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水墨王金庄

2016-10-08 16:44 作者:鲲鹏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天地是空间,光阴就是时间,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然而在时间与光阴的交替中,岁月就慢慢积攒成亘古不变的风景了。如果你喜欢到户外旅行、探古、写生,最好看的自然是名山大川,或者去看一个都市的街景、广场、雕像等等。如果你很喜欢文化,那么你一定会到某个文化作品展览现场、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因为这些都是岁月烟尘沉淀的结晶。

今天我们旅行中要讲的不是名山大川,也不是都市的街景,而是位于邯郸涉县井店镇的王金庄村。去之前我在百度查找了一下,只是关于王金庄的资料不是很多,都是些简单的说明,没有我想看或想了解的资料。又想着在王金庄找个导游,也许能把我们想知道的介绍给我们,甚至王金庄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有着很神奇或者说都有一个不平常的故事。可惜我们没有找到导游,只有自己带着好奇,走进了这个太行山深处的村庄 。

咱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王金庄吧。初进王金庄乍一看就是个很平常不过的山村,说小也不小,说大吧,在山沟里有这样的大村落着实不易。据资料说王金庄一开始不叫王金庄,元末王金一家从北关迁此立村;不久,村后又立一村黄金庄,两村逐渐发展连成一片。民国35年(1946年)统称为王金庄。又因为人口不断的增加逐渐发展成了一街、二街一直到五街,居民也近五千人口了。村发展了,人口增加了,但是祖宗遗留下的淳朴村风没有变,现在当你走进王金庄看到的还是很古朴的村貌,很原生态的耕作方式还有很憨厚、很礼貌、很热情的村民。假如你随便问一下当地的村民,王金庄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盖石屋居住的?他们无法给出你准确的答案。再问王金庄何时开始修造梯田的?对于这个问题,村民们还是微笑着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答案。在当地人看来,王金庄建设的梯田,是在“有人在这儿住的时候,就开始了”。

如今的王金庄之所以奇,是因为有三样与众不同,石屋、梯田和驴。然而,当走进王金庄,硬化了的街道整洁靓丽,街道两旁拴着还没出耕的驴,古老的辘轳井旁打水、洗衣的家庭妇女,路旁石条上坐着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慵懒地晒着太阳,场景确实可以和清明上河图相媲美。新拍的电影(艳阳天)就是在王金庄拍的,可见王金庄的村容、村风、村貌与其他一些山村很是不一样。当地村民要说的,可不只是石屋、梯田和驴。村子本身及他们世代的生活方式,已和石屋、梯田、驴一道构成了王金庄现在独有的文化脉络。它那浓浓的历史气息,那古风古韵的石屋,让我陶醉,让我无法释怀,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久远的历史。

一、山坡上的小石屋

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山区村民建房自古都是选择在山坡旁建房,先盖房都选择的较好位置,比如不用费很大劲去平整改造、又不容易被水侵袭,在坐落的位置或朝向上都尽可能选择朝南方向,这样朝阳,在选材上一般都是经过好长时间的准备,把盖房用的石材锻造的很有规则,盖房施工都是全村村民义务参加,村里建筑一直遵循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纯碎的石头砌墙、石板当瓦,没有一点水泥钢筋,当时,条件好点的门楼修建的比较精细,文人家都是在门头上雕刻喜鹊梅花一类,习武的家庭一般都雕刻狮子猛兽一类的,建筑多是一次即建起四合院的全部。从坡上俯瞰,就像在建一个“回”字:回字的中间是小院,四周是屋宇,东南角开一个洞,是大门。驴圈、猪圈挤在下房;鸡舍建在窗台下,不占寸土。由于山势陡峭,坐落在山坡上的王金庄看起来果真如一座空中楼阁,自下而上,层层叠叠,连绵开去。村子的街道很窄,上坡下坡、曲曲弯弯,到处闪着光亮,想必那便是石板路。小路像蛛网一般地通往村里的每一个地方,使整个村子看起来像一座迷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穿过一座石桥,山坡一大片老屋,也是石头垒起的院墙,墙头上长满了青草,那些青草见证着院主人的荣辱更替。经过风吹雨打斑驳紧闭的木门前,如今,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一把老锁锈迹斑斑诉说着岁月与光阴,隔着门缝瞧见老屋越发静默而沉暗。有的屋顶由于常年没人修缮已经坍塌,有的虽有过修缮过的痕迹。但是时间长了滴水檐,石板瓦上又早已蒙上一层尘土。房角的挂落残缺不全,方正的门当雕刻经岁月的蹂躏已显模糊。一块喂牲口的石槽躺在西墙根下,上边放着破烂的农具。可见石头墙里砌进了血脉的延续。走的有点累了,坐在门前石墩上休息片刻,石墩就是某一个石柱的底座。抬头仰望,角楼巍峨,或许,曾有一个明媚的少年,在那里,玩耍他的弹弓。唯一感到可惜的是,古民居周围有很多改建成了新楼房,显得那么刺眼和非常不协调,看看老石房再看看在他的身边的新楼房,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落就这样很不和谐的打乱了原有的格局,特别是又再次看到有村民正在把古民居改建成楼房,这更使我感到不可理解。

