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老家

2016-04-28 09:23 作者:心柔  | 1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心柔

我是在去年十二月中旬回的西安老家。

那时正值北方天最冷的时节,西安也不例外。老公的老家在西安宝鸡一个镇子上的村子里。其实我是特别不喜欢回去的,但是没办法,那是老公土生土长的地方。尽管平日工作繁忙,但总也免不了逢年或有事的时候要回去。这也是我们结婚以来我第二次回西安老家。

【一】

说起西安,大家都会想到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秦始皇的兵马俑就在那里,我去过。还有距离老公家不远的法门寺,也是比较有名的修行道场。我也去过。

冬天,西安那边的整体气温是没有北方寒冷的,也正是因为这样,那边的人们几乎都没有取暖设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边人稠地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就分好几个队,一个队上就能有好几千人。

比较有意思的是,老家那边的人不论有钱没钱,都比较讲究盖房子。走在水泥硬化的街道上,看吧,家家户户都是小二楼。大门都盖的很高,上面都贴着瓷砖,有着各种华丽的图案。两扇红漆渲染的大门上,总会有两张门神在上面。看上去凶神恶煞,但却是忠心护主。仿佛只要有门神在,就可保家宅无忧。

即便如此,门面上的华丽也依旧掩不住很多庭院内以及房屋中的寥落和衰败。在有长没宽的长条庭院中,你能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具有古老气息的木质双开门。个别年轻人因为刚刚成家,住在家中的小二楼上。然后安装上现代的防盗门,铝合金的窗框,白的瓷砖,在阳光的照射下,远远看去,耀眼夺目,甚至,有点刺眼。

我们的房间,也是在老家的小二楼上的。楼下,推开两扇写满了岁月沧桑的木门,右手边,一块基本看不出颜色的门帘后面,虚掩着一扇门,那便是公公婆婆住的屋子。左边,一样的配置下,有一个相同大小的房子,那是哥哥嫂子的房间。哥家有两个孩子,男孩儿大,女孩儿小。老家的孩子大都皮实。哥嫂一天忙的不着家,两个孩子就在爷爷奶奶同样不怎么细致的照顾下,摸爬滚打的长大了!说是照顾,也就是在饭点的时候给口饭吃。至于其他时间,干啥了,去哪儿了,那都是很少去管的。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就像那田间的野菊花,比起在城市里成长的孩子来讲,生命力顽强!

再说正中间,还有一间朝右开门的房间,一间空间很小的房子,那之前是小姑子的房子。小姑子,比我大两岁。是婆婆来的时候带过来的。亲婆婆早年病逝,现在婆婆来的时候,小姑子好像也就六七岁。老公工作以后,包括后来成为一家人的我,我们就一直供着小姑子上学,直到大学毕业。后来小姑子在武汉自己亲舅舅那里找了份工作。这次我们回去也是为了参加她婚礼的。婆家就在房前院后,是小姑子的同学。现在在天津一家公司上班。

小姑子出嫁以后,这间房子就成了哥家侄儿的卧室了!侄儿也十四五岁了,个头不算高,长得稍微胖些,贪玩儿。青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心事。有个自己的房间也算是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乐的屁颠儿屁颠儿的。

一楼进门后的这个大厅,就算是一家人的客厅了。放着一个满是灰尘的木质长条椅,一个暖壶,一个古老的茶缸。

这次回去,客厅还多了一件难得的大物件,那就是火炉。老家的火炉不比北方的火炉,每个炉膛都像是吃肥了的军官,霸气十足的挺着将军肚。炉膛里的火,就像那驰骋在草原上的野马,豪迈,奔放。时不时的还会传来火焰高涨的呼呼声。冬天,无论外面多冷,只要你毫不吝啬的靠近它,立刻就会被它融化。

而老家的火炉,我都恨不得深情的拥抱它了,它也还是那么不温不火,半死不活的。仿佛是那大姑娘上花轿似的,总有那么一丝矜持,一抹娇羞。急的我都上手了!便拿个铁丝钩笨拙的把炉盖打开,里面一副吞云吐雾状,几乎都看不到明火。只见炉膛不过碗口粗细,那么小点儿的空间,满满的塞着煤炭,难怪觉着不那么炙热呢。

