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

2016-07-04 09:00 作者:李映泉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

李映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在十.一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一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一直沐浴着共产党的阳光露的贫民后代,回顾自己走过的四十余年道路,心中真是充满感激,时常涌动着无尽的思念回忆。我为曾经生活在毛泽东时代而倍感荣幸与自豪,为赶上改革开放这么好的政策而由衷的高兴。

一、童年印记

我出生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六十年代。从三岁起,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那时最初的印象是,红旗翻卷,歌声如潮,对我们这些儿童来说,真是充满了欢乐、幸福。大概是初吧,一次,我和一帮孩子正在农业社麦场上玩耍。突然场上来了一大群不认识的人,他们身着绿军装,佩戴红领巾或袖章,手持红缨枪(我们俗称瞄杆子)。我正迟疑间,他们很快就排列成整齐的队形表演起节目来。我好奇极了!长大才知道那是故乡高年级学生来我社巡回串联演出。

1970年前后,公社来了野营拉练的解放军叔叔,一眼望去,全是草绿色的军装,大皮鞋,绒暖帽,个个精神抖擞地给老乡扫院子,挑水,或出出进进地不知干什么。我高兴地跟上大人到十几里外的地方,还观看了他们的演出。现在想来,当时正是中苏关系紧张时期,全军正在备战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不久我上学了。记得小时候那书念得相当轻松,当然现在看来,从小学以至于初中出来,也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原因是学校当时开设课程比较简单,而且也未怎么认真学,升学竞争观念也不怎么强。然而开展文艺活动以及劳动等社会实践的分量却很重。记得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而我每每参加。最初是和大人一样,人手一本小红皮子毛主席语录,参加集会,并每天要求学习一段。后来还和一些同学参加学校举办的五.一、十.一专刊美术图案、字体的布置,我经常写厚墩墩美术字。上初中后还抽时间参加学校文娱活动,跟另两位老师一起登台进行胡琴伴奏,同学们唱歌表演,我拉的是二胡。除了在学校进行表演,我们也巡回各社队演出,受到社员们好评。

还有就是那时不知什么原因,老是感到饥饿。现在当然明白那时我国食品还不丰富,还是一个生活用品比较短缺的年代,加之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还面临着各种压力,正在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尽管常常吃不饱,有时还穿不暖,但总感到是快乐、幸福的。我们一大群学生,每天跑着到校,积极参加劳动及演出等各种活动,放学时,又唱着革命歌曲回家,浑身充满了精气神,很是令人流连啊!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教育体制虽有所不足,但确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且很重视从各方面实践锻炼学生,也有许多可取之处或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是在孩童时代,学生们充满了快乐,健康成长,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期望、压力、压抑或负担。

二、有趣的小人书

我自幼喜欢看书或翻书,然而那时可读的书籍却很少。在家里,我翻遍了父亲曾读过的一些书,也是乱翻一通,一无所知,搞不懂上面说的啥。上学后,只要有机会每到一地,总要看看有无书店,有无可看的书,尤其是对小人书(即连环画),我情有独钟。那时一本最贵的小人书,也就一、二毛钱,便宜一点的只有五分钱,所以凡是我喜欢看的,且手头有一点钱,定要买上。

好像是1975年吧,我省吃俭用,在故乡中川中学第一次买到了根据浩然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连环画本《艳阳天》,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接着在另一次,我巧乘一辆大卡车去了趟会宁县城,逛到新华书店,买到了反映朝鲜故事的电影画本《火车司机的儿子》。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的时候,突然听到“四人帮”粉碎的消息,我不太懂,只是感到好奇、兴奋,跑到北关一看,县城体育场正组织游行活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游行队伍人手一面红、绿、黄三色小彩旗。我也不管认识与否,兴致勃勃地奔过去,还钻到他们之中走了走呢!那年也就十一、二岁吧。

当时我记得除了以上所说的那几本书外,在此前后又买了《小兵张嘎》、《水浒故事》、《安哥拉小英雄》、《洪湖赤卫队》、《闪闪的红星》等。那时表姐家有很多小人书,我借读或到她家直接阅读了不少,如:《一块银元》、《上甘岭》、《激战无名川》、《收租院》、《草原英雄小姐妹》、《列宁在十月》、《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以及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白毛女》、《杜鹃山》等等。一次,我在舅舅家还搜到一本木偶连环画《小八路》,看完后仍不释手,便拿回了家。还有一次,我在一同学中见到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画本,因没钱买,竟忍饥挨饿,用早餐的一点杂面馍馍换回这本书。

可惜,后来我上了初中,这些书慢慢都不见了,甚至连一本也没留下。现在我处收藏着为数不多的几本连环画,包括文革时期的全套《艳阳天》(三本),《小兵张嘎》一本,《铁道游击队》、《燕子李三》散本各几本,及样板戏《红灯记》一本,均为原版,七成新。另有一套盗版或复制的《三国演义》全本六十册。这些都是我多年来出差路过时,在几处地方偶然收集到的,如《艳阳天》画本,在三处地方,花几年时间,才收集全,画像极具品位,很生动传神,自觉十分珍贵!

