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敬之.长篇报告文学】历尽千帆竞争流

2016-03-25 09:00 作者:巴蜀文学(敬之)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敬之.报告文学

历尽千帆 竞争流

--记述石柱老干部秦卓莹先生的传奇精彩人生

敬 之

瑞气满神州青山不老,风拂大地绿水长流。

二O一六年的初春,尽管乍暖还寒,然而,春与节日的气息己扑面而来了。在负有渝东“深山明珠”之称的石柱县城,在翠绿的旗山脚下潺潺的南宾河畔,那座颇具石柱土家民族风情的“旗山廊桥”的一端。则聚集了一大群人,闲情逸致地在浏览镶嵌在桥柱间的诗词、楹联、歌赋, 有的还绕有兴致地轻吟或朗读了起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人群中,有位熟谙书法词赋的约六十多岁的风雅老者,却在凝神极目地品赏悬挂在桥头屋檐上方那块匾额上醒目的:笔酣墨饱、流畅自如、遒劲温醇、气势雄浑的“旗山廊桥”四个鎏金大字。而此时,一位操着北方口音,显然,是从外地来石柱游玩或省亲的年轻人。对横匾的题字者“卓莹” ,不甚了解,不禁发出了“卓莹”是谁的疑问?

这时,那位老者脸上漾溢着自豪,似乎是责无旁贷地主动热情地解答道:“卓莹啦,他的全名叫秦卓莹,是一位八十开外,早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的离休老干部,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知名的现代书法家,石柱著名的文化人士哟”!

然而,当人们的眸光,移视到廊桥的另一端时。恰巧,只见一位中等消瘦身材,满头银发,楕圆型脸庞,脸额上充满了沧桑的皱纹,不时闪动着一双智慧的小眼眸,浑身散发着儒雅气息的耄耋老人。携同老伴,迈着稳健的步履,缓步向大家走来。这时,那位老者抬手一指介绍说:“你们看,前面那位就是秦卓莹先生。”见此,人们纷纷迎了上去,热情地与秦卓莹同志喧寒打着招呼。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感到真有:“鸣鸾春静,画蝶春融,文彩风流,卷云飞,余胜赏”的情景和韵味啊!

朋友,您或许会产生疑惑,秦卓莹究竞是何许人也,值得人们如此景仰推崇?借此,我真诚地邀您一道,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并欣然奉上,我在春节前后对他进行了十余天的专题采访,用心力撰写而成的这篇报告文学。您,自然会对他有深刻地认识和感悟的!

志学少年 投身革命志不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如若,我们用心拂去封存已久的尘埃,欣然翻开历史的那-章页。您就会清晰地知晓,秦卓莹同志不仅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书法家、文化人士,也是一位古今文人秉持的那种:儒雅、执着、傲骨性格的人。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他还略带有:“清高、孤傲、执意”的性格。

当然,他更是一位老当益壮的时代风云人物,负有传奇色彩的革命老干部。他从青少年时期就投身于革命,参加了川东地下党领导的,与国民党反动政权进行你死我活艰苦卓绝的斗争。抑或,也类似于“红小鬼”式的地下革命工作者。

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八日,秦卓莹同志出生于石柱县沙谷乡(一九四二年后划归丰都县管辖)龙滩大院。一户忠传家,诗书继世,远近闻名的大家庭。其祖父秦德继生有五个儿子,四叔名秦志佐,考取过贡生、秀才,后又在蔡锷将军麾下任过文官。其父秦志伟,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具有这种历史文化背景的大家族,在重文重官轻农轻工的旧社会,显然,也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名望的。

所以,秦卓莹同志从小跟随其父外出私塾读书,耳濡目染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早已是诗书伴身儒雅入髓“神童”似的知识少年了。为什么会甘愿冒着生命的风险,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参加与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殊死斗争呢?

因此,我带着这个问题,在采访中也想弄个明白。在接下来的采访中,秦卓莹同志作了较为详尽地阐述后,顿时,不仅解开了我心中的迷团,而且他用亲身经历的生动事例,进一步阐明了他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

他深情地向我表示:“我之所以在一九四九年春,参加了由中共四川省委领导的川东南岸工委组织的地下革命斗争,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所构成的。”

其一,他从小即有志存高远卓越奉献的志向。

古言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时,他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出自于书香世家,私塾门第。社会环境、家族、家庭影响熏陶了他,其父又耳提面授严格的教育。加之,他一直崇拜岳飞、马援:‘精忠报国,马革裹尸’的精神,勤奋学习努力修练塑造自己,使他很早在当地就有了‘小秀才’的名气。原本其父给他取名叫秦作云,寓‘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之意。为了真实表达鸿鸪之志和卓越晶莹的品行,所以,他后来将名字改作:‘秦卓莹’。并一直沿用至今,由此既可见一斑。

