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由衷敬佩这些作家/鲁振中

2016-09-01 19:09 作者:鲁振中  | 8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鲁振中

  世居松原市江北,关注者皆扶余、宁江文坛宿将。

  五十年代成为作家并非易事,须有两名作家推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过两篇以上成功之作,方可加入作协。

扶余县四马架苏家村有个农民“王久昆”;经常在地方报上发表诗歌,出了一本诗集“歌唱新农村”,由时任扶余报编辑吴占林先生整理编辑出版;这在当时是很轰动的事,被省作协吸收为作家。老汉仙风道骨,虽居住农舍,整洁清爽。老汉出口成章,才思敏捷,在苏家村天主教堂开大会,老先生被邀请登台即席赋诗,在台上边走边朗诵出押韵的诗句,台下掌声雷动。

 吴战林是扶余县七家子乡乌金屯人。只读过小学,当过教师;一生烟酒不沾,却手不释卷。靠自学成为扶余县广播电视系统最老资格的编辑。上世纪八十年代松花江诗社办的红红火火,吴便是主持编辑。上官缨每临松原,必晤占林,过从甚密。众生仰慕上官,犹如李白之于韩荆州,故加入省作家协会,多有巴结占林得以接近上官。占林一生清贫,嗜书如命,却没有过书架,更莫奢谈书屋,发表作品无数,多次获奖,但从未出过书。直到古稀之年得北京文友赞助,才旅京一次。陋室蜗居,临终前在长子平家数月,算住过楼房。布衣一生,松原著名作家之穷困者莫过此君。

另一位五十年代作家高桂馥先生出版一本万言长诗;“朵朵红花开满地”,老先生国学根基厚重,江北无人可望其项背。曾有“解放军文艺”编辑来访,吃了一惊;还以为是女士。老先生倾注多年心血写了部“长吟庐”诗集,尚未出版,女儿去买菜放在自行车货篮里,孰料被小偷盗走,成千古憾事。这里选录他十七岁时两首诗,便可知其造诣之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秋深

  霜檐雪瓦欲生冰,  不耐幽窗冻气凌。  风紧云高雁归去,  日伴巷暗暮鸦兴。

  魂销深明月,  怯寒棨暗暗灯。  拟写秋怀诗兴减,  伤逝只有泪垂膺。

  偶题

  新历催寒腊,  流光暗自惊。  萧条摇烛影,  寂寞冷诗情。

  壮志期宋悫,  英才悲贾生。  峥嵘年少气,  雪月开新晴。

  八十年代后作家数量陡然大增,真正倾注大量心血,构思严谨尊重史实的长篇小说,当属郭文奇先生的“覆巢”上下两集,曾获全国石油系统文学创作一等奖。发行渠道不畅,官方不予赞助,欠下印刷厂巨额债,被当费纸处理,幸有识者廉价包下,街面兜售。惜哉!扶余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遭此厄运,数年苦辛并未取得相应稿酬,徒唤奈何?

王昭铨先生的大作“肖振赢传”颇费了几年心血,几易其稿,三次出版,身居美国的肖氏后人只将三百册书作为稿酬,令昭全先生哭笑不得。地方政府在四马架建起“萧振瀛故居纪念馆”,回报是;萧振瀛在美国的儿子只给了两万元,看馆老头劳务费付完便所剩无几。只好将纪念馆充作“村公所”小衙署。白城师范学院校牌旁边的“萧振瀛研究会”大牌也摘下。经费无以为继,国朝没兴趣在这方面投资。[萧振瀛传]在国外颇受青睐,谁能相信它的作者还在为区区几百元奋力爬格子,现仍未摆脱“案牍之劳形”。王昭铨先生在松原文坛可称“大儒”,一生献身史志,著述等身,可誉为“松原当代司马迁”,已是青史留名。

  宁江古代最有成就的诗人,当属清代道光年间伯都讷巡检左宜,位卑不曾显赫于当世,左宜;安徽桐城人,在京城国史馆效力20年,朝廷赐一小官,按说怎么也算处级,生活无虞,叵耐书生意气,道德传家,洁身自好,巡检任上多年无升迁,退居二线在今扶余县大洼乡种几亩地糊口。做官期间无积蓄,到乡间苦熬岁月,百姓称其夫妇为“豆腐官,马粪太太”,以豆腐佐食,以马粪做燃料,足见其清苦。

但他的诗文却是绝对一流,笔者读过“左宜诗选”“燕京琐记”“东土记闻”,多有反映民间疾苦,歌颂农民的佳作。其后人左永山老先生秉承先祖之遗风,不“汲汲于贫贱”,晚年笔耕不缀,撰写多部回忆文章,奈何财力不足,每本仅打印数十册,不以我的卑微见弃,每出一册必相赠,今先生已作古,每每翻及不胜感慨,岂可以“著书都为稻粱谋”论之?

