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楼房的变迁

2016-08-31 18:38 作者:远山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的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而居住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有自己的住房是人的生活的基本保障。俗话说“安居乐业”,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说安居,有屋住不论好坏也是安居,住的宽敞安逸也是安居。时代不同,条件不同,人们对住房的欲望和要求也就自然不同了。前几天,经过小时候居住的家属院,发现新楼林立,破旧低矮的老楼房快要拆完了,一个时代印记的老楼房就要寿终正寝了。一时感慨良多,不自主地想起老楼房的变迁,索性写下来,或多或少留住这道即将消失的风景线吧。

   我小时候居住的这座家属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青一色的三层青砖瓦房。楼群的布局是很讲究的,象大的四合院:一圈楼房,中间是供活动的空地,大的空地几乎可以安下一个足球场。家属院由许多这样的“四合院”组成。家属院还有一个没有围墙的运动场,有足球、蓝球、排球、单双杠、沙坑等设施。家属院路旁、楼前后裁有很多树,还有花园,但没有草坪,地面也没有硬化。论美观,不能与当今新建小区相比;论宽敞,则当代小区望尘莫及。可惜七八十年代以后,因为解决住房紧张问题和办公、福利建设等原因,所有的楼群空地及花园一律为大大小小的建筑塞满,昔日的景象也就荡然无存了。

   楼内的住房结构也是有讲究的。楼按住房结构分为三等:一等楼,每套含卧室三大间,有客厅,另配有厨房、厕所、洗澡间、储藏室各一间,外窗有纱窗,户门上部花格木条镶装着玻璃。住房结构与当代大同小异。一等楼实际是干部楼,供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居住。但供过于求,所以有的整幢分给普通职工,由两家合住一套。二等楼为普通住宅,多为两家一厨,两间臥室,一厨一卫,没有客厅、洗澡间、储藏室。二等楼是楼群的主体。三等楼居住条件就很差了,五间臥室,两厨,往往五家共用。

    那时的住宅楼建设,质量总体是不错的。但也有赶进度偷工减料的,邻近单位有直接用石灰代替水泥砌墙盖楼,砖缝砂浆层用手指就能轻轻抠掉。

   文革后期,开始兴建了一种新楼一一简易楼。一般用空心砖砌墙,里外不抹灰,槽型楼板。标准的简易楼,楼层之间无水泥圈梁,住户使用公用厕所、公用水池。还有一些准简易楼,或有圈梁,或厕所、水池入户。简易楼居住的最大感觉是凉,温度几乎与室外同步。但当时能住进这样的房子也是天大的喜事,结婚后不在农村租房熬够年头还住不上呢。不要以为建造简易楼省钱,我认识一家单位七十年代初盖的简易楼所用资金,十年后在本单位可以盖当时标准住宅楼2~3幢。为什么?一是巨大的浪费,二是建材丢失严重。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责任心,疏于管理。

   还有一种筒子楼,是最有特色的。它基本上由单身宿舍楼和办公楼变身而成。一条贯穿楼房的走廊,两边是一个个单间住房,公用厕所,公用水房。走廊里堆放着煤炉、蜂窝煤(后为煤气罐)及各种杂物,真一个乱字了得。这也是单位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想的办法。后来,有的单位腾出一些房间作公用厨房;改动大的是在楼房两面接盖,给每户增加半间大小的面积,用于设置厨房、卫生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过去的住房,两家一厨很普遍,大都合睦相处。虽是合住一套,但水、电等居住费用极低(比如水费每人每月一角钱),生活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很少有人计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水、电费的涨价,居住费用的提高,邻里纠纷大幅增多。为此,各单位逐渐淘汰了两家一厨的居住模式。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过去几代人住一间或一间半房,虽说拥挤不堪,居住质量极差,仅能说有个地方睡觉而已,但人们並不为住房问题发愁,没听说女子找对象要先问有没有房子。原因是那时房由单位分,而且租用几乎不花钱。今天,生活富裕了,居住条件也改善了,然而为房子发愁的人反而多了。高得离谱的房价,多少要考虑的居住成本,让不少家庭捉襟见肘,何况还有要给儿子娶媳妇的呢——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2232/

老楼房的变迁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