再是,受社会压迫和家境贫困的影响。

虽然,他的家庭是书香门第,父亲又是私塾先生,在社会上也还有一定的影响和名望。但那时,军阀混战,兵匪横行,以致家道败落每况日下,全靠借贷免强度日,实则是早已破落成家图四壁的穷秀才家庭。俗话说的好:穷则思变嘛,社会的盘削压迫致使家道破落,逼得他只好放弃学业,走上了革命这条道路。

其次,是受丰都县早期共产党人的引导。

一九四九年,中国国内革命斗争形势发展迅速,国共两党处于殊死搏奕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势如破竹,使国民党反动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那种形势下,更需要扩大革命阵营,增添革命力量,将其彻底摧毁。

因而,他就是在那种历史背景下,受石柱“三星暴动”的影响,在地下党区委领导秦仕游、秦伯瑜同志的直接动员引导下,毅然参加了地下党的革命活动。在具体的地下斗争中,他勇敢地承担起了通讯员、警卫员、送粮送弹、宣传工作。特别是在秦仕游同志病重期间,他们既要坚持对敌斗争,又要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捕。所以,那一段时间,犹如“黎明前的黑暗”一样,是最为艰难的。他们不仅要打探敌情动态,以便坚持斗争,而且还要为他抓药治病,经常转移养病躲藏的山沟和岩洞地点,以防被敌人抓捕。

由于秦卓莹同志在对敌斗争中,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经受住了生死的考验,表现尤为出色。因此,在一九四九年七月,他在还未满十五周岁之时,即被地下党组织审查批准,破格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地共产主义战士。

后来,地下党组织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了驻防在丰都县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先后解放并接收了丰都县和忠县管辖的十多个乡镇,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

由此,我欣然记起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啦,六十七年前的那场国内革命的斗争,不仅是一场极为惨烈地腥风血雨的斗争, 更是一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斗争。若没有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千万个优秀革命者坚定地意志和无私的奉献,哪有新中国的建立,又哪有幸福美满的今天?

虽然,硝烟早已散去,时空己隔久远,也有一部分老革命者已离世。然而,那段史诗般地光荣革命历史,是会永昭千秋,更是不容遗忘和抹杀的。他们为了全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牺牲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永远值得社会和世人铭记和感怀的!

青春年华 跌宕起伏经磨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生之路, 或许跟我们外出旅游一样,路途总是蜿蜒曲折坎坷不平的。而人的一生,也不可能是事事如愿的,走平坦之路的人,也许是平庸的,而一个有远大志向和作为的人,他的道路多半是曲折的。当厄运向您毫无留情地袭来之时,最重要的是要勇于面对,要用我们坚定地信念、理想、胸怀,顽强地意志和坚韧不拔地毅力去勇敢地坚持。

这,或许是一条永恒的人生哲理。无论是在那个时代,也无论是伟大历史人物也好,还是凡夫俗子也罢,抑或都是如此吧?

然而,秦卓莹同志的一生,岁月蹉跎跌宕起伏,演译出的颇具传奇精彩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若是哪位文学家或剧作家有兴致的话,将它撰写成文学作品或编译成影视剧,道也算得上是一部现代版的优秀的资政励志之作,一定会感染和激励成千上万人的!

他自一九四九年春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已历经了六十余载的风风雨雨。这些在过去的年代里,各种“运动”频发, 如同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穿衣一般,早已是“家常便饭”了。但惟独,他经受的那两次“亊件”,是他所受到地最沉重最致命地打击。

其一、是有关他的党籍的得失问题。

大家知道,在中国,拥有中国共产党的党籍,通常是视为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它关系到一个人的政治信仰、远大理想、志向抱负和政治前途的重大问题。若没有它,或许就意味着这个人缺失政治上的品质、理想、抱负以及政治前途。它犹如一艘航行于大海的船只一样,没有目的地,没有航线,自然处于茫然的漂浮状态。

然而,他却在一九五二年的整党工作中。由于地方党组织部门中的个别领导人,用地域工作之争的宗派主义观点来划线,不讲实事求是原则,无视历史事实,以和平时期党员入党年龄的标准来衡量。认为他入党时未能达到十八岁的条件,借故刁难要求他重新入党。而秦卓莹同志则认为,这是组织中的个别领导派性作祟, 因而拒不接受。由此,导致最终做出了不承认其党籍的错误决定,将其排出于党外达三十年之久。

