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文化娱乐史

2016-08-05 23:13 作者:梓瑞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物质和精神于人,与两足无异。既然不可偏废,自然就不是取舍的问题,如何平衡二者以求得和谐才是关键。

人们为物质奉献了太多时间和精力,总该抽出时间来补偿一下那饥渴、空虚灵魂吧。没有精神的滋养,无法想象我们的灵魂最终会走向何方!

有人说无论身体还是灵魂,总有一个行走在路上。既然现在不能行万里路,那就读万卷书吧!

忙起来喊累,闲下来又无聊,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网络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漂流在信息的海洋,人们却常常忘记了好,模糊了方向,只是无意识地在其间流浪。实在让人想不通,怎么选择多了反倒成了负担?!

文化娱乐的载体不断地更替变换,而且一次比一次便捷、丰富。但我们愉快的体验似乎并没有相应增加,反倒是走得越远、过得越久越怀念从前了,为什么?我想不为别的,只为那时的我们过得纯粹简单吧。穷有穷的快乐,富有富的迷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影视、音乐、文艺和阅读一直守候在我身边,他们已经成为我一生的挚友,让我愉悦、引我思索,令我不致于沦为学习、工作生活的木偶,让我心中始终驻有一缕阳光、保有一丝清明

我的文化娱乐史

文化娱乐史!?乍一听好大的来头。别误会,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更写不出什么专著,仅仅是就我生命历程中的精神娱乐活动进行一些回顾总结而已。

在我幼年的时候,印象中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异常贫乏的。好在遇上节时,村里好事者组建的业余表演队会挨家挨户地去耍耍龙灯或狮灯,到访的人家免不了也会给些辛苦钱。一面锣、一面鼓、一条龙、一只狮加上五六个钟情于此的人,这就是表演队的全部家当。舞的水平高低不重要,收入的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为节日平添了祥和与喜庆。

广播算是我生命里最早接触的传媒了。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安一个,清晨、中午、晚上各播送一次。它总是伴着炊烟、伴着日出黄昏来到身旁,又在人们的作息中悄然离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内容不外乎新闻、音乐或通知什么的,有它不经意,没它却不习惯,就像日出日落、刮风下一样。后来出现的收音机和电视机很快就把广播赶得无影无踪了。让我想不到的是,上高中以后广播又再度鲜活起来。每逢课间、中午和放学的某些时段,校园里总会响起时下金曲的优美旋律,振奋着学子疲惫的精神。那时的歌曲以港台居多,歌手有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童安格、林志颖、孟庭苇、叶倩文、杨钰莹、毛宁、邰正宵……总之,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也是一个流行经典倍出的时代,那时学会的歌现在依然朗朗上口。只是高中过后,广播真的就离我一去不返了。

改革开放后,人们有了一点闲钱。在几个姐姐的大力“怂恿”下,家里买回了一台收音机,那可是当时的稀罕玩意儿。那时的我还没有发言权,关键是我也发不出什么言来,所以就坐享其成了。歌曲、新闻、广播剧、评书……特别是评书,那个让人着迷呀,一旦到点就雷打不动围坐在收音机旁,刘兰芳、单田芳、袁阔成……《岳全传》、《杨家将》、《隋唐演义》、《封神榜》、《血溅津门》、《幕下的哈尔滨》……评书让我跨越了时空,回到了过去,飞到了远方,又或是去到了未来,与剧中人物一起历经曲折离奇、欢喜悲忧。有时遇上收音机坏了或是没电了,我心里就有只猫爪子不停地挠,受不了的我会冲到舅舅家,那时表姐表妹准会坐在收音机旁。《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川江号子》、《血染的风采》、《我爱你塞北的》……在收音机这个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学会了唱歌,尽管与专业无关,却也不至于五音不全,自娱自乐倒是无虞了。收音机不仅把我引进了音乐的大门,还为我打开了阅读的窗口。想想评书与现在的电子书何其相似呀,只是后者在声情并茂方面逊了一筹,但在便利方面却是不可同日而语,此是后话。

