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读《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2016-05-20 21:53 作者:煮史问道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道》31章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如果说30章,老子只是泛泛而谈地讲述自己的用兵观点(当然这更是《道德经》的用兵理念),那么31章则是将这种泛泛而谈地反对强行用兵,讲究点到为止的观点进一步具体化地论述了一番。

下面我们先试着用直白的语言意译一下经文,然后谈谈汉武时期的军事将领李广悲情的一生,并简单谈谈历史上战神级别的风云人物卫青和霍去病。

经文意译:

兵器这玩意儿,绝对不是吉祥物,明道的圣人是不会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之下去玩这玩意儿的(我们都知道毛泽东主席终生不碰枪械)。

一般而言,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各种宴席上,都是以左边为贵的,都是以左边为上的,所以明道君子应该居左、立左而贵;但是,到了用兵的时候事情完全变化了,朝堂之上都是以居右的将军为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所以,对于兵器这个并不吉祥的玩意儿,君子是不碰的,如果国家迫不得已需要用兵来料理一些问题,那么也应该淡然处之,即便打赢了,也千万不要嘚瑟,不要洋洋自得,否则就是鼓励大家去杀人。

那些热衷于玩弄兵器,热衷于用刀枪去解决问题的人,是一定无法取得天下人认可的,更无从谈起得志于天下。

按照礼制,在庆祝吉利喜庆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以左边为贵的;

按照礼制,在办丧事或凶险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以右边为贵的;

按照礼制,在战争期间的朝堂上,偏将军居于左边,这样象征着胜利,而统帅三军的上将军居于右边,这样象征着丧事,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死人就应该按照丧礼来办理嘛!无论死的是地方或者是我方,礼制均应如此。所以才有战时,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一非常时期的礼制。

战时,参战人员应该心怀悲哀,因为即将有大量人员会在战争中丧生,这种人性的慈悲是一种道,这种道与战争无关,所以哀兵必胜。战时,即便打赢了,也应该以必要的丧礼去处置被杀的敌方,这是一种道,这种道与战争无关,所以哀兵必胜。

总结一下,老子30-31章对于用兵的论调根基就是:

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兵器不是个吉祥的东西;

能不用兵,最好别用,如果一定要用兵,也应该保持克制,点到为止;

打赢了,也保持克制和低调,别嘚瑟;

战争也有战争之道,应该心怀悲哀,而非让将领与士兵都乐于屠杀;

战争也有战争之道,应该心怀悲哀地以丧礼处置对方战亡生命

《道德经》30-31章的经文解析谈完了,让我们稍微放松一下,欣赏两首超级唯美的诗词。

《沁园》(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于1936年长征抵达陕北之后,率部东渡黄河前往抗战之前所填的一阙词。

词的上阕,一静一动,简单朴素的几个文字很自然地勾勒出了北国如诗如画一般的美景。舞动中的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寂静中千里冰封、顿失滔滔、惟余莽莽,悄无声息地形成了震撼的对比。

在词的下阕中,诗人毛泽东并没有借景抒情,而是借景抒怀,抒发了那种“为天下”“托天下”朗朗乾坤之下的那种磅礴气势的英雄情怀,抒发了那种沉思之余指点江山拯救天下苍生的豪迈气概。

中共缔造人毛泽东同志将“为人民服务”定义为中共的道,并毕生实践着这一道。

文学界的人士认为,在毛泽东同志所有的诗词之中,这一首《沁园春.雪》堪称千古绝唱。完全认可。

既然,毛主席在词中提及了秦皇汉武,那么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身为帝王丰碑,堪称帝王偶像之一的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3年所创作的一首辞——《秋风辞》。

秋风辞(西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辞的意境:

起风了,是有点凉有点冷的那种秋风。

秋风穿透蓝天,推移着白云淡淡飞舞,毫不顾忌世人的眷念横扫落木,年年岁岁的秋又至,雁南归了。

秋风中,兰花依然还在绽放,它们总是那么质朴清秀,那么恬静淡雅;

秋风中,一些秋菊也盛开了,它们总是那么芬芳、高洁而儒雅;

兰和菊令朕想起了那些曾经的佳人,无限怀念那些缠绵、温暖、灿烂而幸福的日子。

菊和兰也令我想起了那些已经逝去的大汉帝国的才子佳人,他们都走了,把那些恬静、淡雅、儒雅高洁的氛围也都带走了。

秋风推动着船帆,楼船行驶于这一条朕所万分熟悉的汾河水面,他们所滑动着的船桨在河面扬起阵阵素素淡淡的水波。

奢华的船舱中,他们为朕敲响了编钟和大鼓,吹响了笛和萧,那是大汉帝国的奏乐,奏响于秋风中,楼船中,汾河河面上。

这些奏乐与船工们的号子歌声混在了一起,恍若隔世。

我怎么都能感知到整个楼船上下的那种欢愉和快乐,我怎么都能听见那种秋的萧瑟与冷意……

这会不会就是那种乐极生悲!那种无人可懂的乐极生悲!