尽管,秦卓莹同志长期坚持申诉,要求重新审查认可,实事求是地恢复其党籍。但在“左倾”思想和路线主导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以及川东地下党组织,均遭到“非议”和“否定”。可想而知,秦老革命有关恢复党籍的申诉,自然得不到支持,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一九七八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五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秦卓莹同志欣喜若狂,认为是解决他党籍问题的最佳时机,因此他再次慎重地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党籍。党组织随即派出外调人员,专程前往涪陵、丰都,以及丰都县的蒲家、高镇等地调查。调査结果表明, 秦卓莹同志那时的入党动机,工作表现, 手续的履行等,是完全具备并符合组织程序的。

甚至,连由山东革命老区调来的,原任丰都县高镇区委书记、后任涪陵地区副专员的尼世强同志。在证明秦卓莹同志党籍时都说: “我也是十五岁入党的, 但组织上并未叫我重新入党。秦卓莹同志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光荣地加入党组织的,表现也是好样的,理当予以恢复!”

一九八O年五月一日,中共石柱县委组织部专门行文,正式决定恢复秦卓莹同志的党籍,使其拖延了三十年的党籍问题,终于得以恢复。这件事虽然盼了很久很久,也迟到了很久很久,但毕竟是盼到了。不用说,那时秦卓莹同志的心里,是有多么的高兴啦!

其二、是有关他在一九五七年那次“运动”中的“问题”。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或许与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滴水,能映射出太阳的光芒;一股溪水,能汇聚成大江的奔流;一段历史,自然也能反映出社会的生态。一九五七年那场大规模开展的“运动”,就是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的政治生态。

然而,那时秦卓莹同志早在一九五五年,就从丰都县新华书店调入石柱县新华书店工作。由于他有文化,爱好广泛,特别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还能绘画、拉小提琴,年轻活跃积极向上,深得单位和周围同志们的喜欢。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卓尔不凡,又不谙世事,纯朴的22岁的年轻人。却在那场“运动”中,因为一幅漫画而被划定为“中右分子” ,受到降两级工资,下放到当时极为偏僻荒凉的高寒山区大风堡农场,从事了十二年的“劳动改造”。

尽管,在一九七九年十月十七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和指示。中共石柱县委组织部正式行文撤销了该处分,彻底纠正了他在那场“运动”中所受到的错误处理与结论。但在这次我对他进行的采访中,当涉及到那一段历史时,他的心情仍然是莫名的酸楚。也许,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次“运动”的人,是很难有那样地苦痛和悲伤表情的。

原来,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他所在单位举行的一次“鸣放”会上,一位舒姓同事讲到这样一件亊。在一天晚上,县委大礼堂放映电影,县委书记自己未按时进场,晚到了半小时。待他一到,见未等他就先放映了,他认为这是邈视了他,立即摆出“土皇帝”的权威,大发雷霆。当场将电影队长大骂一通,并无视当场千余名观众的感受,还令其专门为他重新放映才算了事。

当与会人员听到这件亊后,又结合那位书记平常一惯地霸道、瞧不起知识分子、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事例,所以,激起了大家的义愤。有的说要写大字报揭发,有的提出编成短剧抨击,还有的主张画幅漫画予以讽刺。最终,大家一致推举,由擅长绘画的秦卓莹同志来完成。而当时,秦卓莹同志并未意识到,这一举动为日后的他埋下了祸根,不但未推辞,反倒是欣然地接受了。

因此,在不到一天的时间,他就完成了大家交待的“任务”。竞然将带有讽刺县委书记犯有严重官僚主义的漫画,张贴在了单位的“鸣放”墙上。自此以后,“好”事自然不离他身了,先是经历了半年之久的大小会批判,再是运动后期,将一顶结结实实的“中右分子”帽子,扣在他的头上。

紧接着,他和已被打成“反革命”、“极右分子”那些人一道,强廹到灯盏、土堡寨修水库下苦力,到穿心店煤矿背煤炭。

在“运动”结束后的一九五八年五月,他和其他几十名内控的被认为有“问题”的人,背着被子、带着衣物、斗笠、扁担、锄头等生活和劳动工具,到达偏僻边远闭塞的悦来公社磨子坪。那里,是县上专门为接受监督“劳动改造”的,那一批所谓有“问题”的人,而设置的“农场”。他们被迫到那里,从事种植黄连的繁重体力劳动,进行思想“改造”。他们常年累月吃在荒坡野岭,劳动在深山老林之中,有时也住在黄连棚里,几乎成了与世隔绝的人。

那段时期,虽然监督“劳动改造”的方式、地点有所变化,或由最初直接参加繁重体力劳动,调整为技术员。或改作负责知青工作,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或由磨子坪调往红砂、楠木等地。但被监督“劳动改造”思想的地方,始终未脱离悦来、黄水那个边远荒芜的山区。直至一九七二年调离黄水到县科委工作为止,一待就是十四、五年,从青春年华的青年到不惑之年,白白荒废了一个人的青春和才华,流失了人生很长一段黄金般地美好时光。

您想,人生能有几个十四、五年?何况又是一个人的青春韶华时期。依那时的情景,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啊。这其中的苦闷、落寂、无奈、愁绪,惨淡的人生生活,谁又能体味得到啊!

