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彼无忌,此亦无忌

2016-05-09 18:47 作者:早岁那知世事艰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新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家中,有两个李达:一位是“中共”一大代表,解放后曾任武汉大学校长,是湖南零陵人;另一位是人民解放军上将、副总参谋长,是陕西眉县人。人们一般把他俩称为文李达、武李达或是李达校长、李达上将。在一九五八年,《红旗》杂志召开第一次编委会,原定编委是前一个李达,结果两个李达都接到了通知并且都来了,主编经过和领导请示,最后让李达上将也列席了那次编委会,这件事一时被传为佳话。无独有偶,在新中国的文坛上也有两位李准,一位是河南作家,他写出了《耕云播》、《李双双》、《黄河东流去》等小说以及剧本《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清凉寺的钟声》等,另一位是北京作家。河南的这位李准在后半生移居北京后,才知道北京也有一位作家李准,他为了避免在发表作品的时候可能会引起读者的误会,就主动把名字改为李凖。后来有读者指责河南的这位作家李准使用了繁体字,他才告知读者他改名字的苦衷。

中国作为有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同名同姓的几率是很高的,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波及到了户籍管理、银行储蓄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本世纪初叶江西省南昌市公安部门统计,南昌市叫“熊伟”的市民有一千五百四十人,是南昌市重复最多的一个名字,排第二位的是“李强”,也有一千二百人。来自南昌一家贸易公司的熊伟说,他所在的公司还有一个员工也叫熊伟,公司常常错发他们的工资,并因此引发过矛盾。而在中国,“张伟”才是重名率最高的名字,中国公安部门姓名查询系统显示,全国共有二十九万六百零七人 “共享”这一姓名。排在第二位的是“王伟”,重名的也有二十八万一千五百六十八。出现这个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名宇的用字过于集中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国现有十三亿多人口,可汉字常用字只有三千三百个左右。在这些字当中,除去那些贬义的或不受听的字,能够用于取名字的恐怕也就剩下不到三千了。据统计,频率最高的六个字覆盖了人名用字的百分之十,而前四百个字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对近六十万人的统计中,双字名用字三千九百八十六个,最常用的有六百二十八个,单字名用字两千零六十九个,最常用的有八百四十三个。在对十七万五千人的统计中,男性名用字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十个字是:明、国、文、华、德、建、志、永、林、成、军、平、福、荣、生、海、金、忠、伟、玉、兴、祥、强、清、、庆、宝、新、东、光,女性名用字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十个字是:英、秀、玉、华、珍、兰、芳、丽、淑、桂、凤、素、梅、美、玲、红、春、云、琴、惠、霞、金、萍、荣、清、燕、小、艳、文、娟。人名用字如此集中,以至有些父母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都难以再想起其他可以人名的字。如果再是单名,那么重名的可能性就太高。就是取双名,重名率也很高。我国常用的姓氏有李、王、张、刘、赵、杨、陈、马、孙、徐、吴、高等十多个,如果取单名的话,同名同姓的概率为三万分之一左右。如果我国有一半人集中在这十来个常用姓氏上,那么单名同名同姓的人理论上就有两三万人。如果单名的字再集中一些,如伟、明、超、菲、巍、刚、林等字上,一个姓名重名几万、十几万就不足为奇了。

重名现象严重的第二个原因是文化趋同心理。照常理说,一个人的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但很多中国父母感到给子女取一个好名字是非同小可的大事。父母和长辈们恨不得把所有的愿望和祝福都融入到孩子的这个名字当中去。在很多时候,孩子还没有出生,未来的父母们就已经挖空心思地为自己将要出生的孩子起好了几个备用的名字。给孩子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确实是好事。但如果大家都去追寻这样的好事,越是努力地去寻求一个好听、好记、意义深刻的名字,看似很个性化,其实大家都想到一块去的时候,个性化就成了大众话,重名的现象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取名时有迎合时尚的心理,这也是重名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家长愿意让自己孩子的名字烙上时代的印记,往往会简单地利用重大节日或重大事件给孩子取名字,比如援朝、四清、卫东、卫国、建国、国庆、迎亚、申奥等。还有的看电视剧看多了,听到一些名字后感觉不错,就拿来用作自己孩子的名字,这样的人一多,也会造成重名的问题。到了二零一六年,中国重名最多的名中,排在第一的是英,紧随其后的是华、玉、秀和文,而十名后女孩名中比较热的有涵、怡、子等,而男孩则是轩、浩、子等,取带这些字的名字难道说和电视剧中的人物没有关系吗?此外,有些重名现象和一些所谓名门望族的家谱限制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我国,有一些大姓家庭是按字论辈的,由于第一个字是固定的,那么同一辈份中的人名可取的也就只有一个字了。像这样的家族又往往分布在全国各个省份,虽然按家谱都知道哪个辈该排哪个字,但相互之间信息沟通却并不畅通。如果后面的这个人字集中在某几个常用字上,那么全国重名的人也就相当可观了。

