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2016-05-22 15:35 作者:煮史问道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道》三十六章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多次重复过,《道德经》1-37章被定义为《道经》,这一章已经是36章了,《道经》部分即将结束,那么一定也就意味着:老子势必会在《道经》结束部分对道这个整体作必要的总结。当然,从写作方面来讲,通常被称之为点题。

但是,面对第36章,我们却要继续猜谜语,因为老子再一次欲言又止了。

事实上《道德经》已经被猜了数千年之久了,所以也就不必在意被我们再猜一次。

36章的谜语在于:“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不可脱于渊”什么是鱼?什么是渊?这是一个可以解开的小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之利器是什么?这是一个连参考答案都没有的大谜。

谜语待会猜,先试着意译一下经文:

想要让其收敛,应该先令其张扬。想要让其变弱,应该先令其变强。想要让其废除,应该先让其兴盛。想要取得(夺取、拿取),应该先给予。

以上这些道理,就是微明(所谓的微明,就是指非常微妙之理,悟到即心明),凭借着这一微明之道,柔可克刚,柔弱可战胜刚强。

鱼儿是离不开水的,国家的镇国利器是不可以拿出来招摇过市地显摆的。

文字部分非常简单,文字部分很容易被世人误解,文字部分又留下了谜语。

如果我们拿“欲擒故纵”来解读或理解36章的微明之道,那么实属误解。微明之理一定是有深度内涵的,绝非文字表明所讲的欲擒故纵的兵书之道。

与《道德经》发行量旗鼓相当的《圣经》也有这么一说:“上帝要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句横行于网络,来自《圣经》的名言警句比《道》浅很多,所以我们容易理解,而且这种理解绝非“欲擒故纵”。

老子于36章所谈的系列微明之理,均源自1-35章,我们刚刚在35章简要地总结过那些已经论及的各种道,诸如“朴”、“静心寡欲”等等。无论是“张之、强之、兴之”还是“与之”,都是令其背“朴”之道,令其各种欲望野蛮生长,自行毁灭。

我们在地里埋下一颗玉米种子,剩下的事情就是给予玉米发育成长所必须的阳光、空气、水以及必要的肥料即可,玉米就会疯狂发育成长,并最终结出数倍于种子的包谷。

“是谓微明”,仅仅只是把玉米种子替换为欲望而已,当各种欲望野蛮生长之时,一定是距离灭亡不远之时。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道德经》从不曾那么阴暗地教世人如何去利用大道干坏事,去用“张之、强之、兴之、与之”灭了谁,而是在警示世人注意事物、事理的这种发展趋势和态势。

用最直白的言语表述一下即为:当你兴旺发达时,如果这背后的动力是欲望,一切都是欲望所致,那么继续膨胀的欲望会不会毁灭了一切,废了一切,应该稍微提醒并警示一下自己……

关于“是谓微明”,在《道德经》40章中,老子还将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进一步诠释论证这一微明之道。

关于36章的谜语,我们待会再猜,继续玩一把穿越,穿到公元23年,看看那烽烟四起之下,极度疯狂,彻底灭亡的新朝以及其帝王——王莽。

公元23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历史上极度玄幻、极度悲惨、极度疯狂的一年,这一年恰恰就是王莽篡政所立新朝灭亡的那一年。

那一年蝗虫成灾,遮天蔽日的蝗虫饥饿地啃噬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所到之处,只留下黄土,不留下半点绿色。

蝗虫仿佛也知道,此时此刻,只有帝国的京师长安尚还能找到吃的,于是黑压压的蝗虫整体移动,直奔皇宫——未央宫而去,以至于未央宫中都爬满了蝗虫(《汉书》原文:蝗至长安,入未央宫,缘殿阁)。

蝗虫来了,王莽尚还能让大家稍微对付一下,弄个网络隔离一下啥的,好歹也能确保将殿堂之中的蝗虫或灭掉,或驱赶出去。更为糟糕的问题是,数十万无处可去的流民也来长安了,饥饿求生的他们,跟蝗虫的想法一模一样,只是上长安来找点吃的。满世界已经找不到任何吃的,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更不谈野菜什么的,途中饿晕而倒下的流民,立即就成为了同伴们的食物……非常遗憾的事情是,数十万流民百分之七八十都活活饿死于长安(饥死者十七八)……

更为糟糕的情况是,天下揭竿而起的义军已经泛滥成灾了,新朝接连败北,局势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规模相对较大的义军队伍有两支,分别是绿林军与刘邦后人所合二为一的汉军,另一支则是屡剿不灭的赤眉军。

