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身心的家园

2016-11-20 17:49 作者:石中之玉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身心的家园

历尽整整三十秋,从农家来到学校,走进小城,再到首都,进而辗转海外;从无知孩童变为莘莘学子,再到谆谆人师,继而辞职上学,读研,下海,人生的角色次次更替,生存的空间频频转换。尝遍飘零之苦,深谙求索之艰的我屡屡自问:何处,才是人们身心最终栖息的家园?

以实物存在的身体,当然需要坚固的实体住所,来躲避风霜的侵袭,抵挡虫豸豺狼的攻击。在现代快节奏的奔波之后,人们更需要一个让自己劳顿的身心得以短暂休憩的寓所,这就是房子,也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家”。为了舒适安逸,人们不遗余力地布置自己的家。

以愚意见之,与人类强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相比,我们身体所需的,不过只是片瓦之顶,尺方之床,寸布之衣。换言之,我们对基本物质的需求应该有一个满足的限度,但不计其数的人迷恋于物质的巧取豪夺而狗苟蝇营,沉醉不知归路。又有多少,也因此断送锦绣前程,甚至误了卿卿性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因而,身体的寓所固然重要,但心灵的归宿则是人生的根本。心无所依,灵无所寄,魂无所托,无所系,即使金屋藏身,玉衣遮体,我们又何以为泰,何以为安?诸葛亮身居茅庐草舍,却仍然“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因为他身怀大计,胸藏天下;陶渊明辞官谢爵,急流勇退,欣欣然采菊东篱,悠悠哉种豆南山,因为他深深悟出,那尔虞我诈、污浊龌龊的官场决非他栖身之所,尽管他可以官袍加身皇粮果腹;杜甫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却仍做“安得广厦于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咏,因为他心念苍生,怀有黎民。如果他泼墨长叹自己时运不济,或者任职时只为自己的晋升苦苦钻营,失官后又为改变身居茅舍的状况庸庸劳碌,他的名、他的诗又何以能经得起历史的洗炼而传颂千载?

不难想象,上下几千年的中国肯定也孕育过难以数计的巨富商贾,但即便他们腰缠千贯,家藏万金,奴婢云拥,妻妾成群,历史又给过他们几点笔墨?相反,历史总垂青那些从物质和精神上让他人富有的人!

就那么简单的两笔,一撇一捺,就勾画出“人”——这个简单与复杂、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复合体!

无论矮子,还是巨人,都不过数尺之躯,百秋之命,与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间相比,我们的存在何其渺小,何其短暂!从身体的构造和活动的机理来看,我们又有多少差别?

心灵却让每个人与众不同,它或善良,或恶毒;或真诚,或诡诈;或高尚,或低俗;或高远,或短浅。寄意山水,山川草木就是心的宿地;纵情声色,灯红酒绿就是魂之寓所;向往远方,漫漫旅途就是心灵的家园;心怀天下,百姓的安乐福祉就是心灵最大的慰藉。

同样临世一遭,有人默默无闻,轻轻的来,悄悄的去;有人昙花一现,名噪一时,复归宁静;有人则轰轰烈烈,功及当代,名留后世。心路的选择给人们的生命划定不同的轨迹。

屈原放逐,遂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被宫,受尽凌辱,仍著《史记》。形体的困顿、残障终究挡不住伟大思想的驰骋!

我们究竟乡关何处?是那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还是那清风明月、竹林泉石的乡村?

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有了钢筋水泥构筑的家园,然而我们安全了吗?若真如此,我们又何须装上防盗门,猫眼和电子监控?

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能够把高、精、尖武器指向自己假想的敌人,却也让自己处于同样的威胁之下。一个没有信念和信任的家园,哪里有真正的安全?

有了豪宅名车、金银珠宝,山珍海味,魂魄是否会因此变得坚强?心灵是否也会因此而不再虚无?为房奔波,为车发愁,水泥建筑和钢铁构架给予我们的,究竟是庇护还是围困?

身体很容易找到寓所,但何处,才真正是我们灵魂栖息的圣地?

即使前途未卜,关山重重;即使天遥海阔,步履沉沉,我们还揣着那颗被世事洗磨得玲珑剔透的心,一路寻觅!

(2009年4月发于空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79041/

身心的家园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