这就算好的了,烧的都是煤炭。老公说老家很少有人生火炉,即便有,也是蜂窝煤。正好粗细的炉膛,放一个蜂窝煤进去,差不多就是一天,不冷也不热。那边都是这样的。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也可能无所谓贫富贵贱。就是生活习惯。

【二】

一楼大致就是这个样子了,接下来,从一楼客厅出来,左手边,有一组水泥台阶,比较窄,但是还挺陡。每次走到这个台阶上我都会在心里想,女儿初来乍到不适应,这种台阶小孩子是绝对不能自己上下的,太危险了。可是哥家那两个孩子小的时候不可能不上来玩儿,有人像我这样担忧过吗?我不知道。

我们的那间屋子是两扇古老的铁门,进去以后也有一个所谓的客厅,放着一些杂物。右手边有一间空屋子,从来没进去过,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双层的玻璃窗户被厚厚的灰尘覆盖,仿佛一道玻璃墙,将外面的世界无情的隔绝开来。

左手边就是我们的房间。结婚以后第一次回老家之前,婆婆在门上挂了一条粉色的新门帘,增添了几分喜庆的色彩。屋子里的家具都是新的,大大的双人床,暗红色的衣柜,还有简易的梳妆台。尽管婆婆平时都拿大布遮盖着,依旧也阻挡不了灰尘的落脚。

二楼门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水泥平台。其实那是厨房和凉房房顶。老家家家都有这样的水泥平台,很干净,很宽敞。用来晾晒一些东西,或者天热的时候,晚上可能也会有人铺张凉席睡在上面。

想想在那炎热的夏季,睡在那天然的大床上,听着蝉鸣,看着星空,更或者还喝着清茶,是不是也是一种格外的享受?反正对于我来讲是新奇的。因为在北方的房顶,大都是立三角的形状,上面扣着红色的瓦。北方有句俗语叫作“三天不打,你上房揭瓦”,常常是用来训斥那些不听话欠揍的孩子的。所以北方的人一般都不会有谁会轻易爬到房顶上去,更别说在上面睡觉了。

不过这个平台好是好,可我总觉得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讲,它还是存在着不安全隐患。虽然平台四周有一圈护墙,不过也就一尺高左右。每次女儿上去的时候,我总是紧紧地拉着她的小手,告诉她不能靠边,容易掉下去。我从来不会让女儿自己在上面呆半分钟,尽管她说她知道,但是很多时候,意外的发生,不是因为孩子不懂,而是不小心。

对于带孩子,安全意识一定要超前,且要有事故预想能力。老家的人就不一样。什么事都会轻描淡写的以两个字来应对,那就是“没事”!我是烦透了这两个字,我不知道什么叫没事,什么叫有事?有事的时候又要怎么办?有事的时候还来得及吗?几年前,哥家那儿子,就是因为都觉得没事,结果从这房顶上摔下去了。幸亏几根电线挂了一下缓冲了力量,不然下面还有一个水泥台阶,护着外围院墙的。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即便如此,当时的侄儿也住院好久,好些日子都走不了路,说是把盆骨摔伤了!

唉,能说什么?反正我自己的孩子自己寸步不离就好了!我可赌不起也伤不起!

老家的冬天虽然没有北方最冷的时候接近零下三十度那般严寒,但是我却在老家觉得冷的要死。最冷的时候可能也接近零下二十度,却没有取暖的地方。就好像一个人住进了天然冰箱,却二十四小时不得融化般的循环着。

那边的人吃饭都在院子里,尽管我把几年不穿的长款羽绒服都裹在身上,但是冻僵的手依旧使不了筷子,夹不住饭菜。晚上进屋根本脱不下衣服,冷的说话都打哆嗦。还好床上有电褥子,我把它开到最大,仿佛一块冰放在了火炉上,感觉自己瞬间化开了!可是头好冷,脸好冻。恨不得连头都盖进被窝,又怕一晚上把自己捂死。

早上起床,你会发现脸盆里的水结冰了。昨擦脸的毛巾冻成了一块。我哭笑不得的忍耐着这不可思议的探亲生活。呆了一周,每天肚子疼,直到回来后的一个多月都因受凉而身体不适。就连土生土长的老公,也说有些受不了的感觉。