但是,尽管那时秦卓莹同志是一个头上戴着“中右”帽子,被监督“劳动改造”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不同凡响的人。在人生处于逆境中,他依然有着坚强的意志,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理想、志向,他相信终有一天,组织上一定会公正地解决他的问题的。

他深动地比拟说:“这也如同父母无故打骂处罚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父母一时有错,但父母毕竞是父母,孩子应当理解和谅解。所以,我对党组织的忠诚,也依然如固,并没有丝毫的改变”!

古言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虽然,那段历史对于他来讲,是刻骨铭心的。但他不但没有耿耿于怀,而且还悟出了人生的辩证法,往往坏事中孕育着好亊,逆境中历练出坚强。历史让他经受了考验,虽失去了许多,但也收获了很多。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正因如此,才铸成了他与忘年之交的伉俪崔正蓉同志,这一辈子忠贞不渝的爱情

这,就是秦卓莹同志,始终保持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晶莹剔透人生的真实写照。如此博大的胸怀,如此高尚的风范,如此爽朗的性格,自然彰显了他那高尚的政治操守、品行、襟怀。这些,难道不值得社会与世人景仰和钦佩吗?!

文坛才人 丹心铁笔铸忠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往今来,在我们这个有着上下五千多年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儒学大师、文坛巨星、诗仙书圣,涌现不断,层出不穷。

然而,在地处渝东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乃至重庆市,或许在全国一定的范围内。在文化、文学,特别是书法等文化艺术领域。秦卓莹同志虽还隐匿在“深山”,但确已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翰墨人物了。南来北往求字征文者络绎不绝,一时,也出现过宛若“洛阳纸贵”的现象。

显然,他不仅在书法、文学艺术上是一面旗帜,而且也是党史研究、编辑、编审方面的楷模。他犹如一只雄鹰,遨翔在文化艺术的广阔天空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使人赞赏仰慕不己!

石柱地处川鄂两省边境,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的因素,地下党组织以及对敌斗争活动早就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老区。早在一九二四年起,这里不仅有川鄂地下党领导的赤卫队、游击队、抗捐军,而且还有贺龙领导的红三军,省军委领导的二、三路红军。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演译了一幕幕惨烈悲壮的历史史剧,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然而,一段时期,历史并未重视记忆他们,而留下了很多空白。甚至在“十年浩劫”中,还被扣上“地主武装”、“土匪 ”、“棒老二”的恶名,使人扼腕叹息深感遗憾!

所以,为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搜集、整理、书写好这一地区的革命斗争史,真正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他率领县委党史工作团队,爬山涉水、栉风沐雨、怄心沥血地搜集了大量的党史文献、口碑资料。弄清了党史沿革、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党史遗留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由他亲自主编、合编,先后出版了《川东南土地革命斗争史略》、《川鄂边游击队》、《贺龙在川东南》、《中共石柱县组织史资料》、《难忘的历程》、《黎明的战斗》等,约110余万字的党史文献。

为了让历史为现时服务,学习革命先烈精神传播正能量,激励人们为党和人民勤奋努力工作。他不辞辛劳主持编辑了《中共石柱党史资料》四十多期,以及《党史征文选编》,还多次举办“党史图片展”、“党史书法展” 等活动。

与此同时,他还热情地邀请四川省著名作家唐程,共同深入川鄂边游击队活动区域实地考察。采访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搜集了大量地创作素材。在查阅了浩瀚如海的党史、历史、地理、人物资料的基础上,共同创作并出版了40万字的党史小说《方岳魂》。再现了党领导下的川鄂边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殊死搏斗的感人场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英烈形象。不仅为他们树起了一座座丰碑,使他们的英灵和不朽的精神永世流芳,而且也不断地鼓舞激励着人们积极工作奋发向上!