是的,有一些感动无人可懂,有一些感悟无人可分享,大汉帝国的卫青、霍去病、他们早就去了,早早地离朕而去;我好像又想念卫子夫了,那时候她还不是皇后,那时候我自己也还很年轻……

都是往事了,岁月宛如这秋风一般,毫不留情地把一切都带走了,那些温暖,那些美丽,那些往事,那些豪迈的沙场与英雄,全都被带走了……

我该怎么办?朕的大汉帝国该怎么办?多么希望可以问天再借五百年……

解析《秋风辞》只为让我们认知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能文能武的汉武帝。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藉此希望孩子们可以念好语文功课,海量的历史证明:学点国学,念好语文,是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诸多的什么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桑弘羊)、史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经学家等等等等等……,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都还戴着一顶“文学家”的帽子。

《秋风辞》的解析到此为止,我们用文字请出一代帝王文治武功的汉武帝刘彻,以历史史实为材料,看看汉武帝的用兵。透过军事用兵,我们来看看飞将军李广悲情惨烈的历史宿命。与此同时,我们谈谈卫青和霍去病。

故事有点长,文字大约一万字,我努力地将故事讲得漂亮一些,淡然一点。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

始皇驾崩8年之后,即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西汉王朝就此诞生。

汉高祖刘邦善于创业,创建了始皇帝之后第一个大一统的大汉帝国。

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善于持家、善于建设,于是开启了西汉王朝辉煌灿烂的文景之治时代。

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汉景帝善于继承,他继承了父皇建设国家、巩固政权的优良治国作风,于是给儿子汉武帝刘彻留下了巨富的家底。

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善于的东西比较多,具体来讲大概如下:

汉武帝刘彻善于保养身体,活了70岁,在那个遥远的时代,这实属不易,由此可见汉武绝对不是一个嗜欲很深的人。

汉武帝刘彻善于诗词歌赋,《秋风辞》我们已经领教过。

汉武帝刘彻善于折腾,在皇位上折腾了54年,整个西汉王朝的寿命是210年历经了12代帝王,汉武帝一个人折腾了54年,占25.7%。

汉武帝善于治国,道统方面,他将儒家这杆子大旗竖起来了,政统方面诸如推恩令这样富有创新精神的政策非常多。

汉武帝善于育人、用人、还善于杀人,54年杀了十来个丞相,且培育出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千古名将。

汉武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善于战斗,善于打仗,太善于干这个了,执政54年,有44年在龙椅上调兵遣将,四海用兵。

关于汉武帝的用兵,关于汉武帝调兵遣将对匈奴用兵是我们这一章所要谈及的唯一核心。

来吧,让我们把时针往回拨,一直拨回到公元前141年的正月二十七日的这一天,那是公元前的春天

料峭春寒丝毫都不影响少年的兴奋,春雷滚滚丝毫不减少年的悲伤

痛和快通常都一起出现,这是通俗的白话;套用老子道德经的语言就是: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公元前141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大清早睁开眼睛的时候,少年太子刘彻还沉浸于兴奋的状态中,因为十天之前父皇汉景帝刘奇为他操办了隆重的加冠典礼,这意味着他已经长大成人。

公元前141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当太阳冉冉升起,唤醒了整个世界之后,一个噩耗传来:父皇汉景帝刘奇驾崩。父亲永远地离开了。

公元前141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当太阳徐徐而落之际,对于少年刘彻而言,他再度亢奋了,此时此刻他已经继承大位,成为了大汉帝国的帝王,其时的帝国国库充裕,有花不完的钱。

善于折腾的人登场了,准备开始折腾吧;善于打仗的人来了,准备开启战争机器吧,再也不要用我大汉的公主、大汉的钱财、大汉丰富的物产去跟野蛮的匈奴人换和平。

让四海升平,让八方称臣,让朗朗乾乾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大汉帝国在我刘彻手上永垂不朽。

汉武帝刘彻执政6年之后,也即为公元前135年,一件事触动了隐忍6年之久的刘彻,此时的刘彻少年不再,而是已经成熟了的浑身血气方刚,每个细胞都充满着血性、想和诗词的汉武大帝。

【马邑伏击战:李广初次打酱油】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使臣又来了,带着一张无赖的嘴脸,再一次向汉朝伸出了双手:要和亲,要姑娘,要公主,要钱粮,要物产……

“告诉你,我忍了很久;告诉你,我最后的要求:滚”。如果那时候也有摇滚,那么崔健的那首歌,汉武帝一定喜欢。

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建国,到现在的公元前135年,整整67年了。都说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3周的时间,如此这一定律是科学的,那么匈奴不定期前来收割汉朝的美女、黄金和丰富的物产的习惯已经深入骨髓了。

历史证明,深入骨髓的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汉武帝就此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廷议,最终的决定是:和亲的事情放一放再说。

再说的意思就是:让我稍微准备一下,准备好了之后跨上战马,用刀和剑慢慢跟你诉说。

次年,公元前134年,朝廷的主战派给汉武帝献上了一个可以剿灭匈奴的妙计:在马邑城(秦朝名将蒙恬率部所修筑的防范匈奴的边关城池,故址在今山西省朔县城西北)附近布下30万重兵,然后用无间道的妙计将匈奴导引至进入伏击圈,玩一个关门打狗的游戏,全面剿杀匈奴部队。

此战被称之为:马邑城之战(或马邑城伏击战)。

汉武帝大打匈奴的大幕就是从这一场诱敌深入的歼灭战而徐徐拉开的。

此时此刻,老臣李广是骁骑将军,李广被武帝委以重任,统帅一部分主力部队埋伏于马邑城附件的山上,待匈奴进入伏击圈后率部杀下来。

策划非常漂亮,但是实际情况非常糟糕。

无间道的确奏效了,匈奴的确来了,但是在边境攻击了汉军的边防小城之后,一切都被供出了,匈奴果断撤退了。

马邑伏击战成了一场空,匈奴望风而逃。

这一战的总指挥是御史大夫韩安国将军,汉武帝由于此战竹篮打水一场空,把这一笔烂账记在了韩安国头上,虽然暂时没有处分韩将军,但是其仕途之路从此一路向下。

汉武帝首战匈奴,李广算是趴在山坡上打了一回酱油,这对于想要立功建业的三朝老臣李广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喜事。