重名的烦恼,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就有一些同时同名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明朝李阳的故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李梦阳是明朝有名的大文学家,他在当户部主事的时候,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而被撤了职。在刘瑾被处死以后,明武宗就把李梦阳升了官,派他到江西去当提学副使。提学副使是管理一个省的学校教育的文官。 有一天,李梦阳来到一所学堂,看到学生花名册中有一个也叫“李梦阳” 学生,李梦阳对此挺感兴趣,就想看看这个“小李梦阳”是一个什么人物,就命人把他找来了。 李梦阳一看这个小“梦阳”,年龄不大,长相脱俗,心里就有几分高兴。他想知道这位李梦阳的学问如何,就准备考考他,他对小梦阳说:“你难道没有听说我的大名吗?干嘛起了一个跟我一样的名字啊,这不是成心冒犯我吗?”小梦阳却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学生的名字碰巧跟大人您的名字一样,这可不是我要成心冒犯大人您。我的名字是由家父起的,我可不敢随便改,随便更改自己的名字可是对家父的不敬和不!”李梦阳想了想说:“我给你出个对子,要是你能对得上来,我就饶了你。”

李梦阳随口出了这样一句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卿,属于当时赵国最高的文官。历史上有名 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这些故事都与蔺相如有关。而司马相如是西汉时候有名的文学家,子虚、乌有这两个名字都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他与卓文君的情故事在我国也是家喻户晓。李梦阳的上联的字面意思是说,蔺相如、司马相如这两个人虽然都叫“相如”,可一个是政治家,一个是文学家,实在是不相同。暗含的意思是说,你我都叫李梦阳,但我是是文坛的领袖;你确是一个普通的生员,你有什么本事能跟我比呢?你凭什么配“李梦阳”这个名字呢?

小李梦阳想了一会儿,就对出了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又叫信陵君,是有名的“战国四公子” 之一。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说的就是魏无忌。长孙无忌是唐朝初年的名臣,他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并且是李世民的妻兄,他帮助秦王李世民抢到了皇位。唐太宗李世 民当上皇帝以后,就封长孙无忌当了大官儿。李世民死后,他是辅佐唐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之一。后来长孙无忌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才得以平反。小“李梦阳”的下联是说,战国的信陵君叫无忌,八百年后唐朝的长孙无忌也起名叫“无忌”,他可以起跟别人一样的名字,一点也没有顾忌,我起个名字为什么要有顾忌呢? 名字相同的人多了,不能因为您是个大官儿,您叫的名字就不许别人起同样的名字了,您也不能官儿大就压死人哪!

李梦阳一听这个年轻人还真有两下子,他的心里挺高兴,就夸奖了他几句,还勉励他将来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也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现在人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农耕时代距我们已经很遥远了,鉴于重名的问题这么突出,在取名的时候,再说“彼无忌,此亦无忌”,恐怕已经不合时宜了!

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子女与别人重名,就把夫妻双方的姓氏相加组合成一个新的复姓,这样的话,子女与别人重名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这是一个好办法,也是应该提倡的,但这种做法又与我国的传统习惯不符,大多数家庭并不赞成这种做法。 为了避免使用人名的常用字,也有的家长有意给孩子起一些生僻字为名,这给别人造成了一些麻烦,也会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增加很多烦恼。据专家在本世纪初统计,把人名用字与《汉语常用字表》相对照,不在表内的生僻字在双名用字中占将近百分之六,单字名用字中占百分之十八,比例可不算小。用这种字为名,显然会给社会交往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认为是不该提倡的。重名现象如此严重,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原先是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好解决,现在有了互联网就应该简单多了。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设一个专用的取名网,家长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先查询一下取名网就知道孩子的名字是不是与别人重名、重名的有多少、分别分布在哪些区域。这样的话,就可以指导家长们在给孩子取名字时,能够避开一些高峰字或高峰词语

不过,据专家估计,由于我国每年的新生儿人数在九百万左右,又加上传统取名习惯和姓氏的制约,在未来的三十到四十年里,像人口较多的李、王、张、刘、赵、杨、陈这些姓氏的新生儿的重名率依然会很高。

2016/5/9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7283/

彼无忌,此亦无忌的评论 (共 1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