不知几何时,电视又成了舞台的中心。那时有一台电视绝对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你就想想八十年代中期的四五百块钱是什么概念吧,况且即便你拿得出来钱也未必买得到,那怕是黑白的。村里人稀罕,电视里的人儿就跟在你面前演出一样,关键是还很逼真。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经不住诱惑,争相去一睹为快。于是有电视的人家动起了商业脑筋,开始收费,每人一分两分不论,凳子还得自带。可人们的热情丝毫不减,甚至有人有时候拿不出钱来赊着也得看。当然也有不做收钱营生的人家,但观众仅限于亲善友邻了。于是,以前漆黑寂静一片的乡村夜晚开始灯火点点,人们三五成群打着电筒或是火把,带着凳子聊着剧情匆匆离家回家,这是那时一道特殊的风景。这种盛景只有村里放电影时才可相提并论。那时候的我也算积极分子,深知机会珍贵,生怕迟到或缺席。无奈父母有时以怕走丢、不安全为由要剥夺我的观赏权。我威逼不从,父母便拿出美食来利诱,好说歹说总算达成了协议,可吃起来总也没有平时香。《血凝》、《射雕英雄传》、《霍元甲》、《上海滩》……精彩一部接着一部,人们大饱了眼福,有电视的也狠赚了一笔。长痛不如短痛啊,有志向的人们狠狠心摸出积蓄,再或是借一点钱,也陆陆续续把电视买回来了家,乡村的夜晚才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家里买了电视后我才知道还有春晚,于是我记忆中开始有了守岁。姐姐们总是坚定忠实地坚持到最后,我却总经不起睡意的侵袭,不觉就沉入了乡,总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会被姐姐们的笑声吵醒。相声《动物园奇遇》、小品《超生游击队》、歌曲《天里的一把火》……这些节目至今耳熟能详。电视陪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动画片《蓝精灵》、《堂吉柯德》、《米老鼠和唐老鸭》、《聪明的一休》……都会准时把我吸引到电视机旁,比上学还模范,因为内容感觉比老师的讲课精彩太多了。

上初中后看电视的机会少了,上了高中由于住校 ,我不得不和电视说再见了。还好感觉不算太沉重,毕竟没以前那么迷恋了。一般周六的晚上学校会安排一场电影,放两部影片,不回家的同学可以去操场欣赏。当然遇到考试之前这些福利指定就没有了,毕竟那时候也讲高分万岁的。只是这些操场电影没留下多少印象,消遣一下倒是无妨。不过学校偶尔会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自然也更上档次,比如说《终结者》、《第一滴血》。让我想不到的是电影居然可以拍得如此逼真、骇人,至于故事背景和寓意压根儿没搞明白过,甚至连人名都记不住,这也算是少见多怪了吧!

九十年代录像开始盛行起来,学校周边出现了好多的录像厅,学生成了消费的主力,不过这种盛景只有在周六晚上才会出现。临近我校的北街成了录像一条街,录像室邻此接彼,两三排桌子,五毛钱每人次,一杯茶,见缝插针的桌椅,在港产武侠片或警匪片的喧闹中消磨四五个小时的光阴,甚至消磨一天都行,只要你愿意。没回家的住校生很多就选择这样度过周末。很奇怪的是这些观众里没有我,那时的我对录像有一些莫名的抗拒,去看的话会让自己有一种罪恶感。是因为学习吗?是因为钱吗?好像都不是,只是隐隐觉得录像里的故事颠覆了我的三观,成天打打杀杀怎会是正常的生活。不过,上大学后这种困扰消失了,并且发现每周两次的机会真正是享受,而且通常都是一港片一美片搭配,放映前还可以免费看宝丽金经典或者迈克尔杰克逊的歌带。录像开拓了我的视野,感官痛快之后我开始有意无意的思索故事背后的内涵。像《异形》啊《终结者2》啊这些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就是那时接触到的。自此我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看来这辈子是没法解开了。

九十年代盛行还有卡带录音机,但对我来说想拥有一个仍是奢望。那想学歌怎么办呢?买本歌集回来,把歌词记下来,对着校园广播学呗。再说,喜欢唱歌的同学也不少,交流学习的机会自然也多,所以一首歌曲要学会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后来上大学后我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录音机,去买点喜欢的卡带回来,附带还有歌词,还可以和同学换着听,想学就学,也更快更准确。课余的寝室总响起震耳欲聋的音乐,黑豹、郑钧、宝丽金、沈庆、老狼、迈克尔杰克逊……一群毛头小子跟着录音机嗷嗷乱叫,释放着青春的激情与烂漫、多愁与善感。

