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文”趣话——文字漫话

2016-04-01 10:23 作者:涛拍山城  | 1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古“文”趣话——文字漫话(1)

郭有生

说到“文”这个字,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康殷说“象胴体胸腹特别肥广的人形。”那么,胸腹中的图形又是什么呢?很显然是“花纹”,并且由于没有形成书写规范,因此可以书写不同的花纹。这说明此字产生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纹身。这种文身,从各种资料来看,当时主要是或美化自身,或吓唬野兽,或为本族图腾。因此此字,本义当是“花纹”,此后引申为“纹身”,这些意义后来写作“纹”。

这种文字现象,有丰富的文化蕴含。第一,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审美观念,并且审美对象也已经符号化了。那么怎样的花纹才是美的,可以说花纹所表示的对象一定是善的,也即一定符合人的功利需求的,比如飞、羊头、鹿角、鸟蛋、陶罐等等。古文字中,“文”的“胸腹”中那图形不正是这样吗?第二,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宗教意识,在“万物有灵”的历史年代,山有灵,水有灵,动物有灵。那么人们依凭大型野兽的神力,自然会使其他动物瑟瑟发抖,于是把这些野兽的神灵画在胸腹,就感到自己会战胜一切,既给了自己自信,又给了自己勇气,在捕猎中因这些精神的因素而觉得果然有效。第三,反映了当时的图腾观念。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这些动物或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于是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我们汉民族说是龙的传人,龙就是当时的图腾。《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现在看龙字,形象像闪电,读音“隆隆”又像雷声,反映了当时已进入农耕时代,因此才会对有呼风唤神力的龙这样崇拜。因此,把图腾纹身在胸腹,既是氏族标志,又会得到祖先的庇荫。

在什么时候,“文”又反映了祖先对色彩花纹的观察、认识到了一个新的境地呢?现在还很难确定,但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五章以奉五色”,有注解释:“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这样看来,文章黼黻都是花纹的意思,是同义词。如《中国服装史》中说冕服:

在 衣裳上都绣有图案以与冕之等级相符,共有 12 种图案,称为十二章纹。 一曰日,二曰月,三曰星辰,取其照临,象征帝王统治天下;四曰山,象征 帝王如山之稳重,安镇四方为人所仰;五曰龙,象征帝王如龙善变,随机教化百姓;六曰华虫,象征帝王有文章华美之德;七宗彝,为二兽,虎取其猛,蜼取其 智,象征帝王智勇双全;八曰藻,即水草,象征帝王为政廉洁;九曰火,象征百 姓取暖似的归附君王;十曰粉米,象征帝王对百姓有济养之德;十一曰黼,取其能断割,象征帝王有决断之力;十二曰黻,为两“弓”字相背的图案,象征背恶向 善或君臣离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中黼黻:黼,黑白相次,作斧形,刃白身黑;黻,黑青相次,作亞形。上面不是说这些都称作“章纹“吗?

“文”,本来是“花纹”的意思,“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解字》),怎么又会有了“文字”的意思呢?原来,花纹是图案,文字首先出现了象形字,也是图案,如“鹿”字当时就既是图案,又是文字,因此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也说明,“文”实质就是象形文字或指事文字。与之对应的“字”,本义是“在屋内生孩子”的意思,也即“生育”之义,引申出“合体字”的意思,因为这是由“文”孳乳(生育)出来的文字,即会意字或形声字。之后意义泛化,因此一切文字皆可称“文”或“字”。由单音词再变为合成词之后,则出现“文字”一词。

此后,“文”字,还引申出许多意义。如:

1)文采(由“花纹”义,比喻引申而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杨伯峻翻译为:“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余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易·系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译文:它(六十四卦)所称道的事物之名虽然细小,所取类比喻的事情却很广大;它的辞句饰以文采,意义又十分深远;其言语虽然曲折弯转,然而却切中事理;所论之事虽然广泛而明显,但其道理却深刻而幽隐。

