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末代皇帝的悲催与幸运

2016-02-23 10:51 作者:矛盾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偶然看到电视剧《末代皇帝传奇》,断断续继看了几集,觉得还看得下去,就大体看了全集。略有感触。

人的相同之处在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功名利禄,从起点到终点,不管人们自己怎么想怎么看怎么感受,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造物主赋予每一个人的历史任务却有极大的不同,如果世界同理,那么,人与人的社会的运行自然也有他自己的法则,所以,人的主观选择包含在客观法则之中。新觉罗.溥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一生三次登基、三次退位;被苏联红军俘虏,关押苏联五年;遣返后战俘营接受改造,因精神崩溃自杀未遂;从十几岁初次成婚,一生经过结婚、退婚、离婚多次,始终没有正常婚姻生活,没有自己的后代。溥仪的一生说是传奇,一点也不过分。好象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有这样的命运,极端的可悲---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极端的幸运---历经波澜而得善终。溥仪曾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始终过着颤颤惊惊的日子,因为历史上的末代皇帝基本上都是以各种方式予以处死,因为中国向来“天无二日”。观看中国近代,因为几个人、几十个人的私心私欲而使整个社会地动山摇、天翻地覆、血流成河,从这个历史阶段民族命运和大众生存状况来看,说什么人是世界之主、万物之灵,岂不笑话?

所有的书章典籍(包括今天的视觉作品),都是想告诉别人一点道理,让人明白点什么,但是,人如何做出选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却从来没有谁能够说的清楚明白。溥仪一生所有的经历、理想、奋斗、疾苦,有哪个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为他做出选择的是他的祖先,是掌握权力的军阀,是别有用心的日本人。所以,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在皇宫里,除了他的穷苦的奶妈,没有一个有人性的人;他的一生中,曾三次登上皇帝宝座,但是只有在牢狱中他才是自由的。

看了电视剧《末代皇帝传奇》,回忆《我的前半生》部分章节(其实《我的前半生》也经过了在政协的溥杰的修改),溥仪从获赦到生命最后的公民生活阶段,虽是街头巷尾,平淡清贫,却是一生最幸福的阶段。这个时候,他的生活观念和态度具有非常感人的成分。他第一份公民的工作是植物园的园艺工人,而他的曾经的卫队长正是植物园的门卫;他进入全国政协作文史专员,履次受到主席、总理接见,接受外国记者采访,他都能以坦然之心、真实自我而面对之,反而显得水平高于普通人。对待“皇上不能没有娘娘”的问题,他着意找一个“穷苦出身的女人”,与李淑贤一见钟情,步入婚姻后,才发现李淑贤是个生活经历非常复杂的人,原来自称没有过婚史的李却有过多次复杂的婚姻。皇帝的选择是:“忘记过去,白头到老”。因为他爱他的现在。生活中,他主动给爱人做饭,自己偷偷吃掉做坏的部分,选出做的好的让爱人吃;他后担心爱人下班回来不安全,守在敞着井盖的下水道旁边,冒雨守侯,直到见到爱人;爱人病愈出院后,想听留声机,他深里去敲开商店的门购买,买回的唱片却是京剧而不是爱人喜欢的越剧,他连夜第二次出去寻找,直到买回爱人爱听的唱片,放给她听。溥仪得了癌症,为了不让对方担心,夫妻互相“隐瞒病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面对巨大的正常生活的缺憾,他能够挽留住自己想要的日子,是他的智慧。他的体会是:患难夫妻,三世之恩。

他曾经接待外国著名记者采访,他的回答被称为“最高水平的外交家”。采访结束后,他并没有如单位同事和领导的愿望留下外国记者吃吃饭。他的态度是,采访是正常的,不吃饭也是正常的,他说:他的祖宗曾经一次花上万银两请外国人吃饭,仍然英法联军战北京、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也许正是因为溥仪从小就生活在那些被人们作为终生追求的金银财宝富贵之乡的原因吧,他对待财富的态度是发自内心的淡泊,对于浩瀚稀世的瓷器、书画乃至钱财,都是等闲视之,相对于当世人的信念精神心肠品格,反显得这末代皇帝曲高和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个末代皇帝的一生,似乎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名誉利欲,总是一时之足,有价值的往往只有回忆。有什么样的历史,就有什么样回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8124/

末代皇帝的悲催与幸运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