回去的第三天,中午时分,太阳大好。我便赶紧找来热水脸盆,来到二楼的平台上,准备洗头发。

第一次在房顶上洗头发啊,我都把自己逗笑了!还拍了几张照片晒在微信朋友圈,大家都惊呼着问我是不是傻,大冬天的怎么在外面洗头发,而且还在房顶上。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老家那边,中午的外面,可比屋里暖和多了。

洗完头发后,我站在房顶上晒太阳。看到隔壁院子的卫生所,有一个大概三四岁的小孩子,穿的自家做的那种棉衣棉裤,像个滚动着的肉球,小手手上还扎着液体,就撒欢般的在院子了狂奔。身后是一个同样穿着棉衣的女人,猜想应该是孩子妈妈。手里还拿着挂液体的铁杆儿,铁杆儿上吊着液体瓶子。然后紧跟着孩子的脚步,在后面奔跑着。

我再次忍不住笑了起来。从来没见过有人这样挂液体的。那颤巍巍的瓶子在女人手里的铁杆子上摇摇欲坠,仿佛一个迎风飘扬的旗子,却又让人看着那么担心。还有那孩子,难道就不怕那针头会穿吗?都说内蒙人比较豪放,此刻,我怎么觉得比起老家的人,却逊色了不少呢?

不一会儿,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手拿一个像盘子一样大的海碗,从一间屋子走出来了。边在那院子里转悠边将那海碗捧至嘴边,拿着筷子的手忙乱的往嘴里拨着,“哧溜哧溜”的声音隐约传来。我知道,他一定是在吃臊子面。老家的人最吃的就是臊子面,现压的细面条一放一大簸箕,晾晒在院子的某一个搁置点。臊子大部分好像就是豆腐油炸切成丝儿,猪肉切丁后炒熟,然后放些黄花,木耳,芹菜,韭菜,葱花什么的调成汤,和煮好的面条拌在一起。红色的油泼辣子往碗里一放,色香味俱全,倒也好吃。

在老家那边,看到有人边捧着饭碗边在街道上溜达一点也不稀奇。端上一碗臊子面,不知不觉可能就出门了。什么食不言,寝不语;什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似乎根本不存在这说道。你看那人嘴里嚼着饭菜,还咧着嘴呲着牙走街串巷聊着天儿。不知道聊起什么,一高兴,“噗呲”一笑,那些嚼碎的饭渣便连同无数个唾沫星,一起喷发,飞舞。还好对面那人离得也算有点距离,不然那些“佳肴”飞落在脸上,是该有多崩溃。

聊上几句也就差不多了。抬起拿筷子的手,抹抹嘴边的油渍,悠哉悠哉的继续不知方向的走着,还不忘端起碗“嗞嗞”的吸上几口汤,润润嗓子。

【三】

说起这臊子面,起初,我是不爱吃的。不仅仅是因为有点吃不太习惯,更是因为老家那边的人吃面,有一个让我无法接受的习惯。就是所有人吃面几乎不喝汤。几个人吃面餐桌上可能会放双倍的面碗。一碗面把稠的捞尽了碗往桌上一推,端起另一只碗继续吃。最后碗里剩下的汤,会被再次倒进锅里,然后和里面原有的汤再次盛出来吃。

第一次回老家,是在婚后不久。正巧赶上对门邻居家嫁女儿。老家的习惯就是谁家办酒席,被邀请的一家这一天都是不在自己家做饭的,全部去宴请家吃。既然家里都没饭了,人家也特别提出新媳妇第一次回来一起带过来吃饭,顺便也给大家伙瞧瞧。没办法,我也就只好随着老公、婆婆一起去吃饭了。

当然,早上依旧是臊子面。臊子面在老家那边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必不可少的。只见桌上的人光吃面不喝汤,一个壮实的小伙估计能吃十几碗。我还是不习惯碗里有剩,所以端了一碗,连面带汤都吃掉了。后来我想,不知道我那样的吃法,是不是会惹人家笑话。觉得我就像没吃过面似的,汤都不剩!

