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之社会属性

2016-02-24 09:06 作者:羊子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人就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成为构成社会的要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自然属性逐渐在降低,社会属性却在不断抬升。

纵观中国历史,过去两千年来人基本分为两个大的阶层:精英阶层和劳动阶层。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劳心者与劳力者。精英阶层毫无疑问是统治阶层,而儒家、道家和释家等都是精英阶层的附庸,就像是寄居蟹,他们的活动离不开精英阶层。他们一旦被精英阶层抛弃,就会脱离红尘隐居,或者远走他乡另谋发展。至于军队和司法等政府机构,仅仅是精英阶层的统治工具。而处于底层的劳动阶层是构筑了社会的基础,工匠以及商贾等是统领和引导这个阶层的首脑。劳力者在封建社会中的本质就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在连年的战争中甚至成为战胜者的口粮。劳力者是农耕社会的最主要生产力,这是农业和畜牧业国家生存的基础。获得劳力者的多少,也是精英阶层地位高低的关键。因此,土地和人口成为精英阶层掠夺的对象。因而在冷兵器战争中获胜的一方不仅仅是掠夺资源,还会进一步抢夺生产资源的人口。

对于劳力者来说,来到这个世上,就沦为精英阶层的生产资源工具。劳力者基本上失去了自然属性,仅仅存在着社会属性。自封为劳心者的儒家等附庸阶层,虽然试图改变、改造社会,以便能够让精英阶层长期稳定地统治劳力者。然而由于集权握在精英阶层手中,他们的良策常常被精英阶层所否定。因此,一旦精英阶层发生变故,他们就会产生分化,一部分只能选择避世、隐世或远离。而另一部分只能去随波逐流,修订自己挂念以便于迎合精英阶层的要求。按理说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家,能够保留一部分人的自然属性。但受到附庸阶层的干涉,以及统治劳心者和劳力者的需求,也被迫舍弃其自然属性。另外,农耕时代的人,由于受到交通和沟通的制约,其社会属性被限定在了本区域、本国。农耕时代,底层的劳力者,被抛弃到这个世上,失去了自我生活价值。只能是匆匆忙忙地像流星般穿越而过,不留下一丝痕迹。

随着社会技术的飞跃,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人的社会属性进一步加强。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使得人在逐步沦为制造资源的工具后,劳力者成为机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转化为机器部件的延伸部件。而劳心者,则构成了社会集约化的控制部件。集约化的生产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致,无论劳心者还是劳力者,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转变为社会架构中的一个模块、一组模块。劳心者成为控制模块、智能模块,而劳力者是螺丝、轴承和机器手。

随着资本的全球化发展,以及交通工具和通讯的智能化飞跃,精英阶层已经进化为国家利益集团。再不像农耕时代,,土地不再成为精英阶层掠夺的主要对象,也不依靠冷兵器军事手段来发动战争,争夺势力范围、掠夺资源。而是利用国家资本加大棒的模式来发动战争,大力掠夺弱势国家的劳心者和物质资源。战场已变成看不见的硝烟,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战争。失败的、弱智的、弱势的国家只能主动地向精英国家输送物质资源,国家整体沦为精英国家的资源加工机器,国内劳心者和劳力者成为被奴役的加工者,这就是资本全球化的结果。精英国家利用军事强势,加上金融话语权和杠杆,不断撬动着弱国的金砖,将劳心者和劳力者创造的金砖直接转移至本国。而人的社会属性也在发生变迁,由社会属性转变成世界属性。水往低处流,资金却向高处滚动。越来越多的国家沦为精英国家的政治、经济附属国,与此同时第三世界的人口也沦为精英国家的经济奴隶。现代人来到世上,仅仅比过去的人仅仅多接受了些教育,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全部却基本用来为精英国家服务,为他们创造出更先进设备、设施,创造出更多价值。模块化的人,为社会化的模块服务。究竟是人服务于社会,还是社会为人服务,全然不清。

如果人在去除社会属性后,再不为衣食住行担忧,人会怎样去规划自己的生活?在人的自然属性恢复后,人才有可能真正为自己去规划、去学习、去生活。也许那时每一个人活的才真正有价值,至少是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社会所活着。这就是马克思当年思考的问题,经过社会实践验证还尚未解决的难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8323/

人之社会属性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