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体验为了改变

2016-10-21 13:41 作者:笔墨丹青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体验 是为了改变

——饥饿24小时体验心得

饥饿是无法向别人表达的痛苦,令你忍受这种痛苦的时候,也就令你想起甜蜜的以往。现在的我,只觉得蝉腹龟肠、饥焰中烧,整个身体疲软无力,头昏恶心,好像肌肉也在颤抖,这种感觉渐渐的蔓延开来,真是苦不可言。只有美味佳肴和纷纷扬扬的鸡汤在脑海中滚动,期期艾艾的我随着浑噩的思绪告诫着自己,这饥饿24小时的体验,不过是某些孩子最平凡的日常。

记得杜甫在一首诗写到:“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现在回味,似也有几分感同身受的意境。饥饿的体验,不由得让我想起贫困,关注贫困。想起父亲经常给我讲述的他们那一代所亲身感受到的饥饿经历和“忆苦思甜”、“吃糠咽菜”的教育,想起父亲从小让我背诵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念。想起父亲经常说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消费不要浪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等,从小让我有节约意识、危机意识。然而,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90后,只把父亲的教诲当成耳边风,过时语。

现在,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有钱就任性,我花父母的钱,铺张浪费和你没关系。但看到一则故事对我教育启发极大:有几个中国人到德国餐馆就餐,桌上还有三分之一的菜未吃完就结账走人,被开餐馆的老板教训。当时几个中国人颇不服气:“我们花钱吃饭买单,剩菜关你什么事?”老板打电话投诉以后,到场的德国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居然开出了罚单。工作人员收下罚款后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没有理由浪费。”

的确如此,勤俭文明之风盛行于世,将是国之本,家之幸,民之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永远不知道饥饿的痛苦和艰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4小时的饥饿体验活动,使我的心情降到了冰点,呆坐在宿舍的床铺里,总以为转移注意力是应对眼前之急的最优路径。然而,饥肠辘辘、食不果腹的撞击和喧闹,第一次折磨的我精疲力竭。

总算熬到晚饭的时间。舍友还是那个舍友,饭!却不像以前看着的那个饭。每一种菜香都那么丝丝入扣的勾引我的味觉,别人咀嚼的动作也被看作狼吞虎咽,就连平时最嫌弃的米饭被别人扔掉之时,也绝那瞬间,她在暴殄天物。想想自己以前,每次五毛的米饭我都有剩下4毛5分的水平,清理处的阿姨每次的暂停,也被我视作对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害处的无知。日子滴滴答答过着,回忆滚满自己的空间,浪费,好像很久都没有被我走心考虑过。我因为这次活动,让饥饿离我如此之近,又因为这次活动,发现,它曾离我如此之远——比起难受,这更是一种陌生的感觉,我以完成任务之心,怀着满满的自信与常识,深知可以过这一天,却在饿意潜入胃中之时,让悲悯充斥了心房。

  饥饿曾经是几代中国人记忆的伤口,有这样记忆的人早已习惯节约。但饥饿记忆正在年轻人特别是城市年轻人中消失,我们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不知道贫困是怎样凄惨。之前普拉姆斯特德唱的那句“…你有没有饿了,它会使你保持清醒”如今也不只是旋律,还有一种渴望,我当时充饥的渴望,如今帮助他人的渴望。    

  体验,是为了改变。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调查,在选取大、中、小三类城市2700台不同规模的餐桌进行分析测算之后,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是800万吨和300万吨,这个数字可以养活2亿人一年,这巨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的现状不言而喻。我们或许不能强制更多的人改变浪费的生活方式,但捐出一顿饭钱,打包一次饭菜,从我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让节约成为工作习惯,也许能让我们现在的1.28亿贫困人口,吃的好一点呢!

体验,是为了改变。不经历苦难就无法感受幸福,没体验贫困就难以学会节俭。海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饥饿行动”活动,让我通过自我教育、亲身体验,在“饥饿”中培养节俭美德。但人总是这样,习惯了,自然了,就顺理成章了。改变也许有点不适应,但如果一个人能够改变自我,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改变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就是成功的起点!             

  海南大学2015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 胡婧玮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72564/

体验为了改变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