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试难,难于上青天——作者笔砚先生

2016-12-10 06:02 作者:笔砚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考试难,天下考生齐呼难于上青天!

据不完全统计,学生自上学起,要经历大大小小考试一千五百场有余,数据是经过多方汇总的,绝非危言耸听,其中重要考试六百多场,大考二百余场。

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或五年。如果从七岁算起开始上学算下来二十三四岁完成学业踏入社会,不知这样的年龄是否与国策计划生育有关哪?如此不禁感叹领导的良苦用心,呵呵。

言归正传,这二十几年来,最令人伤神劳心的莫过于高考,其次大学毕业论文,中考自然不可忽视,算下来,简单的只剩小学毕业了。如此,只能惆怅满怀的说一句:千百年来寒窗苦读苦了学子,十余载学业苦了学生!

有人曾问,如果没有考试是否读书,结果是大部分人的怨声载道,学校的制度固然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然而更是禁锢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无限潜力。

十年前大学生高人一等,一个企业也未必有几位大学生,而当今社会大学生举目望之比比皆是。今时今日,一个二类末的高中升学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几十年前不过百分之四左右,尽管升学率增长迅速,大学也不似当年门槛高。但问题接踵而来,考上了,分配不出去!放眼全中国,大学生依旧遍布人才市场,甚至委身于中小企业或私营个体,所谓的大学生也依然难以出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成为大学生自然少不了高考的环节,近年来高考由基本的监控转为屏蔽了信号,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监控金属探测,而作弊的手段也层出不穷,从最初的传纸条转为了网络信息传递,相信今后各方面的改进又将大幅度越近,信息化建设也会有质的飞跃。可是令我不解的是,花费精力财力物力去如何思考怎样压制学生的作弊,可曾想过学生为何要在三年不得入考场的法则下冒险作弊。只能感叹:考考考,老师们的法宝,抄抄抄,我们的绝招!

中考难,各类院校分数近满,如果想进一类高中,小科全满主科少扣,尽管如此还是在不断打压各科的满分率,以往只求答对,如今则要顾虑到勾抹,试问考官试问相关部门,要的满分卷难道非要一尘不染毫无涂弄痕迹吗?只是不知道如今的法则对学子而言,是否过于苛刻。

高考难,难在题,题目难。中考要优秀才可,高考则是及格,想多一分是需要学生又一个不眠的苦读来换取。高考文是这一领域的一大亮点!高考学子万万千,而满分作文不过凤毛麟角罢了,而高考文具体难在哪?答:其一不知题目,其二时间短,其三字数问题,短了扣分,多了也扣,并且难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四难以百万文章中脱颖而出,进而难以吸引考官眼球,而考官则少有先问其内容,第一眼只瞧字体工整与否给予印象。直到网上阅卷,尽管方便了阅卷,而考官则是按一下鼠标都懒得动手。高考文难,高分难,满分更难!

如今的制度导致了人才发展的自由性,宏观的角度而言这种制度增强了学生学识的综合性,然而却缺失了一些独特性自主性,致使如今学生是样样都会,可怜是样样通而不精,人才市场人涌为患恐怕也是这个原因所导致的。试想,如果一方面的能力做到突出,且做的不说登峰造极,只是做到优秀,而后各行各业挑其长处录用,那敢问这样中国又是否还是遍地大学生遍地无业游民的情况哪?

学生重在自身,而客观的原因不可忽视,在这个乱世我们又是否能够独善其身?学子的人生难做到成功又只是自身原因所导致的吗?相信这一切值得思考更值得深入探讨!

古人留下的经验,教训令我等俗人自嘲,条件的改善的确令人眼见,虽然那些凿壁偷光,囊萤映的情况早已是罕见,可反观之,如果想要出人头地立足乱世,古人留下的这一切其中的精髓之处始终必不可少。

说到考试,不得不提科举制。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科举不仅是一种中国文化,从整个人类社会管理变迁过程来看,科举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方法步骤),他不变的操作步骤是:"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他为社会智商能力的挑选提供了可见、可比、可控、可重复、可验证的过程及依据,提高了社会成员能力智慧培养、挑选、使用的“专业性、系统性、精确度及效率”。科举制度对社会成员“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的程序性步骤,得到全世界各种文化的认可接受,成为现代公务员制度、中高考制度、技能职称评定制度、体育竞赛、科研程序中的实验组/对照组的核心程序,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使用度最广,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智商能力挑选”核心制度,也成为了全世界都复制拷贝执行的世界性文化。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益处:为封建王朝丰富了人才资源,使得平民也有从政的途径。弊端:使得有些王朝腐败不堪,使得太多人迷失生活,只求从政。

科举制的推出以及更改便利了古代学子的仕途发展,也使得一部分人不劳而获;促进了时代发展,同时也将国家推向腐败的边缘。蛀虫横生的现象依旧存在,一时的打压终究治标不治本,表面风华也不过面上功夫,始终改变不了外强中干的事实,有这些遮蔽上司视线的精力为何不去想想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利为百姓做事!只能说人才掩埋了自身那百分之一的天赋,却用百分之二百三百的汗水换来了知识的多样化换来了自身的全能换来了在这个十三亿人的国家中万人十万人百万人的刮目相看,更换来了荣誉财富,只不过,这一切是以父母所赠予的那百分之一的天赋换取的,更是以一己私欲换取的!