一九九六年八月的一天,己年过六旬,并已离休的秦卓莹同志。荣幸地参加了全国党史系统表彰大会,与全体代表一起获得了中共中央的表彰,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地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桑榆抒情 夕阳何逊朝日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虽然,秦卓莹同志已于一九九五年,就离开工作岗位正式离休了。然而,正如他自己题写,并悬挂于他那间“清风斋”墙上的条幅:“身处林泉胸怀社会”那样。他只是换了岗位,但并没有完全休息,仍然深情地关注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关注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当地文化上的进步与发展。

他经常向县委、县政府积极谏言献策。尤其是,在民族历史文化的建设,“革命老区”的文化建设等方面,他倾注了大量地心血。离休三十年来,他对石柱土家族民族文化、民族巾帼英雄秦良玉的挖掘、搜集工作,非常重视。先后整理编辑出版了《秦良玉资料汇集》、《三峡诗魂(石柱擎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二00五年十二月,他应“中国电影百年书法大展”组委会邀请。激情创作并挥毫书写了:“思接千载,艺贯古今,名扬中外,盛典百年” 的书法作品。荣获该项大奖,而受到了顾秀莲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集体接见,并合影留念。

而后,他又耗费心力地参与了县城良玉广场、良玉步行街、休闲广场、旗山廊桥,黄水镇民族风情街、西沱古镇等,地方民族文化形象的策划。甚至石柱境内大多重要标志标识的诗词、楹联、名称、匾额,都是他挥豪书写的。几乎全县主要的建筑物、街道、古迹,都留有他那酣畅浑厚而遒劲的大量墨宝!

同时,他对石柱文化艺术团体的建立与发展,也有很大地贡献。石柱众多文学艺术界团体,都是在他积极倡导提议,在当地党政机关的支持下,由他亲自策划、筹备、联络、协商建立起来的。如像:石柱书画家联谊会、石柱书法协会、石柱诗词楹联协会等。从而,给大家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切磋、提高的平台。这对促进和繁荣发展石柱民族文化艺术,都起到了很好地作用。

当然,秦卓莹同志对“革命老区”的促进与发展建设,也十分地关心,更赋予了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充分利用他的政治优势、工作经验、人脉关系,以及各方面的影响力。关注石柱“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关注革命老区群众民生,以及革命烈士遗属的生活。他多次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议,由此,而保护了革命文物,也修建起了石柱“革命老区纪念碑”等。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老干部,对革命烈士的深切缅怀和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感,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去年天,是秦卓莹同志的八十华诞。他回顾自已走过的人生漫长之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为此,他在自作诗《八十抒怀》中写道:

起伏跌宕八十秋,名山翰海任遨游。

回首地下摧敌阵,转瞬青丝变白头。

国运艰辛筑佳,仕途坎坷臻离休。

夕阳何逊朝日艳,多彩霞光照海瓯。

至此,您或许已深切地领悟到,他这首《八十抒怀》的古风诗词。不仅深重地回顾了他走过的人生跌宕,坎坷起伏的艰辛历程,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无尽感慨。而且更充满了他那儒雅自信和豪迈的情怀,展示了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地热爱,以及他对人生无尽美好地憧憬。

人们常说:山高为峰,山,只有形成了高低的落差,才能彰显出峰的雄伟壮观; 枫叶,只有经历过风严寒的霜冻,才能红于二月花;而人的一生,只有历经了跌宕才能起伏,才能呈现出传奇精彩的人生。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秦卓莹同志的人生:是革命的人生;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是无私无畏奉献的人生;更是传奇精彩的人生!

借此,我衷心地祝福这位石柱文坛才人、文学艺术旗手、翰墨泰斗、革命老人。愿他,满怀着无限美好地憧憬和梦想,迎着晨曦的朝霞,在践行“中国梦”与人生无尽地征程中,永远健行。愿他,宛若石柱巍巍七耀山上苍劲挺拔地青松一样,迎风傲雪,长青不老!

(图/马建国)

二0一六年二月十九日

初稿于重庆市石柱寓所

退思斋

二0一六年三月十六日

二、三、四稿于成都市郊寓所

听雨轩

二0一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定稿于重庆市石柱寓所

退思斋

作者简介:

谭奇勇,男,67岁,笔名:敬之、景之、巴蜀杜鹃、南宾居士,土家族,大学文化 ,资深经济师,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居成都。

现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县老干部网络宣传员,县作家协会顾问,《中国 .石柱网》《石柱报》社通讯员,成都多个社团组织会长、荣誉会长、顾问等。

自一九七四年起,先后在国家、省(市)、县级刋物、杂志、报纸,全国性文学、作家网站等数十家媒体,发表不同文学样式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累计达280余万字,并著有两部40余万字的传记体文学专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5886/

【敬之.长篇报告文学】历尽千帆竞争流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