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基础教育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016-04-20 10:06 作者:行者无疆  | 1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黄山市祁门县胥岭学校 孙祁岗)【原创 勿作他用】

2015年,美国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没有一个被前10名金融系招聘。日前,耶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在《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招中国老师?》一文中作以上陈述,并提及美国某名牌大学金融系教授表示,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理由是因为过去多年该校所招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都表现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令人失望?问题恐怕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一言概之,问题出在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重分数,轻能力,看重文凭,却忽视了应具备的其他素养的培养。用陈志武教授的话来说就是,重视“硬本事”,看轻“软本事”。“衡量是不是人才,不仅要看你的‘硬本事’,还要看你的‘软本事’。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近日,被诸多媒体“旧闻新做”的13年前某神童被劝退学的故事再次引发热议。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媒体用意不言自明,可谓用心良苦。“神童”的人生轨迹,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诸多的“高考工厂”。大厕3分钟,小厕1分钟。晨跑人手一本书或一张卷子,有男生和女生和衣而睡整整3年。无怪乎,崔永元曾在两会上大声疾呼:“这样能培养出人才来吗?”然而,另一方面:“人性不人性,我们做父母的最有发言权。重要的是考取好的大学!”却也说出了成千上万虎虎妈真实的心声。无论是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还是教育的主管部门,依旧看好的是分数和上线率,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博士版的伤仲永”所折射的教育之殇,为我们敲响警钟,令人深思。13岁以高分考入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神童”不可谓不“优秀”。然而2003年,在连续读了3年研究生,仍然没有拿到硕士学位的情况下,该神童被学校劝退之后,神童的求职、求学一路坎坷。直到2005年,被上海某研究机构邀请去上班,却因为生活的“不适应”,而辞去工作现代版的仲永的没落显然不是“受于人者不至也。”恐怕只能归结于自身的综合能力发展受限了。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之问直指我们的教育体制和人才机制。毫无疑问,无论是美国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还是曾经的神童,之所以能进入大学深造,凭借的正是其卓越的应试的能力和骄人的分数。可以说,正是这样的教育评价机制,造成了他们发展的致命缺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才选拔与教育评价制度是指挥棒、是方向标。什么样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就会产生什么的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才。26岁的青年诗人臧克家以三句话作文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在数学考试吃了“零蛋”的情况下,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仅受过小学教育作为北京大学旁听生沈从文,在北大诸位教授的无私帮助及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成为北大没有文凭的著名教授与文学大师,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毕业于复旦公学(相当于现在的高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不求博士文凭的陈寅恪,成为北大没有文凭的“教授的教授”。正是因为有了不唯分数,不唯文凭,不拘一格的人才选拔机制,才让这些大师有了用武之地。

应试教育体制必然带来“唯分数论”,学习好,考上重点大学就是“硬本事”, 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小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到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际合作能力如何?该如何培养?似乎都不是问题。等到我们的孩子上完大学,步入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的时候,尤其是面对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的尴尬处境,我们才似有所悟。

在经济大潮冲击下,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价值取向,也让很大一部分家长产生了兴趣爱好不重要,能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最重要的思想意识。面对“读书贵、就业难、就业低起薪”的社会现实,新的“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究其本质是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无怪乎,陈志武教授所带的博士生正当出成果的时候,却在考虑是否退学回国去做PE投资基金。用他自己的话说:“对学术研究谈不上有兴趣。我可以做,也可以写学术论文,但这不是我的兴趣与激情所在。”他之所以申请金融博士研究生仅仅是因为“因为父母要我这样做,而且看到其他同学都这样做。”如果以个人经济收入的回报来衡量一个人所做事情的成败和价值,那么我国的水稻之父袁隆平、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他们的付出所得的个人回报恐怕还比不过马云在股票市场上的几个涨停板。然而,袁隆平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屠呦呦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他们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用金钱根本无法衡量。学校看分数,社会看能力,必然导致一方面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另一方面却是为了分数什么都不顾的病态高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中国父母即便不指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成为人中之龙,也希望儿女能考取一所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与收入,能够一辈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很多父母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才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优化理论告诉我们,判断好与不好要看“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 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和天赋才有意义。学生是有血肉,有情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的成长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文凭并不能给孩子幸福的一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促成一个人健康全面地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个健康的人,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他的心理也应该是健康的,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正确的。一个孩子们若有健全的人格,而且有生活的智慧,不仅他自己的会过得平安快乐、也会成为社会的正面因素。试想,如果一个人面对的是自己没有兴趣的学习或工作,还何谈创新,有所建树,更别提幸福的生活了。与此同时做父母的也会觉得难受,因为他们费了那么大的财力和心血,终了也没有见到子女有出息!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如果每项工作都是那些并没有兴趣,更谈不上热情的人在做,那将是一种非常可悲甚至非常危险的局面。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除了如钱老所说,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之外,我们对教育的功利化的思想意识恐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训练上,牢固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为其一生奠基的理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基础教育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基石。不以分数论英雄,方可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2609/

基础教育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评论 (共 17 条)

  • 雨袂独舞
  • 诗心云卿
  • 王平如是说
  • 新雯
  • 潇湘妃子
  • 歪才(卢凤山)
  • 沧海一笑
  • 老夫子(熊自洲)
  • 潇潇
  • 荷塘月色
  • 春暖花开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雪灵
  • 荒火中跳动的焰火
    荒火中跳动的焰火 推荐阅读并说 本文作者有着对当代教育的独特看法,引人深思。说理使人信服,举例真实可靠,值得当代教育界的同仁一看。
  • 折腾
    折腾 审核通过并说 热热热!夏天到了,你一定需要这个!http://www.boxiutianxia.com/post/qingliangzuodian.html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