由“花纹”引申出“文采”,自然是文采的美,如同花纹一般,多姿多彩,富有才华。这自然让我们想到那句名句“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比如传说某天,解缙陪着皇帝出游,看到假山边上那团团簇簇的鸡冠花,皇帝就要他以“鸡冠花”为题吟一首诗。解缙出口就是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大家一听笑了,议论道鸡冠花虽有红色的,可眼前的却是白色的。解缙并不着急,略一停顿就吟出了第二句:“今日为何淡淡妆”?大家暗暗发笑,看你如何自圆其说。他眉头一扬,看看天空游荡的白云,又高声吟道:“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白头霜”。解缙这不是很有文采吗?文采的美不是表现在他的从容,他的机智,他跌宕起伏的诗意结构吗?

2)文章(由“文字”义,借代引申而来。)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译文:“文心”是讲作文的用心的。从前,涓子曾经著有《琴心》,王孙子曾经写过《巧心》,心可能是太灵巧了,所以人们经常将它作为书名。从古以来的文章,需要修饰和文采才能构成,难道是效仿修饰语言犹如雕刻龙纹一样的驺奭吗?

看吟梅斋《文吃武吃》一文,感到很有趣:

虽然我们中国人的一双筷子能抵过西洋刀叉勺匙等十八般“兵器”,可是要用来当做宰割螃蟹的“家伙事儿”,似乎筷子们就难以担当重任了。我们常说,吃蟹有“文武”两套吃法。与字面不同,所谓“武吃”是不见兵刃地大块朵颐,我们的牙齿、舌头、手指一齐车轮战,什么吸、吮、嘬,啃、咬、剔大肆轮番上阵,直到把螃蟹吃“趴下”为止,直吃得食客嘴上、手上、衣服上油渍马哈的。《明宫史》里头说,那时吃螃蟹也是“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当然,吃蟹除了诉诸武力外,也还有一套较为文雅的吃饭,就是所谓的“文吃”。“武吃”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

这里“武”有“粗野”之意,“文”有“文雅”之意。

“文”还有“掩饰”的意思,如文过饰非,许多人认为这是假借义,其实这是古人富有创意的用法。试想,要掩饰过错,就得花言巧语,看来似乎非常有文采,于是人们就这样用了“文”字。另一种情况是,“文”,由“花纹”,引申出“修饰”,然后因掩饰性的话要多方修饰,而引申出“掩饰”,二说都可以成立。《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齐辟臣对景公曰:‘君子之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之以文,文谓文饰也。’”

从合体字来看,比如“斑斓”,有“灿烂多彩”之意,因为偏旁“文”既是花纹,而那花纹从上古的彩陶来看,其中就有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几何纹等不同,但因颜色或黑或灰,或红或紫,就给人一种绚丽多彩感,因此以“文”当作形旁来表意自然十分恰当。再如“吝”字,很显然上面的“文”是一个人形,下面的“口”是一个粮仓或仓库,这和“啬”下面的“回”应是相同的意思,资料称“啬”是“甲骨文字形,象粮食收入谷仓形。小篆从‘来回’,‘来’是小麦,‘回’(lǐng)是仓库。本义:收获谷物”,这样看来“吝”就是人守在仓库前是表示“吝惜”的意思,吝惜过度自然变得吝啬,于是引申出“吝啬”之义。

2016.03.27下午于陕北榆林(文化散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7771/

古“文”趣话——文字漫话的评论 (共 17 条)

  • 阿司匹林
  • 淡了红颜
  • 老夫子(熊自洲)
  • 潇潇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沧海一笑
  • 白云飞
  • 从余东风
  • 心灵深处
  • 风残炫舞
  • 一夫当关
  • 折腾
    折腾 审核通过并说 不错,多交流 我的公号 paya2016 ,私人V号taomao17 关注送小礼~
  • 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雨袂独舞
    雨袂独舞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问好!推荐阅读!
  • 醉雨轩

    醉雨轩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点赞,推荐!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