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品味父爱

2016-02-26 19:46 作者:戴质忠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在县城立业成家多年后的一个大年初二带女儿去乡下小镇给父母拜年,住了两晚。第三天早晨我起来未洗漱急着要去买返程汽车票。母亲拦住我说,你已经去买了。正说着,父亲回来了,笑眯眯递给我两张汽车票。

那一刻,我被父亲的关怀深深地感动了。

在我先前的印象里,父亲很少关照儿女。我和哥哥弟弟妹妹们的生活琐事都是母亲料理。到了上学年龄,又是母亲把我们一个一个送进学校。与母亲相比,对孩子的关,父亲逊色多了。母亲说过这样一个笑话。我小弟幼年刚会在炕上爬时,有一天母亲出门办事,由父亲照料孩子。看住小儿不跌到地上还做得来,偏偏我小弟难为了父亲一下,将一泡大便拉在炕上。从未处理过孩子拉撒事的父亲一时束手无策,见苍蝇嗡嗡闻味儿来,越聚越多,只好用一顶草帽将粪便盖了起来,硬是等母亲回来才将炕席和小儿的屁股揩抹干净。每每想起这事,我都忍俊不止乐一把。

几十年时间过去了,如今在我也作了父亲后,感受父亲的关爱,心中涌起一阵热流。望着正擦眉毛和胡须上寒霜的老人我想,父亲一定是悄悄起来,又悄悄开门出去的,我挨着他睡竟毫无察觉。这样寒冷的清晨,客运站候车室地中间的火炉子应该是刚点着火罢,屋子冰窖一般寒冷,且弥漫着呛人的煤烟。父亲一定是一边排队一边跺着脚驱赶寒气,等上很长时间才能从后拥前挤的卖票口拿到用圆珠笔写着座号的汽车票了。我读过朱自清写的《背影》。当父亲把汽车票递给我时,我分明看出他有如朱自清的父亲将橘子一股脑放在儿子皮大衣上之后“心里很轻松”的样子。

回到县城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回首往事,品味父爱,百感交集。迟返的意识叫我惭愧不已,其实父亲是一直把儿女装在心里的,只不过他的爱心表达与母亲不一样罢了。

我父亲像他同代人中的绝大多数男人一样,是在封建社会里长大的,他和母亲沿袭了祖祖辈辈男主外女主内的旧生活习俗。那样的生活方式,母亲当然与儿女的距离最近,而父亲为了养家糊口,他得挑起家庭沉重生活之担,奔波于外面风之中。他作过小手工业者:修理自行车、轧棉花;他到矿区作过临时工;他在轧棉花季节之外,进山挖药材,骑自行车跑县城贩卖鸡蛋,给泥瓦匠当小工。后来,经一位朋友介绍,凭手艺成为小镇粮食加工厂工人,有了安定工作。然而仅仅5年多时间,又被精简下放到生产队务农。支撑一个八口人家庭之艰难,谋生之坎坷,注定了父亲要把许多亲子之情转变成坚韧的治家毅力,担当起一家之主之责,柔柔的爱意也变得刚硬了。另一方面,性格使然,更多的时候父亲是将对儿女的一腔柔情沉淀在心中,不轻易流露出来。不谐世事的孩子哪里能读懂为父之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于是我想起,每次我从外地回到父母身边,父亲看我的目光都那么温和,吃饭时他烫一壶老酒给我和他自己注满酒盅,父子二人开怀畅饮;每次我在外接到父亲来信,他都千叮咛万嘱咐;每次我骑自行车回故乡,他都默默把自行车注油保养一番……父亲那么多的爱意就闪烁在他的眼神里;那么多的深情就注入到杯酒中;那么多的关爱就融入一封封信的字里行间;那么多的系念就缠绕在我的自行车飞转的车轮上……当然,还有我的哥哥弟弟和妹妹们,我们始终是沐浴着父亲慈祥的眼光成长的。我的粗心大意,忽略了父亲的多少深情啊!

特别是我羽毛丰满飞出故乡小镇,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己的小家,就不太在意父母的心思了。即便一两个月回到二老身边一次,也只陪伴他们几个小时,当晚就返回县城。除了季,我已不喜欢故居的火炕。一个小乡镇长大的孩子完全融入了城市生活。

人们司空见惯了父母疼爱儿女,而儿女们是不是能做到像父母疼爱孩子一般去疼爱父母呢?坦诚说,我没做到。“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父亲永远愿意与儿女分享幸福,而不 想让儿女为他分心。一曲电视剧《咱咱妈》主题歌唱出了多少天下父亲的心声啊!

是的,儿女不管长多大,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无论是以什么形式表达出来抑或藏于心底,都至真至纯。比如我父亲,他将那么多对我们没流露出的深情沉淀到心底,时间久了,便浓郁成一坛老酒,我每每沉醉其中,总能体会到那种铭心刻骨亲情的醇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8975/

品味父爱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