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童年的农忙时光

2016-05-26 12:18 作者:马背上的蜗牛  | 2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是一个70后,也可以算作是80后,因为出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比上有余、比下不足”的年代,跟我们的父辈比,我们没有经历过自然灾害和忍饥挨饿的日子;跟我们的下一代或者是90后比,我们也算是经历了贫穷、落后、艰难的苦涩时光。那时的我们是闻着泥土的清香,嚼着汗水的苦涩,伴着无忧无虑的玩耍长大的。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乡村还没有摆脱掉贫困的桎梏,一些生产、生活方式还是停留在了我们父辈的影子里。比如收割麦子,那时收割机等农用机械还没有,全靠手工收割。背对着烈日,面朝着黄土,还有身边麦芒的刺挠,轮一下镰刀,汗水在泥土里砸一个坑……那场景岂非现代的90后们能体会?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前几日拜读的一位文友(作者净尘)的文章《风吹麦浪》,他的文章里详尽的描写了那时的收麦场景,历历在目、身临其境。

我的乡村是一个山庄,村子就在山脚下。由于地质土壤的原因,那里的农作物除了麦子外,种植最多的就是地瓜了。地瓜,我们当地人也叫红薯、山芋,地瓜适合生长在山区丘陵地质土壤中,那里的地瓜长成后,块大须少,富含淀粉。刨出一个,扔在锅底,熟透后,扒开皮,咬一口,醇香绵甜,回味无穷。当然,地瓜的种植也相当复杂。记得那时每家都有一至两个长方形的地瓜秧苗培育床,也可以叫做秧苗培育基地。里面最下面是铺的一层品相良好的地瓜(种瓜)上面再撒上松软的土,然后均匀地洒些水,最后用塑料膜覆盖上,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洒水浇一浇。等秧苗长出来后,绿油油的很好看。等到种植地瓜的时节一到,就开始从培育床里拔苗,拔出来的秧苗用绳扎成一捆捆的,送到地里开始插秧了。插秧之前,需要在地里一陇陇的地脊上刨出一个个的小坑,坑里洒上些土肥、浇上水,然后把一个个的秧苗插入坑中,最后再一个个的用手掩埋聚拢起来,这样就栽完地瓜秧苗了。地瓜的生长速度很快,而且耐旱,不娇气,除了种植前麻烦些,种完之后基本就不用管了。等地里爬满茎蔓时,以后就是半月二十天的用竹竿等细条棍子,一陇陇的翻开茎蔓,防止接地发芽,影响地瓜的生长。在我们那里这种活俗称“翻秧子”。等到成熟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可忙活了。有时候早上一早就开始下地刨地瓜去,带足一天的干粮和水,就这样在地里干一天活了。用镰刀割完秧子,就开始用镐刨地瓜。刨地瓜是个有经验的活,刨不好就会把土里的地瓜刨坏了。小时候的我,一般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干捡地瓜、去泥土、聚成堆等活。这时候,会有收购地瓜的拖拉机等车辆停留在地边路上,等候称重、收购。家里有拖拉机的,会直接装车送到收购点。

农忙的季节,有时候也带给我们些许快乐。记得收获麦子的季节,我和小伙伴们会窜到一些麦子还未成熟的地里,拽一把嫩麦穗,用火烤一烤,再用手搓一搓,带着麦香吃成一个花脸猫。还有,在收获地瓜的时候,在地里挖一个坑,用石块围起来,捡些干枝叶,点着火,把地瓜往火里一扔,就不用管了。然后我们就在地里像野马一样追逐、玩耍、打闹。玩完后,从火堆里扒出地瓜,一通大吃。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没有什么玩具和娱乐方式,大部分时光,除了上学外,整天跟大人长在庄稼地里,不知道什么是枯燥和劳累,还是一味地玩耍取乐,真是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现在生活水平也都提高了,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农民的种植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农业机械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作,有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的种植户将地块已转包他人耕种,这样也减少了劳动力,腾出空闲时间去经营其他营业项目。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传统的繁忙的农忙时光,以后就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现在有二十多年没有回到过童年的小山村了,我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回味那山、那水、那人,还有那金灿灿的麦穗、沉甸甸的收获!苦并快乐着!这就是童年的农忙时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1627/

童年的农忙时光的评论 (共 2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