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寻找儿时的记忆

2016-03-31 17:07 作者:老渔翁  | 1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回到故乡,一有时间,我总要到故乡的老街上走一走看一看,总想寻找一些儿时的记忆,以满足心中的那些念想。我的故乡是洪湖岸边的朱河镇,镇上有一条长长的老街,听老人们讲,这条街上到老人苍,下齐六月庵,全长七里欠三分。在我儿时的印像里,这条街十分的繁华,街上长条石铺路,街两旁商铺林立,整天人来人往,十分的热闹,这条老街被十里八乡的人们称为小武汉。可是我现在走在这条老街上,老街的一切都改变了模样,儿时记忆中的景象,现在都已经荡然无存,很难找到几处历史的痕迹。可是记忆中老街的影像总在我的脑海中回放,那些难忘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老街在我记忆中最深的是敲打在石板路上的木脚声。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要在老街的石板路上走长长的一截路,才能去到胜利小学。在下和下的日子里,老街上满是穿木脚走路的人,木脚发出的叮叮咚咚响声有时盖过下大雨的响声,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和着木脚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声音,就像是一首混合的交响曲,优美而动听。现在想起这些,那木脚发出的叮叮咚咚响声总还是在我的心中回荡。

那时候我们家也有几双木脚,下雨和下雪天,出门都要穿木脚,大人穿大木脚,小孩穿小木脚。因为当时很少有套胶鞋买,再说那时的人们都还很穷,一般的家庭也买不起。加之我们这里雨水比较多,一遇下雨,道路很是泥泞,就是到隔壁左右去串个门,满脚都是泥,很是不便。有了木脚就方便多了,下雨和下雪天出门,不用脱鞋,把鞋直接穿在木脚里,走路虽然沉重点慢点,但是它可以防滑,而且给你带来方便,走到哪家,把木脚放在外边,就可以直接进屋了,出来穿上木脚就可以走人。记得节过年的时候,有的家里来人多,屋檐下满是木脚。下雨天我们到老街上去买东西,都是穿木脚去的。商店门前的地上全是木脚,出门互相穿错木脚的事时有发生,而且还弄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

在那个年代,木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木脚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发明的产物。现在虽然木脚被淘汰了,但母亲做木脚的情景仍然在我眼前展现:记得母亲首先找出木板,请木匠师付按照鞋子的样式锯出木脚的形状,然后到铁匠铺去给木脚板上钉上四个脚钉,回来后再把做好的鞋套钉在木脚的边沿上。木脚做好后,还要等到炎热的盛,给木脚刷秀油,抹桐油,经过盛夏六月的太阳曝晒,就形成了木脚的固定形状,象这样的木脚可以穿十多年。虽然现在象这样的木脚再也找不到了,但是木脚在老街石板路上发出的叮咚声,有时仍然在我的境中震响....

故乡的老街繁华而悠长,在老街的上头老人苍,母亲的大哥就住在那里。记得小时候母亲把我带到舅伯家玩过几次,所以对那里的情况还比较熟悉。老人苍的旁边有一座铁塔,高达三十多米,每次从它身边经过的时候,我都要好奇地仰起头看它一会。当时听大人们讲,这铁塔叫望江台,爬上塔顶,可以望见远方流动的长江。后来才弄清楚,这铁塔其实是飞机航行的座标。记得当时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约了两个同学,偷偷地来到老人苍去爬铁塔,我们三个沿着塔架往上爬,越往上爬风越大,我的胆子小,爬到一半我就不敢往上爬了,胆战心惊的往下爬了回来。可那两个同学的胆子大,硬是爬到了塔顶,看到了远方滚滚流动的长江。他们爬下来后直笑我是个胆小鬼,爬到一半就不敢往上爬了,他们的耻笑,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老街的石板路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那石板路中深深的车轮槽,就是最好的见证。可是这满是故事的石板路,却遭到了人为的破坏。记得那还是六十年代末,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为了兴修水利,在朱家河的吴家巷修一座桥闸。为了节省投资,就把老街上的长条石挖去修桥闸了,使老街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当然吴家巷桥闸就在老街的旁边,也给老街居住的人们有了一个休闲的去处。记得每到炎热的夏天,我和一些小伙伴都要穿过老街,来到吴家巷的桥闸去游泳。特别是到了旁晚,来这里游泳的人真不少,桥闸的下流方向黑鸦鸦的一片,有的站在桥的栏杆上往下跳水,有的甚至爬到闸室的平顶上去跳水,而我们这些小孩就到闸基的平台上去跳水,锻炼游泳的胆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更有趣的是,每年的七.八月间,特别是发大水的年份,吴家巷闸都要开闸放水,那汹涌澎湃的水流响声震耳,咆哮如雷地向朱家河流去,一直流到宽阔的洪湖。每到开闸放水的时候,好多人都拿着扳鱼的网到桥闸的两边流水里扳鱼,我们这些小孩们就站在闸基的平台上看他们扳鱼。一会儿有的人扳了一条大鲤鱼,一会儿有的人扳了两条草鱼,我们就站在平台上拍手惊呼。那时水里的鱼特别的多,有的人一天扳下来可以网到一百多斤的鱼。那时,老街虽然失去了石板路,可是用老街的石板修建的吴家巷桥闸,却给我儿时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开心和快乐