但是,按照老子《道德经》30-31章的用兵观点来看,这一定不是坏事。

孰是孰非,我们让历史继续诉说,让大汉战匈奴的故事继续……

【汉朝首次主动出击匈奴:李广初次全军覆没】

开弓没有回头箭,马邑之战算是拉开了弯弓,只是射出去的那一支箭足足在大汉的天空下飞了好几年……

马邑伏击战五年之后,也就是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忍了好久的武帝展开了主动出击的军事行动。

武帝调集四路大军各统帅骑兵1万,兵分四路以边境为起点,向匈奴境内主动出击,由各路将帅自行寻觅匈奴主力作战。

这四路大军分别是:第一路由车骑将军卫青统帅,从上谷(今天的内蒙古怀来县)出兵;第二路由云中(今天的内蒙古托克托)出兵;第三路从代郡(今天的内蒙古蔚县)出兵;第四路由骁骑将军卫尉李广,由雁门(今天的陕西省右玉县)出兵;四路大军都直指塞外!

汉武帝的这个阵势似乎也不是大打匈奴的样子,毕竟才四万人马,而且也没有明确的作战目的,只是从边贸开始打击匈奴,并没有最终的目的地,四路大军也没有统帅,而是各自从不同的方向独立行动。

汉武所策划此战的目的:摸着石头过河,测试下,试着主动出击打打看,根据打的结果再来决定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方案

汉武帝所策划的这场征讨匈奴的战争很神奇、战局很邪门,四路大军各有不同的战果与结局。

第一路大军:从上谷出兵的车骑将军卫青出塞之后就遭遇了匈奴主力之一,神奇的事情在于,兵力仅为一万骑兵的卫青不仅能追着匈奴打,而且还一直追杀到了龙城(今天内蒙古的多伦县),共计斩杀以及生擒匈奴七百余人。

我查了一下地图,卫青追击匈奴的追击距离达260公里以上,统领一万骑兵敢于孤军深入追击匈奴二百多公里,藉此足见卫青军事才能杰出、勇猛过人的一面。

此战是卫青身为将军的首战秀,这一秀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军事天赋,而且还奠定了他在汉武帝心中良将的地位。

下面我们看看其余三路人马的战绩。

第二路大军出塞之后连匈奴的影子也没见着,无功而返,顶多算是一次野外长途拉练。

从当时其余三路兵力的战况来看,第二路是幸运的,因为二路大军钻了个空档,其余三路主力都分担了匈奴主力,所以他才毫发无损地拉练了一回。

由代地出兵的第三路出塞之后也遭遇了匈奴主力部队,寡不敌众,一万骑兵被匈奴敲掉了七千,仅剩三千人马能突出重围兵败逃回边塞,战败。

第四路是我们故事的主角骁骑将军李广,李广的情况将比战败的二路还要糟糕!

李广遇到了匈奴主力中的主力,其兵力数倍于汉军,尽管李广能战善战,但终于也是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箭都射完了),全军覆没!

对于李广而言,最糟糕的情况并非全军覆没,而是身为将军的他居然被匈奴给生擒俘获了!

当然,李广之所以没能战死沙场,而被生擒这还得感谢匈奴!

因为,身为三朝老将的李广原本就在匈奴那边享有盛誉,匈奴人送其绰号“飞将军李广”,所以当匈奴主力得知被围困的正是李广时,匈奴王单于下令:务必生擒李广(得李广必生致之)。

现在匈奴借助优势兵力居然全歼李广骑兵部队并生擒了飞将军李广,可想而治,匈奴人该有多么兴奋!于是,匈奴兵富有创意地将已经受伤的李广安置于架设于两匹马之间的吊床上,一路哼着小曲地得胜归巢而去。在匈奴人看来,李广已经是煮熟了的鸭子,是飞不了的!

但是,匈奴人遗忘了一点:人家李广可是飞将军!飞将军是可能飞走的!

躺在吊床上的李广一路装死,以麻痹匈奴,并在装死的过程中侧目斜视观察身边的任何动静,准备瞅准机会就逃。

躺在吊床上的飞将军谋划好逃跑的动作之后,抓住机会突然一跃而起,直接撞翻身边骑马的匈奴士兵,并夺走其马匹和弓箭,调转马头、双腿紧紧夹住马肚子,策马疾驰飞奔而去!

当匈奴人反应过来了,意识到煮熟的鸭子,的确已经飞走了之后,立即统领几百名匈奴士兵也策马追击李广!

跨上马背的李广已经是如鱼得水了,几个漂亮的回体转身,弯弓搭箭射杀几名跑在前面的追兵,匈奴人也就只能望洋兴叹了:煮熟了的鸭子竟然真的飞了。

回朝之后,全军覆没的骁骑将军李广因兵败被武帝判死刑。好在在那个年代是可以拿钱赎罪买命的,所以李广交钱赎罪,被削职为民。享受李广这一待遇的还有二路大军的将帅。

很显然:武帝所策划的二战匈奴,汉朝败,李广则更是败得稀里哗啦的一塌糊涂。

关于胜与败,我们暂时不作讨论,无论是被免职的李广,还是尝试着小马过河的武帝,这都才是刚刚开始。

【东山再起:李广从平民到太守,从太守到郎中令】

来而不往非礼也。

习惯了和亲近70年的匈奴怎么也受不了武帝拒绝和亲,操刀说话的行为习惯。

在大汉西北边疆,抢、夺、骚扰成为了常态。

匈奴的报复行为,苦了马邑之战的总指挥韩安国。

武帝将当年的那笔烂账记在了韩安国头上,于是韩安国被派往渔阳驻守边疆,紧跟着被进一步被逼到右北平(今内蒙宁城县甸子镇)防守。

年迈的韩安国终于在边疆内忧外患地憋屈而病亡。

成熟了的汉武帝在御人方面很有一套,韩安国去了,恰恰给予了李广复出的机会,那种隔三差五被匈奴扫荡的右北平太守之职最适合于李广了。

从平民到太守,李广的第二春开始了。

韩安国在右北平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最终郁郁而终,但是李广恰恰相反,借助着“飞将军”的大名,在右北平过上了逍遥自在的日子。

