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好为人师之患

2016-04-29 14:31 作者:诺亚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好为人师之患

迪心

孟子云“人之所患,在好为人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原来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承是非常讲究“尊师重道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或者是社会的尊重或尊敬,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慢慢演变成为一种虚荣心或者功名心。其之于俗世,就是追名逐利,表现就是相互轻慢的诋毁中伤;其之于官场,就是升官发财,表现就是明争暗斗的勾心斗角。

我们平常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傲慢和好胜的心理,总想比别人强,比别人好,比别人更行更厉害,这原本是一种进取心,但还不是精进心。精进心的基础是自制自强自立自主,而不是攀比别人。一旦起了攀比心,就是中了贪、嗔、痴、慢、疑“五毒”了,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且是害己害人的。

如果自认为很高明,就自以为是地指点指教他人,这是以盲指盲,属于“邪师过谬”的罪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我一般很少去翻译讲解佛经文字的含义,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说准和人生阅历是不同的,而这些经文都是经历了古代无数大师们研习过的经典,大师们遇见很难理解的东西,往往都采用译音,这经文的意思就需要研读者自己感悟了。《圆觉经》这段话,也写很明白了:根无大小,顿渐修习,皆成佛果。

佛经中将众生分为五大种类,有五种差别:凡夫性、二乘性、菩萨性、不定性和外道性。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有之心,有欲之情,故有事障和知障之束缚,也就是无明和烦恼的羁绊,难以解脱;声闻缘觉二乘是指斩断事障,脱离烦恼的人,但知障还在,现在一些修道修佛的高僧道士,有达到这种境界的;至于菩萨性,则需要将事障和理障先伏后断,然后方能进入菩提大涅槃境界。

上面引用《圆觉经》的一段话,就是阐述“不定性和外道性”的。不定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都能够成佛,但是呢,有早有晚,有难有易,因缘际遇不同,最终走的人生也就各自不同,但都将殊途同归。

外道性呢,就是说你本也是好心,一心向善,发心寻求大道,想找个好师傅,可是却偏偏遇见了那种有邪恶偏见的人,遇见邪知邪见这样的外道老师,最终误入歧途,反而自以为遇见了明师,自己也是高徒了。

所以说“邪师过谬,非众生咎”。那是谁的错呢?当然就是这个邪师的罪过了。

清朝雍正年间有一位重臣年羹尧,雍正当上皇帝主要靠的就是他。这个人非常尊重老师,他给自己的儿子请的西西席先生的门号上写了一副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

据说有一次年羹尧陪西席先生吃饭,厨子端上鸭掌烧豆腐,这是西席先生爱吃一道好菜,却因为太烫,把先生给烫着了。年羹尧把筷子一放,眼睛一瞪,一会儿厨房就端出一只人手上来。原来是把那位厨子的手砍了。那个年代,厨子属于下人奴才,是没有社会地位的,这年羹尧虽然威风霸道,可也看出年羹尧尊师重道的方面。

现在呢?国家虽然法定了“教师节”,可是尊师重道的风尚却越加颓废了。很多人眼中根本没有老师的存在,有了几个钱,有了一点地位,就以为自己是企业家,就以为自己学问很高了,以为自己是大师,沸沸扬扬地做起“导师”来,这是误人子弟、断人慧命的行为。

我们读书学习,有心得或感悟,彼此之间可以交流,但万万不可以为是自己是高明的,以为自己得大法真谛了,更不能自以为是地“好为人师”。

对于凡夫俗子来说,哪能辨明是否是明师呢?慧眼识英雄,同样明师也是需要慧眼才能辨识的。一般人的慧眼是没开启的,所以我们千万要慎重,慎之又慎!

也就是说选择读书和选择老师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轻信,要自己去感悟,不要人云亦云。

佛经八万四千卷,读几辈子都读不玩,以为读了那些佛经就能得到了吗?不会的,就算你读完了,把全部佛经都背下来了,也是不能得到佛法的。

佛经早就明言;心外无法,佛在心中。

我们学到老,才能活到老。即使很有地位和名气了,别人叫你为老师,那是尊重你,不要在乎这些虚名,我们在宇宙众生面前,永远都是学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5094/

好为人师之患的评论 (共 11 条)

  • 襄阳游子
  • 成飞烟
  • 淡了红颜
  • 荷塘月色
  • 雪灵
  • 老夫子(熊自洲)
  • 雨袂独舞
  • 王艺霖(翠娟)
  • mar
  •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