至于阅读,我算是接触的比较早。我没有课外书,因为那时压根儿就没钱买。我只能抓住每一次机会要么借,要么偷看。最早能翻的是小人儿书,一些影视作品或古典文学被做成了小人儿书,《三国演义》、《西游记》、《岳全传》、《少林寺》、《武当》、《血凝》……这些倒还可以找小伙伴们借阅。至于后来的杂志期刊那就得偷看了。“神通广大”的姐姐们不知从哪儿弄来《故事会》、《十月》、《古今传奇》等书刊,津津有味地品读,我眼馋得不行。可恶的是她们不肯与我分享,看完后总藏起来。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猫看见了鱼却吃又不到的痛苦,不给看那我就偷看。翻枕头、被子、垫絮、衣柜……我翻箱倒柜的技术竟然也不差,只是掩盖“罪证”的技巧实在拙劣,总是轻易就被姐姐们发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也在所难免了,想再看就更费事了。有时我逼得慌了,直接翻出姐姐们的教科书(这个不是她们的保护对象)来度过寂寞无聊的时光,历史、地理、生物什么的都行,一翻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想来我的业余知识就是那时积累下来的吧,大学时同学们总夸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博古通今呢!进入中学后小说开始流行,主要是武侠、言情乃至色情,有的同学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好好的读书苗子就这样夭折了。至于我,反倒是没有了以前的冲动,但肯定不是我觉悟高,也许这就是天意吧。以后的好些年文学作品淡出了我的世界,至今我都不甚明了。好在现在的我又拿起了书,想必是基因里还有这个喜好。

进入新世纪,网络大潮风起云涌,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网络的内容也日趋丰富,资讯有新闻、娱乐、财经、体育、科技、军事……;社交媒体有、微博、微信、博客,娱乐有音乐、视频、游戏。在线视听玩乐,上传下载及时便捷;应用软件包罗万象,只要有需要,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比如阅读电子书,不仅可以看,而且可以听,随时写书评、做笔录,自动记录读书进度……简直比当年听评书更爽!一部手机或平板或电脑,就把自己和世界连接起来了,是不是感觉跟做梦一样?但这不是梦,是日新月异的现实。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更快了,时间也变得碎片化,人们难以在固定的时间专一地做一件事情,这样就对人们的自控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我而言,上下班路上那段时间恰是我放飞灵魂来一场旅行的时候,活动无外乎听音乐或听小说、诗词或散文。音乐在酷狗上下,小说在爱读掌阅或咪咕上买。没能第一时间收看到电视节目也无妨,一周内可以回看。当然也可以微信关注该节目的公众号,这样就可以随时观看该期节目了,比如说《文明之旅》、《中华医药》、《对话》、《星光大道》、《开讲了》……如果说阅读是心灵的旅行,影视则堪称视听的盛宴。到了周末,就是我吃大餐的时候了,内容直接在智能电视上网络播放就行了,《阿凡达》、《教父》、《异形》、《星际迷航》、《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闯关东》、《亮剑》、《大宅门》……经典就是这样,百看不厌也百听不厌。

网络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漂流在信息的海洋,人们却常常忘记了爱好,模糊了方向,只是无意识地在其间流浪。人与人之间也渐渐疏远了,手机平板倒成了我们的知心伙伴,常常是网络上嗨翻了天,现实里成了见光死。实在让人想不通,怎么选择多了反倒成了负担?!广播不见了,有了收音机;收音机不见了,有了电视;舞龙灯狮灯的不见了,有了春晚;小说看少了,有了电影;电视看少了,有了网络;纸书少了,电子书又多了;手机可以看电视电影节目了,电视也可以上网购物聊天了……听变成了看,看又变成了听,手机、平板、电脑、电视互相渗透,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文化娱乐的载体不断地更替变换,而且一次比一次便捷、丰富。但我们愉快的体验似乎并没有相应增加。反倒是走得越远、过得越久越怀念从前了,为什么?我想不为别的,只为那时的我们过得纯粹简单吧。穷有穷的快乐,富有富的迷惘。以前的文娱活动很贫瘠,甚至很单一,那时文艺内容也说不上有多么高大上,却实实在在地让人感受到了快乐和充实。无可厚非,如今的精神食粮更丰富,营养也更全面,可心静不下来、空不出来的人们又怎么去进食吸收呢?当然,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再厉害的吃货也无法尝遍天下美食。同理,再强的求知欲望也读不尽天下好书。所以,只要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活动最关键,真正地投入进去,充分地消化吸收,才会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强大起来。就我而言,不管娱乐的工具和手段如何演化,影视、音乐、文艺和阅读一直守候在我身边,他们已经成为我一生的挚友,让我愉悦、引我思索,令我不致于沦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木偶,让我心中始终驻有一缕阳光、保有一丝清明。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6793/

我的文化娱乐史的评论 (共 11 条)

  • 心静如水
  • 绝响
  • 襄阳游子
  • 歪才(卢凤山)
  • 江南风
  • 雪灵
  • 暮兮颜
  • 荷塘月色
  • 飘雪
  • 翼棱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