当匈奴得知驻守右北平的太守就是曾经煮熟了还飞了的那个“飞将军”李广之后,都不敢前来骚扰了,别说去右北平抢劫,就连路过时都是能绕道就绕道,绕不开就快马加鞭,以防成为飞将军李广的箭下鬼。

在右北平蹲守的李广,借助着飞将军的威名而让右北平坐享太平,那时候的李广在右北平除了驻守边疆也就是打打猎,右北平虽然没有匈奴却有老虎,“李广射石”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应该说不打仗的李广运气非常好,借助着右北平太守出色的镇守边关业绩,再一次获得了朝廷的提拔。武帝朝廷所任命的郎中令年迈病逝,汉武帝直接将蹲守在右北平蹲李广召回朝廷出任郎中令之职,负责京师长安的护卫工作

郎中令这一职务性质间接证明了武帝对老臣李广的信任和赏识。

如果,李广仅只是在该职务上去书写其个人的历史,那么其家族也就没有后面万分凄惨的结果。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李广念念不忘重上沙场,建功立业……

【漠南之战:李广再次打酱油】

由于身在武帝身边的李广多次请求,于是汉武帝再度给予了老将机会。

属于李广的“机会”即将来临……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大手一挥,又导演了一场教训匈奴,大战史称:漠南之战。

漠南之战是一次汉朝对匈奴发动的著名战役,具体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与李广无关,那是卫青的独秀。

漠南之战的第一阶段,汉武帝所制定额战略战术是: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实施重点围剿,重点围剿对象就是多次骚扰汉朝的右贤王势力。

此战战绩:汉军捕获了右贤王集团的小王十多人,男女民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千百万头,右贤王差一点都被生擒。

车骑将军卫青班师回朝,尚未抵达都城,汉武帝就派出了使臣于边塞迎候卫青,并在卫青的军营中拜卫青为大将军,统帅各路兵马。

从此,车骑将军就成为了历史,大将军卫青在朝野树立了谁也无法撼动的绝对权威地位,成为了汉武帝的心腹之臣。

回朝之后,汉武帝不仅加封卫青食邑六千户,而且还一口气将卫青的三个儿子都封为列侯。

身在朝廷任职的李广再一次被深度刺激了。

我身为三朝老将,怎么就没有这样的机会,怎么就不能杀敌报国,怎么就只能守着这方寸大小的长安城!

别急,有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执政,朝堂之上常年就是“将军居左”,汉武开启了漠南之战的第二阶段战役。

公元前123年春天,对于李广而言是一个充满着金色灿烂希望的春天,虽然不善辞赋的李广写不出《秋风辞》这样唯美的辞赋,但是未央宫上方湛蓝的天空,闪烁着秋天阳光的汾河河面,也让李广生有感触: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未央宫上面的天空从不曾像此时此刻这样好看,城外的汾河也从不曾像现在这样宁静而深流。

汉朝出击匈奴老窝(单于王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调兵遣将已经完成:兵分五路直指漠南单于王庭。

兵分五路长途奔袭,直指匈奴,所谓的兵分五路:左路、中路(主力)、右路、前路、后路。

李广被安排在后路,被任命为后将军。

大军统帅:大将军卫青。

此外,大将军卫青此次出征匈奴,还带上了两个大江南北人皆知晓的历史风云人物,尽管他们当时的职务都不高,当时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小校尉:霍去病、张骞。

在行军挺进的过程中,大将军卫青将左中右三路大军合并为一路,毫无疑问这是主力,前路依然充当先锋作用,李广所统帅的后路则防护主力遭袭击。

当卫青的主力行进至阴山山脉中时,前军和主力遭遇到了匈奴的分切包围。

不细说过程,我们直接给结果:前路三千骑兵的汉军先锋部队遇袭战败,几乎被全歼。

卫青那边则因为三路大军完成了汇合,所以反包围、反伏击、反围剿之战虽然也打得很艰难,却也因为能找到敌军主力而越杀越勇猛,匈奴本着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原则,被击溃。

卫青的主力部队在此战中斩杀敌军一万九千余名,反败为胜。

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在此战中的表现值得一提。

当卫青的大军于阴山山脉中与匈奴激战之时,剽姚校尉霍去病率领的八百名精锐骑兵早已经深入了漠南匈奴王庭的核心区域了。

也正是因为匈奴此番也是倾巢而出,将战场锁定在了漠南单于王庭的外围,以求确保重蹈右贤王老窝被端之覆辙,所以单于王庭核心区域的防卫相对空虚。这就为霍去病的孤军深入行动,提供了天赐良机。

杀进漠南核心区域的剽姚校尉霍去病,孤军深入之后,在漠南杀敌二千零二十八人。

800精骑干掉了匈奴2028人,这战绩已经很辉煌了。

但是,更辉煌的还在后面:被霍去病斩杀的匈奴人中有几条大鱼。

这几条大鱼分别是:斩杀了匈奴相国;斩杀了单于的堂爷;活捉单于叔父。

正所谓英雄出少年!

