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缅怀张革

2016-02-26 11:28 作者:壶口雄风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时光回流到一九六八年岁末。

张革带着想、冒着凛冽的寒风,告别繁华的都市,来到丹洲一个叫后峪沟的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与乡亲们同住同吃、同啃窝窝头。三年的风吹打,把张革历练成十足的庄稼汉,乡亲们推荐他到一家企业当工人,张革无法婉拒深情厚望,挥泪告别眷恋的小山村。在外工作了一年,张革又回到朝思暮想的后峪沟,乡亲们敲锣打鼓欢迎游子归来,选举他担任队长、支部副书记,希望他能领导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张革拖着带病的身子,利用自己的知青身份,四方求助、八方求援,争取到心人士的捐助。沐雨梳风、战天斗地,年复年、月复月。张革带领乡亲们建成一座一百五十千瓦的水电站,修通数十公里通县公路,给乡亲们装上自来水,引进良种牛羊,栽培两千多亩经济林。还买来电视机,使乡亲们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萌发走出大山的欲望。张革描绘的蓝图,结束后峪沟的贫困历史。他也被授予“新长征突击手”,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受到华国锋、邓小平、胡耀邦的接见。

一九八七年,张革进入北京农业大学深造。临行时,他对送别的乡亲们说,自己一定还回来。乡亲们相信张革,知道他给村里创业去了。几度风雨骤、几经飞抚。张革事业小有成就,他决定投资一百万,给村里建一座现代化小学。还谋划铺设七十公里输电线,把乡亲们的土特产打入国际市场。然而时隔不久,张革因病不幸去世,年仅四十六岁。张革在弥留之际说,自己在后峪沟生活了十三年,把哪里当成了家,希望魂归故里。乡亲们到几十公里外接张革回家,把他安葬村里最高的一片果园中,让他长年俯视山村,守望这块自己热爱的土地。

我向往张革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渴望到哪里走走,缅怀张革的英灵,感悟他艰苦创业的豪情。去年回家小住,我约邻村先富起来的同学一起前往。同学听说我要翻山越岭,祭奠一个素不相识的知青,嗤之以鼻,眼神流露鄙夷,还是爽快答应与我同行。

汽车风驰电掣,我和同学沉默无语,试图打破尴尬,我给同学讲起张革对后峪沟的炽热情怀,他礼节性的点着头,渐渐同学受到震撼,闪现浓厚兴趣,透露出吃惊和敬佩,我给他接连讲了几遍,生怕漏掉一个感人情节。同学在小镇断然停车,买来香蜡直裱等供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张革的墓前翠柏长绿,亲友给他立了四块石碑。一块特别引人注目,上面刻着:看灯看电看录像,吃水吃果吃核桃,不忘知青张革。不难看出经常有人前来清扫祭奠。支支香烛、缕缕青烟、杯杯清香,我与同学双膝跪下,用最古老的方式向他表示敬意。张革撒手而去,死而有憾,他的百万建校仅完成七十万,一切都化成泡影。我用心灵和张革交流对话,给他描述那里的翻天覆地变化,告慰他安息长眠,遗愿后继有人。

在这个富裕和谐的小山村口,还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刻了四个大字:张革故里。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后峪沟就是张革血脉相连的家。我们走访了几位与张革同生活、共战斗过的老人,提起张革,他们未语先咽,似乎还没有从十多年前的悲伤中解脱,对张革的一举一动历历在目,好像一切都发生在昨天。张革住过的窑洞,依旧保持原来的摆设,可惜人去屋空。见证张革改造落后的电站,仍在发挥效益,现已并入国家电网。

返回的路上,同学心情沉重、表情严肃,我问缘故,同学笑着说,今天算接受了一次再教育。

陕西兴平 法院 李军委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8902/

缅怀张革的评论 (共 8 条)

  • 雪灵
  • 老夫子(熊自洲)
  • 雨袂独舞
  • 春暖花开
  • 江南风
  • 荷塘月色
  • 襄阳游子
  • 昆山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