在狭窄的石巷中,在逼仄的小院里,不时碰到佝偻着背的老太太,她们也是很好客、很热情,看到有外地人来没有太多的陌生感。还主动与你搭讪,用很浓的方言问你这问你哪,仿佛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是啊,改革开放后年轻人都去外地谋生计了,家里只留下这些年迈的老人,看守着许多人温暖的故乡。人越年老,越渴望一些安静的东西。村庄里安静的东西很多,闭门即是深山,不关心流年,也不必在乎世事。 如今这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如一坛陈酿的老酒。风吹绿了那些梯田庄稼的心事,也吹绿满山果树的乡愁。我挽袖挥笔,写下这其间的一草一木,什么时候翻开,都能瞥见它们,在温暖的时光里窃窃私语。

二、梯田今昔之规模

清晨山里的空气散发着淡淡的植被味道,鸣的声音伴着大家的说笑声,由此便开始了一天新的耕作生活。很多人都看过元阳梯田的美,那是一种带着曲线般柔美智慧的;也有人看过龙脊梯田,一种自然赋予人们劳动的杰作。而很多人不知道,世间还有一种梯田,是用一种愚公移山精神完成的奇迹,那就是王金庄的梯田,一路走来更是惊叹这里的人们,创造出来这种有着精神力量的梯田。这就是王金庄的“石头梯田”。 王金庄的梯田是最近才出名的,其实,不只是王金庄,涉县其他村子也有梯田,只是没有王金庄这么有规模。农业部发布的第二批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里,它的名字就在其中。据说,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和专家们两次考察王金庄梯田,其间评价王金庄的梯田为“中国第二道万里长城”。

若将王金庄比作一本书,梯田只是这故事的其中一个章节。除了梯田,在村民们看来,村子本身也是极具特点。你看,石房、石街、石巷、石桌、石凳、石碾、石磨………这就是我们王金庄人,真正的生活在石头缝隙里。由于地处山谷,生活在这里的人,注定是要和石头打交道的。“王金庄的人,出门就爬坡;其实不出门,人也在山上,因为所有的梯田也是围绕着整个村子建在山上了。”

三、驴是百姓不可缺的家当

在王金庄村村民眼里,最看重不是钱,而是驴。毛驴还是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重要的伴侣。我们在村里不断看到毛驴的影子,道路上到处是驴粪,驴粪不时的散发着淡淡的青草味,当然还可以闻到芳香四溢的花椒味,然而村里有村里的好,那久远流传下来的淳朴民风一直保留着,每到有远方的客人来到,浓浓的人情味便是一例。王金庄的驴远近闻名,一方面,这里的驴“通人性”,另一方面,这里的驴还享受着“特殊待遇”。你要仔细观察不用介绍你就能知道王金庄村有着特殊的交通规则,在街巷,有一条可谓是专门为驴修的石板路——驴从中间行走,人须躲着驴行走。对于这点,在王金庄,驴的行走权超越于人——穿行在王金庄石屋、石巷间的,最神气的不是人而是驴。

而驴也是习惯性地从不躲避人。“驴驮着柴垛过了,你若不及时躲开,就会和驴撞个满怀,到时吃亏的是自己吧?” “这叫狭路相逢,驴者胜。”若人和驴果真在石巷中“狭路相逢”了怎么办?找一个最近的门楼躲进去,等驴走了再出来。 所以,在王金庄,大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学会躲驴。

其实,村民们对驴的“地位保护”,也是处于对自然的尊敬。因为这里地处山谷,山势陡峭,在同类牲畜中,驴的爬坡能力最强。驴是村民的主要劳动力和交通工具。所以,驴是乡亲们的半个家当。他们赶着毛驴下地,牵着毛驴收工,人在驴在,人和驴是工作和生活上的伴侣。

随着日头沿山而下,景色也随光线而变化,梯田越来越美。石头在夕阳的照耀下,由灰色慢慢变成暖暖的土黄色,看着村子不断飘起的炊烟,犹如一幅水墨画,显得是那么逼真,那么自然。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9622/

水墨王金庄的评论 (共 6 条)

  • 绝响
  • 心静如水
  • 清澈的蓝
  • 淡了红颜
  • 鲁振中
    鲁振中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
  • 白草诗人
    白草诗人 推荐阅读并说 确实好文,细心读过,推荐给更多人共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