霍去病此战算是一个惊艳的亮相!

有些人就是这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霍去病就是这种人!

属于霍去病的、一条灿烂的、光芒万丈的道路就此铺开……

本文的主角李广则非常遗憾,因为负责防护大部队的后方安全,所以再度错过了主力,再度与大战无缘,空手而归,又一次打了移回酱油。

此次漠南之战,武帝重点封赏了霍去病,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此外因张骞向导有功,封其为薄王侯。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此番漠南之战的主帅卫青也没有得到加封,武帝只身象征性地赏他一千金。既然主帅都没能得到封赏,李广又怎么可能得到封赏。

李广好不容易东山再起,接替韩安国出任了右北平太守,但是却只能看着青年将领卫青建功立业,其内心纠结和对于封赏的期盼是可想而知的。

当郎中令李广出任后将军随大军北伐漠南匈奴时,却又是这么个结局,只是负责防护大部队的后方,在那个凭借杀敌论功的年代,李广毫无寸功。

鉴于漠南之战的经验,李广暗下决心:一定要再次争取机会出征,再度出征时一定不接受后将军这样的安排。

漠南之战之后,匈奴单于损兵折将,痛定思痛地将王庭从漠南搬迁至了漠北,从此“漠南无王庭”。

西汉帝国北面的威胁算是彻底解除了。

老将李广在焦虑地等候着下一次机会,无论是福是祸,无论是吉是凶,李将军都在因为出战的机会而焦虑、而不安。

【河西之战:李广再次全军覆没】

虽然北面的威胁解除了,但是来自黄河以西匈奴的威胁依然存在,这一点汉武帝很清晰地认识到了。

汉武帝敏感地意识到:汉朝通往西域的通道必须打通,着不仅能打开帝国对西的贸易通道,更能打开彻底剿灭西边匈奴的必由之路。

那么换一句话来讲就是汉武帝打击西面攻打匈奴已经成为了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打通河西走廊。

所谓黄河以西的西域通道,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河西走廊,具体是指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合黎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所以也被称为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此战的目的不再是教训匈奴,而是要彻底荡平河西走廊,彻底歼灭盘踞于河西之地的匈奴二王,彻底打通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通道,以迈出威福四海的关键性的那一步。

在骠骑将军横扫河西三个月之后,也就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天,汉武帝大手笔地发动了河西之战。

为了确保此战能彻底达成各项战略目的,武帝此番用兵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大手笔:在汉朝的西北方向和东北方向,兵分四路,同时用兵。

武帝的这一招我们似曾相识,在“河南之战”夺取河套南岸地区时用的正是这一战略战术:声东击西。

我们看看武帝此番声东击西的具体军事部署。

声东方面:

武帝令博望侯张骞为将军统帅1万骑兵;令郎中令李广为将军统帅4000人马;这二路兵分两路(这点很重要)同时自汉朝东北角落的右北平出塞出征,并约定会师日期,会师之后共同攻打匈奴盘踞于汉朝东北角落的匈奴左贤王主力,在此之前左前王是一直都吃香的喝辣的,尚未遭受汉军打击过。

武帝部署的这两路兵出东北右北平的两路大军有两项作战目的很明显:其一、牵制左贤王的兵力;其二、麻痹匈奴,声东击西。

击西方面:直奔河西走廊的大军以骠骑将军霍去病所统领骑兵数万为主,从北地(今天甘肃宁县西北方向)出兵。

声东击西,声东方面虽然完成了战略任务(牵制东北方面的匈奴主力,防止其驰援河西走廊方向;深度掩饰汉朝在河西走廊的用兵),但是直接战果比较惨。

兵分两路的张骞和李广出征后,当李广的四千人马出塞几百里之后,就遭遇了匈奴左贤王的重兵包围,然而,此刻张骞的一万骑兵却未能如期抵达目的地。

左贤王见飞将军李广也就这点人马,所以十分兴奋,在他看来再一次生擒李广应该是瓮中捉鳖的事情了。

突然遭遇匈奴重兵包围的汉军顿时惊慌失措,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汉军士兵都感觉到此战在劫难逃,想要活着突出重围已经万无可能了。

重振士气,带领大家突出重围是飞将军李广此刻唯一的想法,为此他安排一场“突围秀”。

有着十分丰富的对匈奴作战战斗经验的飞将军李广命自己儿子李敢(郎官)带领几十名骑兵先从正面突出匈奴的包围圈,然后再分别从左翼杀回包围圈,然后再从右翼二次突出包围圈,最后再杀回包围圈。

绝!

这一招真是绝了!

大家不都认为此战在劫难逃吗?那我李广命自己儿子表演一场“突围秀”给大家看看,这既能鼓舞士气,也能杀杀匈奴的锐气!

