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由创新发展乡贤文化说开去

2016-03-16 09:13 作者:枫株湖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由创新发展乡贤文化说开去

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针对现在“农村传统民俗退化,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待改进”提出的解决办法。笔者闻之,深以为是。

为我们所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今天,我们提倡传承、弘扬乡贤文化,正是要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丰富当下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资源。在2014年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农村优秀人才大量向城市流动,正所谓“秀才都挤进城里”,有人不禁叩问“乡贤何在”?从现实情况看,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刘奇葆说,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

众所周知,乡贤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乡贤文化实际上属于士阶层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中国社会中,士阶层是社会的实际管理者,也是社会文化精神的倡导者。他们出门为官,回乡之后就是士绅,起着维护本地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只管到县一级,县以下的乡村治理就要靠士绅来维系,他们是文明的传承者和价值观的守护者,他们就是传统社会里的乡贤。费通的《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贤文化就是维系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常运转几千年的基层力量。乡贤也是缓和社会冲突的“安全阀”,在城镇化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受到冲击,在改革进程中有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乡贤在村里面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进去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缓,让农民、农村顺利加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从这个意义上,他们就像高压锅的“安全阀”,可以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现代社会中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的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的便利,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家乡的发展,他们的思维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够影响家乡。中国传统有“离土不离乡”的观念,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出自农村,就算身在异乡、异国,他对于故土还是有很深的认同感的。乡贤文化对于他们的影响还是如影随形地刻在他们身上。在乡村社会结构受到冲击的当下,他们保持着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持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的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传统社会的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价值观的引导者,同时他们也是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传统社会中的乡村,因为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并不太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而是更加看重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当然,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状况。但是,我们要重申乡贤文化对于乡村稳定性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存在,让村民的行为有规范,价值有引领,这种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当然,传承不是原样照搬,而是要与时俱进,比如,如今的乡贤不可能再是乡绅、儒生的形象,他们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乡贤的主体范围更加广泛,如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他们在农村基层群众中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此外,“新乡贤”也包括从本乡本土走出去的企业家、知识分子、海外华侨等,他们返回故乡后,用所学所长来反哺桑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不少。要更好地传承、弘扬乡贤文化,就应该重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他们的善言善行像古代乡贤一样垂范乡邻,培育文明新风,这有利于在农村积极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蓄正能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3447/

由创新发展乡贤文化说开去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