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时,那一刻对这个瘦弱女人的打击该是多大,她当时承受了怎样的苦衷?她该是多么绝望、多么的凄苦、多么的无助。陪伴她的,只有深深的院落、高高的围墙,年迈的鲁老太太,迟迟的目光,夜夜的空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张琼华活了90岁,1912年结婚旋即被抛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68年。从入门第一天起,她就尝到了“无夫即无主”的苦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在无望的等待中消耗着青,恪守妇道、敬公婆,她对那个丈夫郭沫若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歇。在独守空房的漫长岁月里,她把郭沫若写的7000多字的《家祭文》一字不忘地全部背诵下来。足见郭大师在他心中有多少份量。他们结婚时用的家具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擦拭得干干净净。郭沫若幼年时代读过的书籍,用过的文具,作业本和诗文稿,取得的毕业证书,她都一件一件保存好。郭沫若从日本寄来的家信,她也一封一封珍藏着。但她没有料想到,她的夫君却在日本娶妻生子。那个女子叫安娜,郭沫若慕过她,为她写过最美的诗行,可是郭沫若在回国后,还是抛弃了安娜。张琼华再次见到郭沫若时,等来的是郭沫若与他的第三任太太。她什么也没有说,还把与郭沫若结婚时的房子让出来,给他们住。郭沫若对张琼华这些年的回报是,写给她两首短诗,并对她说,日子过不下去时,可以用来换些钱。轻描淡写的这句话,却让张琼华受宠若惊,觉得这辈子都没有白活。

抗日战争时期,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月,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每天的食物主要是小米面窝头、菜汤和几样自制的腌菜。很多时候,就连这样的基本生活也不能完全保障,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朱安只好“卖书还债,维持生命”。当许广平得知消息后,委托朋友去向朱安面谈:不能把书卖掉,要好好保存鲁迅的遗物。朱安反问:你们总说要好好保存鲁迅的遗物,我也是鲁迅的遗物呀,为什么不好好保存我?但当来人向她讲到了许广平在上海被监禁、并受到酷刑折磨的事情後,朱安态度改变了,愿把鲁迅的遗物继承权全部交给周海婴。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没有拿。

解放以后,张琼华生活无着落,最初以典当为生,卖衣服,卖箱柜,卖碗碟。后来没有什么东西可卖了,她就做叶儿粑卖,这是一种用糯米做的甜食,四川人很爱吃。忠厚本分的张琼华不会“偷工减料”,她做的叶儿粑工精料足味道好,虽然卖得快,但却亏了本。年纪老了,无儿无女无依靠,日子过得很艰难。亲戚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张琼华说:“给八(郭沫若)写封信,让他每月给你寄些生活费来吧。”说了几次张琼华都不同意。她怕给郭沫若添麻烦。生活实在无着了,她才把自己一月的开支反反复复算了又算,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限额,嘱咐亲戚说:“让他一月寄十五元来吧。”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亲人,40多年的光阴只活在了周家的旧院子里,活在周家的家谱里。1980年,张琼华也在孤寂中辞世,在郭家的68年里,也只是郭家的一个保姆、一个佣人而已。她俩都用一个女人一生的时光讲述了一个没有主题的爱情故事,而她们却倾其自己一生做得如此纯粹、如此坚定,却让我觉得是如此的悲壮!¬

在那样一个自由之风尚未吹向民间的时代,被男人抛弃的打击对一个女人来说是致命的。她们成为原配的原因大多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也成为了男人在抛弃她们时百试不爽的借口——这不是我的选择。何其残忍,这些原配夫人们,第一次是由父母做主嫁给了自己也不熟悉的男人,第二次又由男人做主成为了被遗忘的对象,她们的命运从来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凝视着一个又一个跳入眼帘记录她们命运的文字,在想,她们的夫君才情横溢,却绝情至极,她们贤惠善良,却命运凄苦。人常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冥冥之中朱安怎么就和鲁迅扯在一起呢?张琼华怎么就和郭沫若扯在一起呢?假如她们嫁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也许,她们这一生过得是另一种生活,幸福、平淡,和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了此一生,最起码会有儿女们在身边,也不至于到临终身边连一个亲人都没有的境况。她们的名字因光彩耀人的夫君而流传下来,同样流传下来的是一个悲情一生的女人们地爱情故事,两个悲剧人物,却让今天读过她们的人心情格外沉重,久久不能平静。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5982/

两位命运惊人巧合的女人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