在李敢的这一突围秀之下,汉军士气大振,李广藉此迅速将阵形调整为圆形,圆形阵形的汉军面向匈奴展开了艰苦的反围剿之战。

匈奴方面则仗着人多势众对汉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攻击,箭如下,汉军毕竟人少,死伤过半,想要率众突围已经万无可能了。

苦苦支撑着的汉军唯有希望博望侯张骞早点赶到,方才有一丝解围的可能。战斗整整打了一天,汉军箭都快用完了。为此,李广作了最后的部署,命令士兵们别再盲目射箭,而要求拉满弓,待匈奴靠近之后瞄准射击。

匈奴则错误地判断了形式,误以为汉军已经彻底垮了,只要再发起一轮攻击就可以彻底解决问题了。当匈奴的附件率队朝汉军发动冲锋的时候,李广拉满弓,一箭结果了匈奴副将,汉军士兵也跟着李广发箭射杀了一批眼看就要冲杀上来的匈奴。误判形势的匈奴不得已暂时退下,此刻天色渐晚,战斗暂停了,对于匈奴而言,他们依旧相信被围困的李广汉军已经是盘中餐,万物逃脱的可能。

次日,匈奴发动了更为猛烈和残酷的围剿汉军的攻击,就在李广之部就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张骞率领一万骑兵杀到,内外响应之后的汉军这才杀退了左贤王的进攻,在突围中李广所帅之部除了儿子李敢和自己之外,全军覆没。

至此,兵出右北平的这两支汉军不得不退兵回朝。

博望侯张骞因延误军期,被削去封侯,判死刑,但是武帝允许其交钱赎罪。交钱赎罪后的张骞被削职为民,回乡下种田去了!

李广虽然杀敌数量也颇为客观,但却能因为所率之部全军覆没而功过相抵,不治罪、无封赏。

飞将军的第二次全军覆没。

建功立业怎么就这么难呢?!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难道这辈子注定就没有被封侯、就没有建功立业的命?

百思不得其解的飞将军李广求助于阴阳学家,算了一命,卜了卦,卜卦专家为李广找到了答案。

算命先生:“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将军是否曾经干过什么令自己特别悔恨的事情吗)?”

李广:“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当年我在陇西干太守的时候,诱降八百多名羌人,并将镇魂歌八百多人全部杀掉了,这是我至今为止,最为悔恨的事情)”。

算命先生:“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使人遭受大祸的最大原因莫过于杀降,当年杀降正是将军今天不能被封侯的原因所在)”。

我们不讨论不挂专家是否的卦象是否准确,毫无疑问之处在于,专家所给出的说辞是符合道的,是与《道德经》30—31章关于用兵的观点是相符的。

李广的噩运似乎已经在劫难逃。

一叶障目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着,李广依然没有放弃沙场上建功立业的梦想

补充说明一点:河西之战,汉军大获全胜,河西走廊从此被打开,丝绸之路从此绵绵不绝,大约八百年之后的大唐盛世时期,丝绸之路被推到了巅峰状态。当然,我们更应该明白,共和国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

【漠北之战:李广自杀身亡】

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倾举国之力,发动了对匈奴致命一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漠北之战”。漠北之战时,李广被安排于卫青的这一路大军。

一直都如饥似渴地期盼着能在疆场建功立业的郎中令、飞将军李广,曾多次向武帝上疏要求去前线疆场杀敌报国,汉武帝都没有批准,在武帝看来,李广已经老了,没必要去跟年轻将军卫青和霍去病争抢功劳(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

然而,此番大手笔用兵,汉武帝还是终于同意了李广的再一次请求,也算是给老将军最后一次机会吧。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临行前汉武帝却背着李广给了李广的顶头上司大将军李广一番秘密指示: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武帝阴着(私下)告诫大将军卫青,李广不仅老了,而且命也不好(数:命运;奇:奇数,不吉利)运气很差,不可以让他去直面对抗单于,怕他耽误我们的大事(恐不得所欲:担心会他让我们的灭单于这一愿望落空)。

正是武帝的这番“阴上诫”,为李广最终的结局埋下伏笔。

卫青的具体调整方案是:中将军公孙敖随自己快速进军,直扑匈奴单于所在的核心区域;右将军赵食其与前将军李广合兵一处,从东路进军,承担牵制敌军主力和掩护主力的作战任务。

李广对于好不容易才从武帝那边吵来的这一次出战机会,本来是前将军直面匈奴主力,现在却要被大将军调到东路与右将军赵食其兵合一处承担掩护任务,李广心凉一截。

对于李广而言,更要命的是那个军事能力远远不及自己的公孙敖却被大将军卫青所带上了,他居然能够与大将军一起直面匈奴主力,而自己却只能打打擦边球!

李广心情差到了极点了,出战匈奴,在疆场建功立业的梦想眼看着就要歇菜了!万般无奈的三朝老将军李广唯有放下颜面,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诸多不满和不服之情,去哀求自己的顶头上司――大将军卫青。求卫青别让自己去右路打掩护,求卫青带上自己直面匈奴:“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臣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令臣改从东路出兵,而且臣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臣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曾得到过武帝“阴诫”大将军,早就料到李广会前来求情,不仅果断地拒绝了李广的请求,而且还郑重其事地将命令写成公文下发至李广的将军府中,并还简洁明了地再一次告诫李广:“急诣部,如书(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

李广求情未果,招呼也不打满怀怨气起身离去,率部与右将军兵合一处,失望地向漠北方向开去。

李广的人生终极悲剧就此上演……他将最后错过所有的一切,一切的所有。

卫青这一路大军于的大军于漠北之战中第一轮与匈奴的决战中就计斩敌一万九千余人,唯一的遗憾就是伊稚斜单于成了漏网之鱼。

为了追击匈奴单于,卫青统帅大军继续向北推进至窴颜山赵信城(不好意思,这时已经出境了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外蒙古乌兰巴托市西),虽然依旧没能追到伊稚斜单于,但是却找到了伊稚斜于大战前夕转运至此的匈奴粮草!