老街的下街六月庵,对比上街的老人苍就显得萧条些,因为六月庵那边连着的是水乡湖区,上街来的人比较少些。我到六月庵去的也很少,回想大概去过两次,我记得伯母带我去过一次。她的娘家是六月庵的,那里有一座寺庙,香火还很旺盛,伯母要到那里烧香拜佛,我也就随伯母去玩了一次。据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座庙在破四旧中被拆除了。再一次去下街的六月庵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记得那还是六七月份,天气比较炎热。六月庵那里有一个腌鱼场,在一个腌鱼池里,一个工人在池里晕倒了,其他三个人去救,结果四个人都陆续的死在了腌鱼池里,这件死人事件轰动了整个老街,好多人都跑去看,我也随几个小伙伴跑去看了,当时那个场面真是悲惨,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都难以忘记。

老街的生活,让人留恋,老街的情感,难以忘怀。三月十五号的早晨,从北京回来的一个小学同学打手机给我,说他约好了另外一位小学的同学,回故乡的老街去看一看,看看老街几十年后的变化,会一会还在老街上住着的小学同学,要我作陪同去。于是我们三个打的从县城出发,来到了故乡的老街,与等在那里的五个小学同学见了面,大家高兴地互相打着招呼,叫着儿时的淡忘了的别名,感到特别的亲切。他们尽地主之宜,把我们带到老街的一家特色饭馆,请我们吃家乡的特有菜肴。

老同学聚在一起,边吃边聊,大家说着各自的情况,回忆儿时那些有趣的往事,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老街的人和事。住在老街的几个小学同学,他们说到现在为止,老街住着的小学同学还有八九个,不过下街住的王春保,老婆病故,自己中疯,眼睛瞎了,走路还要拄着拐杖,生活十分贫困。还有一个叫朱瑞成的,去年腊月二十去逝,家里也是非常的贫困。说了这两个小学同学的情况,使我们感到非常的同情,都说吃完饭我们一定要找到他们那里,慰问和悼念一下。

说到做到,吃完饭,除有三个同学有事没去外,我们五个老同学就到下街去找,顺便看一看下街的变化情况,找寻一些儿时记忆中的痕迹。下街的巷子真不少,我们从刘家巷一直找到土地巷子,共找了七八条巷子。大家边找边回忆,这个房子是某某某同学住的房子,到现在房子都还没有变样,这是某某某同学住的地方,现在做起了楼房。在简家弯巷子的深处,终于把王春保的家找到了,他的家是一座低矮的平房,他一个人在家,当他知道我们这些老同学来看望他时,他非常的激动,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放。当我们报出自己的姓名后,他都能说出你的别名和有关的情况,可见他对同学的情谊是多么的深厚。看到他现在的状况,我们凑了些钱给他,表示我们对他的同情和慰问。

从王春保家里出来,我们又穿出祠巷子,走过下街的木桥,来到朱瑞成的家里,他的妻子和儿媳妇在家,对我们的到来非常感动。我们站在朱瑞成的遗像前,每人燃三根香,鞠三个躬,以表示我们对老同学的哀思。目睹两位老同学的一残一死,大家都发出感叹:岁月真是捉弄人,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王春保吹拉弹唱样样都行,是我们班里的文艺小天才。朱瑞成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身体特棒。可是五十年以后,命运却给他两这样的结果,这真是岁月沧桑,人生多变幻!就像我们来到老街,寻找儿时的印象,却怎么也找不回那时的模样。

离开老街十多天了,可是我的思绪却总还是想着老街,想着老街的过去和现在,想着老街的人和事,好想今做个老街的梦,在梦的牵引下,让我循着木脚敲击老街青石板发出的叮叮咚咚响声,找寻她当时的模样,找寻那逝去的但永远铭刻在我记忆中的老街,找寻那逝去的但永远珍藏在我魂灵深处的童真,再去细细解读老街的那些光阴故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7639/

寻找儿时的记忆的评论 (共 17 条)

  • 荷塘月色
  • 春暖花开
  • 老夫子(熊自洲)
  • 潇潇
  • 襄阳游子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白云飞
  • 心静如水
  • 沧海一笑
  • 歪才(卢凤山)
  • 云朵儿GAO
  • 文甫
  • 淡了红颜
    淡了红颜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雨袂独舞
    雨袂独舞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问好!推荐阅读!
  • 折腾
    折腾 审核通过并说 热热热!夏天到了,你一定需要这个!http://www.boxiutianxia.com/post/qingliangzuodian.html
  • 岭中人

    岭中人木屐声里忆童年,老街访友寄深情。点赞。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