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花灯的记忆

2016-07-11 06:51 作者:李映泉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花灯的记忆

李映泉

每年的节,都少不了闹元宵,今年春节更是别具一格。正月十五月圆之,一盏盏带着吉祥、喜气和祝愿的心灯(俗称孔明灯)飞向夜空,将庚寅春节闹元宵的气氛一下子推向了高潮。观赏花灯、爆竹的人们,纷纷将视线移向了无垠的太空。

笔者也融入了这一夜的人流,思绪飞腾,浮想联翩,直叹世事的发展真是快啊!

记忆中小时候的过年,是在老家的乡下,气氛既不热闹,又不浓重,甚至很是节俭、淡薄,仅仅就是休息那么几天。那时的人们长年累月地奋战在农业社的生产岗位上,直到春节才放假三天。不知是由于穷还是移风易俗的原因,记得过年时没有爆竹,没有花灯,也没有社火,只在门楣上贴一幅春联,所写的也多是“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之类,除此别无所有。记忆犹新的是,那时一年到头吃野菜,喝红薯、包谷面汤,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一顿白面做的长寿饭,也算是幸运之事了。

1980年春,农村情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产队一分为二,并且包产到几个小组,次年完全分田到户。也就是在这一年,春节的习俗多起来了,年味也比较浓烈,最明显的是家家户户挂起了高灯。笔者家里也不例外,腊月三十日一大早,父亲就嘱咐笔者弟兄几个好好绑杆子,糊灯笼,出高灯。全家人心里真高兴,心想,谁家的灯,挂得越高,就越有兴致,生活越有奔头。于是乡亲们之间便千方百计地比呢。当时记得村人姚某家(俗称嘎乡爷)的灯挂得最高,要一、二十丈,弥接两、三根白杨树杆子呢。村人们尤其是小孩子,都争相比看,好不热闹、羡慕!至于那一年开始的耍社火,放爆竹之类,其浓烈程度就更不提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至于整个九十年代,笔者从专业学校毕业,分配平川区参加工作。过完春节回来,一路上看到靖远人家户户门楼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纸糊的花灯。它们看起来做工很精细,个个呈圆形或椭圆状,有大红的、粉红的,也有各种色彩的,周围也修饰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掉着红黄蓝白紫各种各样的穗子,甚是好看。那时候用塑料做的红纱灯还不多见,多数人家仍是买上各色纸,用手工做。

2001年春慈母的不幸突然离世及以后一系列家事的变故,使笔者感到人生世事恍惚无常,心生伤悲,遂渐渐疏远了故乡,一年很少再回去。

2007年后,笔者又开始回乡过年。不料,春节时一路的景观大大吸引了笔者,除了道路交通的大改观而外,犹令人惊叹的是,村人们过年不再纸糊灯笼。从会宁、靖远、平川一路过来,家家门楼上挂起了红纱灯,无一例外,再难以见到有谁家挂纸糊的花灯。村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可见一斑。

2010年的春节,更是花灯璀璨,春景如潮,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当然笔者心生的第一感慨,仍就是本文开头提到心灯。啊呀,当今社会面貌的日新月异,世事的如此沧桑巨变,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真令笔者有不胜今昔,无所适从,甚至是心生落魄、落伍之感慨啊!回首人到中年,一事无成,面对社会的如此巨变,笔者能不幡然醒悟吗?

此文原作于2010年3月18日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财政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1308/

花灯的记忆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