这些小人书或连环画,反映着特定的时代、历史,极能鼓舞人的斗志;反映的英雄人物,革命故事,极具感染力,为我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

除了连环画外,当年还有小学课本中见到的插图,如:抱冲锋枪的雷锋叔叔;“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珍宝岛战斗英雄;以及刘胡兰、董存瑞、王杰、邱少云、黄继光、刘英俊、罗盛教、麦贤德、欧阳海、邢燕子等等,这些英雄人物给我的童年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事迹、形象,一直在我心灵深处闪耀,成为此生挥之不去的记忆

八十年代后,可能由于画家花费精力大,成本高,得不偿失,连环画遂销声匿迹,逐渐退出市场,而各种各类的文学刊物、杂志,却铺天盖地而来。“四人帮”垮台以后,我国文学艺术上出现了少有的繁荣之象。但我认为,连环画创作,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可多得的精品,是普遍繁荣的文学艺术创作之下的一个很大的缺憾!画家为何不多留下些传世之作,仅凭一己之私利,就停画了呢?看着后来出的一些盗版,图像模糊,字迹难辨,好好的画本,成了绝版,现在竟叫一些不法商贩糟蹋了,真使人痛心啊!

三、改革开放的记忆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以后,我记得形势变化很快,首先觉得批判运动、大字报、文艺活动之类的事情少了,而学大寨运动勃然兴起,各农业社掀起了春季兴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随着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我的劳动量大大增加,此前几年,主要在家里帮大人推磨或干点别的家务活,在农业社里多是麦收开始后,跟在大人后面拾麦穗。1976年以后,社里忙时,暑假要跟上大人们收割、运输庄稼,大人拔四垄田,我们少年拔一垄;大人背七、八捆麦子,我们则背一、二捆;冬天还要往地里送粪,大人担,我们用小背篓背一、二掀。尤其是学大寨那会儿,社员们每天出工大干,一直到腊月三十日才能休息,过完三天春节又开始了。现在想来,那时的劳动局面,连我们小孩都觉得乏死了,大人们的辛苦、劳动量可想而知,尤其是母亲,我记得家里家外特别忙,从不得闲暇。

1978年夏,我十五岁上即参加全定西地区大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这一年是“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也是我国即将实行改革开放的前,同时也是我第一次参加高考。虽然败北,但印象深刻,只怨自己在那个年代没学到多少东西。此后不久,在我复读时,国家的形势进一步转变。当时我记得,似乎华国锋就要退位,改革开放开始实行。农业社似乎渐渐松动,有人开始往家里明火执仗地拿集体的东西。1979年夏粮下来,故乡生产队一分为二为东、西两个小队。到1980年春进一步划分为几个组;当年秋后,牲畜、农具、土地一律先估算出价格,然后再按劳力大小、等级不同,采取找差价的办法,最后抓阄到人、户。1981年春,农业社完全解散,完全实行包产到户经营。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正式撤销人民公社,实行乡村级建制。

这以后,家里更忙了。可惜,我上了高中,基本帮不了家里多少忙;除每年的寒、暑假外,也基本不在家中。由于两个弟弟还小,再加上父亲刚从大队退位回来,基本不熟悉农活等因素,家庭劳务重担实际上仍落在母亲一人身上。我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平时只有以省吃俭用,努力学习的精神来报答父母。只有假期回去,我方能卖力地帮他们干几十天农活,收割、打碾、送粪等等。

有几年暑假,为了减轻父母负担,在弟弟们稍大些后,我主动提出到当地米峡水库、新添水库以及定西填防空洞工地,参加极为繁重、辛苦的劳动,挣回几个钱,来支付上学学费、生活费等。直到现在,我仍把那时的一段艰苦的劳动经历,视为一生回味无穷的财富。在每遇困难、挫折时,常常以之来比较,反省自己,从而增加我工作、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四、城乡市场的繁荣

