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远古的回声

2016-08-17 08:14 作者:史光荣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远古的回声

史光荣

1983年6月,在一个细霏霏的日子里,在古都西安,我们参观了位于东郊灞桥区浐河边上的半坡遗址博物馆。

旷旷的田野,浓郁的树荫,潺潺的流水,衬托着高台上一组女人持罐汲水的雕塑,后面是大型展厅那天蓝色的棚顶,这是我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也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性场馆之一,考古发掘于1953年,建馆保护于1958年,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

参观过后,久久震撼着心灵,那恢宏的规模,荡存的浩气,虽历经三十余载岁月磨砺,沉淀下来的那份记忆,仍然是那么清晰,那么厚重。

这是具有“砾石为器、冶陶为具”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是属仰韶文化时期的一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是黄河流域灿烂文明进程中的又一处典型遗址代表,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6000年之后,在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灞桥火电厂时偶被发现,重见天日,让我们眼前一亮,视野顿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广袤的田野,黝黑的沃土,八百里秦川是一马平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潼关骊山,山峦争峰,跌宕起伏,渭河、浐河,相错而过,刀耕有地,捕鱼有河,守猎有山,圈养有栏,难怪我们的祖民在6000多年以前,就爬山涉水,在这里驻足。

这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片沃土,是推进人类社会不断进化、不断成熟的立足点和大后方。在这里,人类从山上走到了平原,从栖息于自然山洞到自搭的窝棚,自建的房屋,有了储存物品的地窖,有了防止外来氏族及野兽入侵的人工壕沟,有了石锤、石刀、石锛、石斧等简单的生产工具,甚至有了人工饲养动物的围栏,生产工具和生产条件有了极大改善,获取的食物开始有了剩余,有了存储,有了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

这是古老人类留恋的沃土,是灵魂依附的精神家园。有了充足的食物,就有了扩充的基础,有了富足的时间,就有了精神上的奢求。随着生产、生活工具的改良,开始有了骨针、骨锥,女人们就开始缝制遮体的衣物,甚至有了骨片、玉片等人工饰品,男人们则开始挖泥烧陶,生产区、生活区和墓葬区开始区分,有了公共活动场所,有了棺葬的墓穴,有了男女分葬的公共墓地,有了专门烧陶的窑址,甚至有了容纳上百人的大型房屋,不仅有了陶罐、陶盆、陶钵、细颈壶等生活用具,而且有了艺术绘画的彩陶工艺品,有了陶埙、陶哨等发声娱乐品,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生动地揭示了6000多年前,半坡先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的生产生活情景,在那个蛮荒时代,这里己处于高度繁荣时期。

隔着遗址大厅里的玻璃护罩,仔细观赏着一件件陈列的馆藏,特別是那红底黑纹的人面鱼纹葫芦瓶、绳纹红陶双耳尖底瓶、人头壶、船形壶等,那一件件精美的彩陶,无不体现着高超的制陶技艺和简洁规整的纹饰艺术,就是放置在当代,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和眼光去审视,那也是博大精深,绝美绝仑,无可挑剔。

虽然,我们还看不懂那些人面鱼纹的怪异图案,弄不清汲水用的红陶双耳瓶为什么都是尖底的,破解不了像文字又像数字的几十个神秘符号,但正是这份神秘,这种厚重,才引发起我们深深的思索和思考。

他们究竟从那里而来?他们又到那里而去?

我不知道,答案也许还湮没在这片遗址里,这片泥土里,在这里,每一把泥土都透示着文化的脉络,每一块陶片都荡彻着远古的回声,他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留足在这里,自然有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思考。

当代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在题写“半坡遗址”匾额时,有意地把“址”写成了“趾”,说明人类的脚印很早时就驻留在这里,穿梭在这里,遗存遗址就是那古人们驻留的脚印。

考古揭示,半坡遗址上下延续一千余年,横跨十多个世纪,说长也很长,漫漫长路,一走就是几十代人的血脉,但说短也很短,在上百万年的人类演变历史上,几十个世纪也仅仅是匆匆一瞥。

千年磨一剑。

半坡先民们就是在这里呕心沥血,卧薪尝胆,也许就是在这里,完成了氏族的繁衍,物资的集聚,力量的整合,完成了财富的积累,精神的升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脱胎换骨的蝶变,走出了秦岭,走出了潼关,走出了八百里秦川。

从此,他们的足迹开始向外延伸,挺进中原,触及林海原,用脚步丈量着西北戈壁,茫茫沙漠,丈量着黄河两岸,长江内外,把古中国的版图镌刻在神卅大地,他们的立足点,他们的出征地,也就变成了千年古都。

此情此景,真乃是:“莠草苍凉荒半坡,一朝惊现世人歌”,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述,许多地方还显蛮荒落伍,甚至是一种原始的稚嫩,但文明的种籽己经播撒,精神层面的欲望己经显现,近代的先民们正向我们走来。

驻足半坡,体味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代的交替,每一次征伐,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人类的进步,一次疆域的扩充,一次薪火的相传。

看着古都西安日新月异的变化,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歌舞升平,一幅现代社会的美景,只有那高耸的城墙、流淌的护城河,似乎是默默地诉说着古老村落的前世今朝,真是“陶埙吟咽传古韵,心香一柱悼先河”,这正是半坡遗址和半坡文化带来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静下心来,侧耳细听,总能听到半坡方向那6000年前远古的回声,飞越崇山峻岭,飞越江河湖泊,落地有声,是那般悠扬,又那般雄浑。

那是来自半坡的声音,那是来自先民的灵魂,只有记得历史,才会珍视现在,开创美好的未来。

让那远古的回声在神卅大地上永远激荡。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9198/

远古的回声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