大将军卫青在窴颜山赵信城修整了一天,顺手带走了可以带走的匈奴粮草,作为返程军需,其余带不走的粮草付之一炬,班师凯旋。

在卫青班师回朝、凯旋而归的路上,进入漠南地界之后卫青所统帅的大部队遇上了自己人――前路与右路合并之后的右路军李广与赵食其部。

原来,合兵之后的右路军在迷途了,早就延误了会师之约,主力在漠北的仗都打完了,李广与赵食其部才行至漠南。

至此李广战死沙场、建功于疆场的梦想彻底破灭,尽管他一直都如饥似渴地想要分享一杯只属于那个战功如云的玄幻时代的战功之羹,尽管他为此梦了很多年,尽管他曾亲眼目睹一个又一个军事才能并不在自己之上的武将被封侯,尽管武帝再一次给予了他这一次机会,但是“数奇(命不好)”的李广还是只能仰天长叹!

对于三朝老将军而言,破灭的不仅仅是梦想,更是身为老将,颇为自负的武将威武的尊严!

所以面对大将军卫青的责问,再想想回朝之后无法回避的受审、受辱的局面,西汉一代名将、三朝老将军、有梦的将军、飞将军李广选择了拔刀自尽!

为了捍卫武将的尊严!

为了捍卫那从不曾实现的梦想!

事情已经这样了,老将军仰天长叹、老泪纵横留下一番伤怀感言:“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我李广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征战单于,可是大将军却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我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言毕,老将军拔刀结束了自己,一代将星,就此垂落荒漠!

带着他无尽的遗憾和满怀的伤感走了!

留下了武将的尊严!

留下了军营的一片哀鸣和众将士无奈的泪水!

大漠风沙漫天…

大漠残阳如血…

我们常能见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他们非常忠贞,忠贞于他们所热的事情、忠贞于他们国家或民族;同时他们非常执著,执著于内心永不磨灭的梦想,在那个灿烂辉煌的梦想牵引下,执著前行,死而无憾!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是高尚的!他们是伟大的!即便是梦想尚未实现,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在我们心目中的崇高的地位!因为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有着执著的精神!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也总是为他们的悲剧为扼腕叹息,因为当他们一头扎进梦想里面的时候,往往忘却了看清事情的曲与直、是与非,没能看穿、看破、看透梦想迟迟不能实现的真实障碍和阻力都藏在哪里,以至于最终悲剧而终!

从道的角度来看,李广则更是忽略了所有的一切,一切的所有。

李广正是这样!他没能清晰地看透,自己终究未能建功立业是遭遇到了来自武帝、卫青、霍去病这一军事中枢压制和抵制!而达成默契与共识的这三位帝国军事中枢,在各自不同的出发点之下,对老将军给予了一定的压制和抵制。

武帝是为培育新一代军事统帅性质的将领,而没给予老将军李广太多的机会,但同时也照顾性地将忠贞的老将军放在自己身边,任命为郎中令,全盘负责皇宫的安全与守卫工作。

而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军事统帅卫青与霍去病则已经形成了相互有竞争、有结盟、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军功利益共同体,李广则想要插进去,谋求分享一杯羹,这自然遭到了卫青和霍去病的抵制和排挤。

而老将军李广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进入武帝、卫青、霍去病这一帝国军事中枢单元的!

李广是这样走了,但是其英勇善战的儿子尚还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中,其子李敢将替父亲圆建功立业被封侯之梦,但是李广之死将也为儿子李敢的悲剧埋下伏笔,李家和卫家的梁子就此结下了。

【漠北之战后遗症:李广之子之死】

东北战线上,骠骑将军霍去病出代郡两千余里,没能遇到武帝想要给他的匈奴单于这一核心对手,但却遭遇了实力雄厚的左贤王。

霍去病挥师大战左贤王。

左贤王不敌天朝军事天才将领霍去病,败退,霍去病统兵一路追杀至今天外蒙境内。

霍去病漠北这一战再写神奇:

诛杀匈奴小王比车耆;

俘获匈奴屯头王和韩王等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

此战共计擒获俘虏和杀敌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汉军损兵约一万五千人。

此外,骠骑将军霍去病还富有创意地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举行封禅之礼,最终在翰海(今外蒙境内的杭爱山附近)才回师。

回朝后,骠骑将军霍去病被武帝再一次加封五千八百户。

骠骑将军麾下随军出征的右北平太守路博德被封为符离侯;北地都尉邢山被封为义阳侯;原匈奴降将、带路党因淳王复陆支、楼专王伊即靬都因此番随骠骑将军回去剿杀同伴有功,封复陆支为壮侯,封伊即靬为众利侯。

李广之子,校尉李敢因夺取了匈奴的军旗战鼓,封为关内侯,赐食邑二百户。

漠北一战之后,李广之子李敢不仅被封为关内侯,而且还接替了父亲郎中令之职,终于挤上了三公九卿这趟拥挤的豪华客车。

但是,父亲之死的心结依然还埋藏在李敢心中!

而这个结恰恰就是因为战争,与胜利或失败均无直接逻辑联系,只是与战争直接关联而已。

父亲之死却始终是李敢内心无法抹去的伤痛。在李敢开来,父亲之所以会迷途延误军期并最终自尽,这都是大将军卫青所惹的祸,所以郎中令、关内侯李敢不仅记下了这笔账,而且找了个机会狠狠地揍了大将军卫青一顿。

“从奴隶到将军”的大将军卫青为人一向宽厚,十分低调(“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大将军卫青的为人却是仁爱善良,有退让的精神,以宽和柔顺取悦皇上)。所以,对于李敢的这一行为和这档子恩怨,大将军卫青选择了宽容,并将此事给隐瞒下来了,希望事情能够到此为止,不了了之。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敢的这档子破事被一个人获悉了:骠骑将军霍去病。

骠骑将军霍去病的性格则与其舅舅卫青大相径庭。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少言不泄:沉默寡言,不泄露任何秘密),有气敢任(有气魄、敢作敢为)。每次出征攻打匈奴时,武帝都会赐给他得用几十辆车才能拉走的美食,武帝所赐予的这些美食,霍去病在出征过程中往往都吃不完。按照一般思维,吃不完就分给部属们吃掉,这完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这只是你我的想法,人家骠骑将军可不是这样的,吃不完再拉回来就行了,即便部属们饥肠辘辘,霍去病也没将武帝所赐予的美食分给大家享用!