于是,在公元23年的这一年,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新朝的王莽,汉军的更始帝刘玄。

就在这种凄惨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来欣赏一下王莽灭亡之前的痴和狂。

流民饿死不要紧;搞不定横行于世间的各路土匪也不要紧;甚至于剿不灭各路义军也不要紧,有一件事对于王莽而言则非常要紧。

再立一个皇后,因为年迈的那个皇后已经驾崩了,皇后大位已经虚位以待有一阵子了,应该花巨资来办好这一件大喜事。

为此,已经68岁的新朝皇帝王莽可以染黑了头发和胡须,海选皇后,最终选定了一个芳龄16岁的史氏美少女为皇后,皇帝娶皇后,所以理应隆重,仅聘礼一项的开支就是黄金三万金。

这才刚刚开始,既然花大价钱迎娶了少女皇后,那么理应继续往后宫补充一批青美少女,王莽一口气往后宫增加了和嫔、美御、和人(三者都是皇妃级别名称),各一名,这是仅次于皇后的后宫妃子,其待遇是公爵级别的;后宫继续追加嫔人(皇妃级别)九人,其待遇是卿级别的;美人(皇妃级别)二十七人,这是大夫级别的待遇;御人(皇妃级别)八十一人,其待遇是士人级别,共计120名。

王莽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幸福、最疯狂、最糟糕的日子。

前线兵败的消息日不停传回长安宫中,而王莽则昼夜不分地辛勤耕耘于后宫之中……

汉军一天天迫近,王莽一天天疯狂。

面对无可奈何的局势,王莽就像已经被斩为两截的蛇,两截都还在极力挣扎着,但是蛇头的那一截却依然贪恋着那些金银珠宝,贪恋着后宫之中的那些美食……

打不过义军,那么可以哭嘛,以哭的方式向苍天求救。

“《周礼》及《春秋左氏》,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故《易》称‘先号啕而后笑’。宜呼嗟告天以求救。”——《汉书.王莽传》

为此,王莽以粮食为诱惑,安排了500人在京师跪哭。

疯了,歇斯底里地发狂了。

哭,终究不能退敌,京师虽然还有守城部队,但是已经无将可用,王莽不得不临时制定了九名将军御敌,为了让这些新上任的将军卖命,王莽特意每名将军赏赐4000钱,4000钱是多少呢?按照当时的物价,能买200斤粮食。那时候的宫中尚还有黄金60万斤(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不过王莽也善于算计,不怕将军们不卖命,因为九名新上任的将军其妻儿老小均被扣位人质……

无语,彻底无语。

九名将军无一例外地不是战死就是被杀……

故事还没结束,即便没兵没将,但是京师的监狱之中还关押着大量犯人,把这些人放出来,武装起来,一定可以继续抵御汉军的攻城。其结果则大出王莽所料,这些从监狱放出的人第一时间奔向了无拘无束的自由,他们只向往自由,对于打仗没有丝毫的兴趣。

公元23年,王莽终于没能逃过秋天,被义军所杀,被斩首,被分尸……“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是谓微明。

当然,以上仅仅只是从道的角度去解析了公元23年的局部。

历史上,关于王莽这个人还是有些争议的,有那么一些历史学者认为王莽不算是一个暴君,并且还认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发展。并且堂而皇之地认为,后世之人之所以对王莽充满愤恨是因为成王败寇,是因为王莽篡权。

作为一记历史草根,我实在很是无语,谁能相信一个忧国忧民的君王会亲手杀了自己的三个儿子?谁能相信,一个忧国忧民的君王能不顾天下苍生的死活?

算了,不跑题了,不扯这个,关于王莽,关于刘秀,我想我还是会继续写出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小说的(继《怒放的西汉》之后,《绽放的东汉》创作中)。

让我们从万分糟糕的公元23年走出来,回到老子所留下的谜语中来。

“鱼不可脱于渊”什么是鱼?什么是渊?这是一个可以解开的小谜。

世人皆是鱼,离不开“微明”这渊深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之利器是什么?这是一个连参考答案都没有的大谜。

既然解不开,那么就只能试着去猜测一下。

国家作为一个组织,也一定有着其生存之道,这个生存之道一定也应该是国家的“微明”,这个“微明”就是国之利器,至于国之利器具体是什么?我还真的不知道。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0534/

我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的评论 (共 6 条)

  • 雨袂独舞
  • 雪灵
  • 潇潇
  • 雨竹
  • yinyueaihaozhe1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