我上高中时,农村自由市场正在逐渐活跃起来。记得会宁县城每隔农历二、五、八日逢集。届时,乡民们从四面八方一起涌来,或挑,或扛,或提,或自行车带,或架子车拉,或牲畜托着各种农产品上市。起初,农用三轮、四轮车以及摩托车还不多见,以后逐年增多,遍地皆是。回忆市场初开时的情景,那真是热闹有趣,各种市声嘈杂,场面繁杂,游人如潮;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小摊小贩们吆喝着生意,此起彼伏;各种说笑声、汽车喇叭声不绝于耳。

人们的生活也正在逐渐好起来。绝大多数农民包产到户当年就能吃饱饭,而且还杀了过年猪。此后逐年,吃、穿、用品等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市场上各种商品吸引着人们纷纷上前选购。城里的姑娘们花枝招展,烫长发,高跟鞋,喇叭裤已经穿起来了;乡下的姑娘也不安落后,纷纷在商店里、橱窗前,打问穿试鲜艳的服装。记得在1985年我高中毕业前后,男士们也穿起了高跟鞋,喇叭裤,成为当时生活的一种时尚。与此同时,城里各种饭馆、小吃摊多起来,乡下人赶集之余,都喜欢吃上一碗风味小吃。

不仅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窜着修修补补的大小商贩,村里也来了三三两两的货郎担子。经济自由了,有头脑,会经营的能人们开始慢慢致富了。我念书回家时,时不时能在村口碰见贩瓜果、收羊皮、头发以及换这换那的人。记得村上几户人合开砖瓦窑,生意也很红火。直到九十年代初,我回家建房时,还拉过他们的砖瓦呢。后来他们中有一小伙子得肺病死了,此生意似乎也就停了,到现在再没搞过。

回想起来,九十年代后期各地乡镇企业纷纷涌现,但因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过关,有许多被城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企业代替了。这是经过了脱胎换骨的阵痛的。

那时电视还未进农家。但是各种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电子手表等等的东西已很普遍。我上中专那会儿回家,见村上姚某的女儿从婆家所在地天津买回来一台十八英寸黑白电视机收看时,全村男女老少皆惊奇地奔入其家观看,昼夜不散。要知道那是八十年代中期,故乡人买的第一台电视机呀!我参加工作给父母买电视时,已到九十年代初期了,村上已有七、八台了。随后各种型号的收录机、磁带、以及光碟等很快出世。

五、家乡的大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市场的活跃,建筑业也纷纷兴起,城里面貌每天发生着变化,这里拆那里建。我身边的弟兄们在种田之余,也和全国的打工仔们一样,纷纷瞅准了这个行业,开始走南闯北。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他们都很有了出息,过上了好日子。有的买上了车,跑起了短途运输;有的成了小包工头,带着附近一、二十个村民创业;有的跟亲戚合伙搞装潢;有的进矿当了工人;有的带全家远走新疆发展……

现在每回一次故乡,我就感到有一次大变化,不仅家家面目一新,房子翻了又翻,盖了又盖,而且一次比一次更豪华、更漂亮。有些富户都住上了二层小洋楼。一进村,就见小伙子们纷纷骑着摩托车,进进出出地忙着。三轮车、四轮车、铡草机、脱粒机、碾米机、粉料机等等,以前农村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一应俱全了。城里人有的电冰箱、高频彩电、洗衣机等等农村人也都有了。手机更是村里小伙子们人手一个,随处走着打着,很是潇洒,跟城里人没什么不同。至于吃喝穿戴,不用一提,有的甚至比城里人穿的还好,吃的还好;有好些人家,过年时杀两头大肥猪,当年吃不完,还愁下年杀的没地方放呢。

九十年代中期,在百年不遇的大旱灾面前,故乡人民也和甘肃各地一样,不畏困难,一道发明了一二一雨水集流水窖,从根本上解决了吃水问题;后来还紧接着推广了地膜种植技术,更是提高了干旱条件下的粮食单产、稳产。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家对农村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每个退耕户,每年每亩可领到200元的补助。从2005年开始,农村又免除了实行长达二千余年的皇粮国税,农民不仅不缴公粮,而且每年每亩还拿20元的补贴。现在还正在推行农村低保、养老保险政策,如此等等的好政策,故乡人民都享受上了,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以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城乡人民生活的变化是多么的大啊!我觉得,农村进步了,才是大进步;农民富裕了,才是全国富裕了;同时觉得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富裕,才是最真实,最生动的,也不含任何掺杂使假或者贪污腐败成分的进步、富裕。

我作为一个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亲历者,见证者,心中充满了感激,充满了希望,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这么好的制度,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舒适,我们的国家会发展得越来越美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正在新一代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革命先烈们也该瞑目安息了吧!

谨以此文表达我对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纪念之诚!

此文原作于2009年8月26日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财政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0046/

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