先生许多佳作不为世人所知;“晚节黄花集”“新城诗词联语”,极富史料价值,盖因低调做人,不求闻达,教师生涯终其一生。他的高足北大光华学院经济学家“曹凤岐”教授,不忘师恩,回故里省亲必登门探视,师生奉和诗留下佳话。

  访恩师  曹凤岐

   盛回乡来探家,  访师叙旧吃西瓜。  新城楼高路宽阔,  恩师屋低舍窄狭。

  早岁精心育茂树,  老来传药济患家。  京都弟子遥天祝,  寿比南山福禄华。

  欣迎曹君凤岐归乡来访  左永山

  归乡来舍又炎夏,  摇扇阔谈吃西瓜。  造诣学术早见果,  运筹经济已成家。

  笔催开放响锣鼓,  力促改革上云霞。  学府巍巍名盖世,  人才济济建中华。

  永山先生另一高足王昭全,付研究员,对恩师更没齿不忘,有诗为证;

  同窗约聚兼寄左翁业师雅正  王昭全

  笑语重逢盛暑中,  壮龄再叩耄耋翁。  师生恩谊常住,  手足亲情义正同。

  白日行天时易逝,  青丝渐少水难东。  二十八年重聚首,  愿将砺志寄飞鸿。

  和王昭全步原韵  左永山

  难得聚会葱翠中,  流年逝水已成翁。 赏心茂树栋梁固,  有感尊师金玉同。

  摄影花前花开落,  情留日下日西东。  人人各有鹏程志, 百骏奔腾待远鸿。

  今逢盛世,松原作家人数近百,不足三万人中便有作家,纷纷出版大部头文集、诗集,文曲星纷纷降临。为鄕梓文坛兴旺欢呼之余,弱弱的问一声;读者几多?留存价值几何?“文章者,经国之大业,千古之盛事。”曹丕如是说。“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扬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据我所知,松原作协顾问才文秀君还不是作家,多年前与其闲聊,言及其报社下属某君主动当加入作协介绍人,被婉谢。与众多松原作家相比,文秀之才不可谓不高,以报社副总编之位并出书三本,但总以为自己尚不足以称为作家,正所谓“不托飞扬之势”者,真谦谦君子也!

  足以让松原引以为骄傲的是梁信,红色娘子军作者,名满天下。梁信家乡松原市宁江区大洼乡。

现代诗词主编李汝伦先生,扶余县三岔河石头城子人,1949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知道他的人便可理解“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在右派帽子下猥琐大半生,晚年方得以施展才华,名震南国,曾读先生散文集“紫箫记”,远非俗流可比,文笔犀利,气势如虹;当代能几人?惜哉斯人已去,晚年省亲回乡鼎立帮助他的松原诗社社长赵之友先生也已作古。松原诗坛寜不哀哉?

'

文革前活跃在文坛的“巴彦布”是扶余县四马架乡达户屯人,蒙族,好像苏赫巴鲁先生提起过。文革厄运,让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销声匿迹。

六十年代初,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九号有王增范先生,文革前不断发表小说散文,像花蕾刚要绽开便遭受暴,不知此人还健在否,其家颇窘困,书屋不过三平米,时任生产队会计,孜孜不倦追求文学,勤于笔耕,倘无文革十年动荡,他得以施展,不逊色浩然丁仁堂之流写农村题材的作家。

  以上胡说,倘冒犯某公,万望恕罪。笔者乃无名闲散人也。

附诗一首明志

余庆兴安皓首游,倾心舞墨写春秋。

粗食布履终无悔,绿水青山欲所求。

索寞平生和共韵,沉浸淡雅汇同流。

秉烛夜读情无尽,文不惊人誓不休。

2016年、8月、30日书于松原。

鲁振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2403/

我由衷敬佩这些作家/鲁振中的评论 (共 8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