吃完饭以后,我准备回家,路过大灶,就是摆在大门口的一个超级大的可移动锅台,上面有两口超级大锅,一锅煮面,一锅煮汤。只见一个端盘子的服务员,把刚刚从某桌子撤下来的十几碗面汤,麻利的全部倒在了汤锅里。然后旁边有一个服务员把刚刚盛好的面碗拿过来,放在汤锅边儿上,然后一手一个大勺,哗哗的把那面汤再次盛满面碗,端走了。

转身回看,伴随着起起伏伏“哧溜哧溜”的声音,我看到了来来去去近百人的身影。瞬间,我觉得我的胃里一阵剧烈的翻腾,便疯也似得跑回旁边自家院子的厕所,将刚才进去的东西全部都倒了出来。

老公随后回到院中,闻声而来,看我红着脸,流着泪,猫着腰的狼狈状,拍拍我的后背,无奈的笑着。至此,我提及臊子面就能趴进厕所。

当然,现在的公公婆婆,为了我,已经改变了这种吃法。至少有我在,吃剩的汤不会再倒回锅里。每次吃面的时候,婆婆都不忘了告诉我一句:“吃吧吃吧,面汤都没有回锅”。

【四】

这次回去,主要是参加小姑子的婚礼。

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小姑子穿着洁白的婚纱,迎接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

而我,也前所未有的担任了一回重要的角色,就是送亲。具体的习俗我也不懂,反正就是跟着嫂子,嫂子去哪里我就跟着去哪里,嫂子干什么我就跟着搭把手。直到把小姑子送进新房,我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对于我来讲,那边湿冷的气候实在是要命。连日来受凉,天天肚子疼,一天没个暖和地儿,不知道该去哪能缓一缓。到了吃饭的时间,送亲还是上座。就是院子里光有一个有房顶的敞房下。冻僵的手筷子都拿不稳,看着热气腾腾的臊子面,好想喝口热汤。只听老公在我耳边悄悄的告诉我:“吃面就行了,别喝汤!”我便明白了,瞬间就食欲全无!

同样不适应的女儿,原本白白净净的脸上,顶着两朵“红高粱”。我把所有能套的衣服都给她套进了棉衣里面。回来两天,衣服就脏的不能看了,奈何没地方洗,洗了也干不了,就那样穿着。不过几天而已,看上去就有了几分留守儿童的色彩。

对于我来讲,最担心的不是孩子变脏变丑了,而是在这一天到晚不适应的湿冷气候下,冷一口热一口的吃不好,也没有暖和地方呆,她会生病。我真不知道那边的人都是怎么活着的,怎么让我感觉是那般的痛苦和煎熬。

尽管如此,为了老公,我还是每天强颜欢笑的坚持着。尽量追着孩子喂口热饭,带着保温杯喝口热水。心里默念着时间能够加快脚步。

除了小姑子的婚礼,两天后还有凑巧刚刚过世的大伯葬礼。都是自家人的大事,家里忙的不成样子。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戴。婆婆给我找来一条估计有三米长的白麻布,新的,让我绑头上。老公则穿着一身雪白衣,带着我去大伯家见礼。

葬礼,我应该算是第一次参加。害怕,但是没敢说。

出门左拐,走不到三分钟,就是大伯家。只见花圈白幡围满了大门。本来不想让孩子去的,太小,但是爷爷拉着来了,满院子追着女儿戴白麻布,女儿到处跑,最终也没戴。

我和老公上香,磕头,棺木就放在家里客厅,我还是第一次那么近距离的看到,说不上来的感觉。完事以后,老公免不了就和几个叔伯弟兄们寒暄几句。而我,惦记的却是和爷爷跑的不见踪影的女儿。

男人心大,根本不觉得孩子需要操心。老公聊着没完,我还不方便自己先行离开。多次暗示老公该回去看看孩子。结果硬是唠叨了大半天才离开。等我着急的走到大门口时,我居然看到女儿那么冷的天,一个人站在大门口哭花了脸。

我感觉心中有团无名火,瞬间燃烧。路上车来车往,居然都没有一个人看着她。这时候从院子里跑出来的侄儿告诉我,妹妹哭半天了,一直哭一直哭,说找不到妈妈了,爷爷说陪她去找,她也不去。然后就站在这里一直哭。

看着女儿冻得像苹果一样的小脸上,挂着一道道已经干了和未干的泪痕,想着她一个人站在这么冷的外面哭了这么久,居然都没人管,也不担心有车不安全,我在忍无可忍的愤怒中压抑了自己。无比心疼的抱起孩子,冷了老公一眼,转身回到冰窖一样的房间。