话说回来,为何十几亿人都曾踩破门槛的去学校苦读十余载求学问道,真的都是出于对文化的热?我想不过是羡慕改革后有发展有前途已经高人一等的大学生,不过是为了父母的期望,不过是因为社会家庭的压力,不过是为了在这个激烈的社会竞争下赖以生存!

人类发现了学习可以通往富贵荣华之后就拼命向此迈进步伐,一个人“成功”了之后其他人羡慕嫉妒,进而更加努力。第二个人成功了就会有第三个第四个人,慢慢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多到社会构成的一部分时,那些曾经没有嫉妒羡慕心理的人被逐渐压在社会底层,享受最劳累的工作赚着最少的工资,慢慢这些底层群众受够了爆发了!他们努力向上,自己不行就把期望强加给子孙,这样进入了死循环,因为总有人生活在社会基层,享受不平等待遇。下面的上到最高层,曾经高层的再下去,再使自己爬上来,把子孙利用关系弄上来,以此巩固地位,尽管有人栽在滥用私权,但请问一年看见几个“不幸的”?其中的道理我想不必多说,公道自在人心。继续,当进入死循环后社会高速发展,曾经社会底层的是没知识没能力的人,当人们集体素质水平提高时,社会底层的将会逐渐全部变为大学生。

学子人到中年总会被人训到务实一点,何为务实?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难道这就是世人所要的务实?如此说来务实不过是心灵经过一场现实与想的搏斗。大部分人被现实所累,每天琢磨着生活如何继续,如此少了些情趣多了些平庸,也多了些烦恼。曾经那些初入人生的豪情壮志或许已经被消磨的不堪入目,逐渐进入老龄又凭何实现青时的抱负,实现不了就将其寄托于子女,故此成为风气成为习俗,少年不再有梦想的权利,那一片金色田地灌注的是上一辈人的心血与不甘,自身梦想怕是连一盂之地亦是少有了。学子务实了,老人得尝了,人才的光芒,也随之隐逝了!

小学至大学,都始终在领导的重视下进行,然而即便是高度重视下多年来也未做改变,变了的只是分数线,变了的只是阅卷人。

综上所述,皆对当今例行高考中考等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指证。如此的制度虽然为学子增加了踏入社会的能力,但各类弊端也同样显而易见,只是不知道如今的状况又是否还需要曾经隔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时过千年,纵是眼见所像都已是沧海桑田,何况人那?

若是取消了高考中考,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无法忽略的,我认为,可以设立直接是九年教育的院校,不做考试制度增加学生压力,同样设为义务九年,不过不需要小学毕业,直接变成九年院校。九年间知识领域逐渐开拓,由浅入深。前三年或四年大幅度减少假期,尽可量给学生摄入知识,使学生有接受各类院校专业的能力。后两年间逐渐开发学生的专科能力及兴趣,再用两年磨合学生和专业,如有择专错误之处,观察一段时间另择专业,学习几年之后结束这九年的历程。另设各类院校,例如金融,IT,管理,工程,餐饮,演绎,政治等等各类院校,供学生多样选择,不记录分数录取,无需追求升学率,给学生乐学好学的气氛,而不是压力骗大的课堂。接下来再设立分之,对工程类管理类这些需要实践院校走出的学生给予实践操作的经验,待经验丰富后,学生就可以初步踏入工作,学的什么专业就从事这一方面,也就不会有通而不精的问题存在。

当今时代,不可否认,国家的强盛更取决于第一生产力人才,相信这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如今的制度今时的风气是否阻碍了人才的发展?这一切我不敢妄下定论,相信科技道路的发展信息化的建设会为我们作证,众人的舆论世俗的批判会为我们作证,国际的地位外界的眼光会为我们作证,摆在眼前的事实以及那前进道路上的阴霾,坚信,那一定是不朽的铁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3619/

考试难,难于上青天——作者笔砚先生的评论 (共 11 条)

  • 鲁振中
  • 淡了红颜
  • 荷塘月色
  • 浪子狐
  • 心静如水
  • 雪中傲梅
  • 雨袂独舞
  • 襄阳游子
  • 醉雨轩
  • 清澈的蓝
  • 醉後的€溫柔◢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