藉此我们不难看出霍去病的个性与其军事才能一样,也算是凤毛麟角。

所以,当霍去病知道了李敢干的那点破事之后,他也悄悄记下这笔账了:你李敢是个什么东西,都是跟着我出征才能立下那么点小战功,居然敢动手殴打我舅舅,等着吧!有你好看的!

不久之后,负责天子安全工作的郎中令李敢随从皇上去雍县,到甘泉宫打猎,此番陪同武帝打猎的还有武帝的爱将霍去病。

于是,在猎场上,神奇的一幕上演了:箭法炉火纯青的霍去病直接当着武帝的面将李敢当作猎物射杀了,这算是替舅舅挽回尊严,报那顿被殴之仇!

面对发生的这一切,武帝选择了牺牲李家,保全爱将,所以李敢之死就有了一个很玄幻的结论:鹿触杀之(被野鹿撞死)。

到此为止,李家基本上也就消停了,李广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也会还给骠骑将军一箭。好不容易能有个儿子李敢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却就这样被野鹿给撞死了!不过,李家机会还是有的,李敢的侄儿,李广的孙子――李陵将继承李家的梦想,继续玩匈奴,继续玩战争,直到后来把整个家族都玩没了……不仅如此,还将家族好友一代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给牵连进去了……

漠北一战,武帝策划的生擒或剿杀匈奴单于的目的虽然没有达成,但是也让匈奴再一次从漠北搬迁至今天的外蒙境内了,从此以后“漠南无王庭”算是彻彻底底地实现了!

这正如痛失肥美草原,逃往北方苦寒地带的匈奴所哀唱的那样:“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河套平原黄河南岸丢了;

右贤王被一锅端了;

河西走廊丢了,盘踞河西二王倒戈了;

祁连山丢了;

焉支山丢了;

从漠南搬家到漠北;从漠北搬家至遥远的北方苦寒之地,左贤王也被打得没脾气了,单于都差点被做掉了。

匈奴算是消停了!

自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马邑伏击战至此次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已经整整十五年了,匈奴这只小怪兽虽然还没被汉朝彻底打死,但是绝对已经趴下了,没力气折腾了!

在汉朝对匈奴的这一轮较量中,汉朝是以史无前例的骄人战绩完胜了!

匈奴的确是趴下了,但是武帝他和他爷爷“文景之治”留下的那点家当也被折腾得差不多了。此番举全国之力,而发起的漠北之战,征集的14万匹运粮马匹,回来时只剩下3万匹了。

在这种背景之下,匈奴和西汉暂时都不具备长途奔袭、大规模用兵的条件。所以自漠北之战之后的七年时间之内,匈奴与汉朝暂无战事,十五年的用兵换来了西汉边境七年的安宁与和平。

遗憾的事情是,漠北之战两年之后,也即位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帝国一代杰出的军事天才、军事统帅、骠骑将军霍去病却因病英年早逝,时年24岁!武帝凄然泪下无比哀伤,为这位杰出的军事天才作最后一次调兵遣将: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以悼念这位功勋卓越的军事奇才;武帝还用心良苦地将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以示世人:永远铭记霍去病将军夺取漠北祁连山,横扫匈奴的丰功伟绩!

武帝赐霍去病谥号:景桓侯。

霍去病,帝国的将星,前来古人后无来者。

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均为骠骑将军留下讴歌之作,历代武将都视骠骑将军为偶像!

帝国封建历史上,从此再无霍去病。

相当诡异与奇怪的事情是:漠北一战之后,大将军卫青也封刀了,大漠深处和帝国的边疆也不再能见到大将军卫青威武的身影了。

漠北之战14年之后,也即为公元前105年卫青病逝。

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谥号为“烈”,取《谥法》“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

无论是骠骑将军霍去病还是大将军卫青,他们的后代都没能象父辈那样成长为西汉天朝的军事统帅,尽管武帝也曾一度寄予厚望地刻意培育过,但终究未见霍家和卫家有大树长成!

这一史实也让我们对“将门无犬子”略表怀疑!

这一史实也让我们不得不相信老子于《道德经》31章所谈及的一些观点。

应该说,卫青和霍去病的过早病逝对西汉王朝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一方面是因为大将军的病逝,太子的地位被动摇,并最终演变为“巫蛊之祸”,严重打击了西汉王朝的发展;另一方面,后期汉武帝的系列对外用兵,也均因为再也没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帅才,而导致了国力的急剧下滑几近崩溃。

但是,如果我们用《道德经》30——31章的观点来衡量,却又能发现:一切都是必然,一切都是宿命,一切都是背道而驰的终极苦果。

我们常常将汉武帝树立为封建王朝帝王的一面旗帜与标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晚年的汉武帝遵道自省,面向天地,面对天下百姓与官员颁布了自己的检讨书《轮胎罪已诏》。

那已经是公元前89年的事情了,此时,卫青已经病逝16年了,此刻,霍去病已经病逝28年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0248/

我读《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的评论 (共 9 条)

  • 潇潇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诗心云卿
  • 淡了红颜
  • 雨袂独舞
  • 阿司匹林
  • 老夫子(熊自洲)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天若有情天亦老......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