那边的葬礼也是比较繁复。从头一天下午开始,本家孝子们就开始迎宾。所谓迎宾,就是来参加葬礼的每一家人,孝子们都要在街道口排成一队,每来一家,磕三个头。然后孝子女眷负责扶着那些接受完磕头就拿块手绢捂着嘴瞬间放声恸哭的女宾去灵前行礼。当然,我和老公都参与其中。那一下午,老公就排在那一队孝子里站起来又跪下的磕了一下午头。然后便到灵前跪着,直到晚上九点多。

第二天,上午出殡。

一大早起来,女儿就感觉不太精神。饭也不吃,路也不想走。后来又说她肚子疼,其实我早就预感到孩子会不舒服,果然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那天上午,因为孩子不适,公公婆婆说我可以在家里呆着,我便没有再去大伯家。

因为时值年关,时间有限,我们当天晚上的车票返程。煎熬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我迫不及待的整理行装,踏上返程的火车。

但女儿却终究没能逃过这几天生活带来的考验,当晚在车上发起高烧。因为车上没药,半夜途径延安,高烧已打39度多,坐立不安的我和老公商量后,差点就准备在延安下车去医院了。却在关键时刻一位好心的乘客,送来了他们给孩子随身携带的退烧药,这才勉强坚持回到呼和浩特。

去过医院后孩子数日后便也好起来,而我却因肚疼身体不适了一个多月。检查也没有什么问题。终究也不过就是受凉所致。

【五】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无论是贫穷富贵,远行千里,老家,永远都是自己心灵的故土。老公亦如此。

自大学毕业后,成绩优秀的老公机缘巧合,就来到了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继而又因着因缘和合遇到了我,便在这里成家,生子。从此,就将这一生的所学,奉献给了岱海电厂,也将这半生的青春年华交付于此。

由于老公离家在外,我的父母便是格外的疼爱老公,将他如子相待。就连我们吵架的时候,父母都会向着他,总也是数落我。父母总说,老公不易,年纪轻轻,一路走来,什么都是靠自己,努力打拼。就连八十多的爷爷奶奶,每次见了老公,那份关心,那份亲切,都不会逊色于我。

想想也是。在这个官二代富二代横行的时代,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还能够凭借自己一己之力,打拼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实属不易。

或许,爱一个人,就是要接受他的曾经,融合他的现在,相伴他的未来。纵然,我终究也是不喜欢老家的种种,但那毕竟也是老公土生土长的地方;就算,每一次回去,都会让我觉得倍受煎熬,甚至心生痛苦,但我还是会愿意为了看到他开心而忍耐。

日子过久了你就会明白,人与人之间,就是一个磨合至融合的过程。谁也不要去妄想改变谁,但你至少要懂得学会为爱而说服自己。再大的分歧,沟通到位,都可以解决。争执、吵闹,不过就是徒增伤害。伤情,伤心,也伤身。既然那么爱,又何必爱出伤痕

冬去春来,流年日深,当年华迟暮,垂垂老矣,能够陪伴在你身边不离不弃的,终究也只有彼此。既然如此,珍惜相守吧!珍爱彼此,才是最自己最好的关照,不是吗?

注:心柔首本散文集正在筹备出版,喜欢的朋友敬请关注

交流群:/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4743/

西安老家的评论 (共 17 条)

  • 襄阳游子
  • 夏之菲雪
  • 雪灵
  • 心静如水
  • 荷塘月色
  • 淡了红颜
  • 潇潇
  • 水墨雨嫣
  • 沧海一笑
  • 风致嫣然
  • 丁吉槐
  • 王平如是说
  • 白云飞
  • 成飞烟
    成飞烟 推荐阅读并说 冬去春来,流年日深,当年华迟暮,垂垂老矣,能够陪伴在你身边不离不弃的,终究也只有彼此。既然如此,珍惜相守吧!珍爱彼此,才是最自己最好的关照,不是吗?
  • 长江之水

    长江之水写的好,把我们这边的民俗风情一一道来。感谢文友的细心!欣赏,问好,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醉雨轩

    醉雨轩欣赏,问好!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