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评略

2016-01-28 19:56 作者:阿能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发生了大变革,涌现出了诸多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以其的思想主张,影响了其所在的学派之道,提出了形成系统性的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如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 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者人,克己复礼;而其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为政以德”的含民本主义,并由此提出了“正名”主张;其教育思想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提出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虽然他们的观点在当时未曾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后经过其学生的传承和逐渐改造,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俗话说有“读半部《论语》可走遍天下”之言,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被推崇尊为“亚圣”。

记得在1974年1月开始的那场“批林批孔”运动中,孔子一下子被说成是“奴隶主义的圣人”了,还给“孔老二学说”定了八大罪状是:“克己复礼”;鼓吹“生而知之”天才论;宣扬“上智下愚”的唯心史观;宣扬“德”、“仁义”、“忠恕”;贩卖“中庸之道”;用反动的处世哲学,结党营私,大搞阴谋诡计;鼓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阶级思想;想建立世袭王朝。

后来,读了当时所谓的“大批判组”编的供大批判用的《“论语”批注》和《“三字经”批注》,才对孔夫子的学说知其皮毛,认为还蛮有道理的。两本小册子,四十多年了,一直作为收藏至今,时而读之。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仁政为核心,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他的哲学思想是“性善说”,人之初,性本善;而道德思想是先义后利,把舍生取义放在第一位;他的人格精神,则要求人们树立和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孟子的说道更是站立在大众化的基本上,易于被各阶层所接受,因而《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运动中,被合成了“孔孟之道”,也被批判得好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荀子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他的政治主张是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他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性恶论”,人之初,性本恶,推崇“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由于他的主张是在继续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新主张,因而在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以“道”为核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道家思想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形成一种“大音希声”般的“仁”,故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还有文子、列子、管子、鹖冠子等。《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他的哲学思想是辩证法思想,强调矛盾对立面及转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否定“天命论”。老子作为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道家的基本修行方为“道德、阴阳、法令、天官、神徵、伎艺、人情、械器、处兵”九道,道因应无方,惟变所适,虚无为本,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齐物”和“逍遥”,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清静无为。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他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以“不为物累逍遥天下”,也故此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所向和效仿模本。

笔者以为,道教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文化思潮,其玄术也是有极为高明之处的。道不可道,道无常道,应事而变,得自化,自得道。但认识中隐于深山、修身炼丹、祈求才能得道,这是对道教文化的精髓缺乏深度了解。在现实社会中,道教文化还需发挥起匡扶社会的道德文化风尚的积极作用。

作为改革派的法家,主张变法革新,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刑名之学是直接服务和影响统治阶级的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有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法家的集大成者战国末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记得,在1974年开展的“评法批儒”中,主张厚今薄古的秦始皇、曹操等“法家”被推崇至高,而主张厚古薄今的儒家则被作为历史上开倒车的“反动派”批判再三,定语为“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以评价法家的进步作用为幌子,鼓吹吕后、武则天。笔者也是在那特殊年代,读了《焚书坑儒》、《韩非子》和《商鞅变法》,认识到2000多年来,不管是古代、近代和现代,法家作为“帝王之具”,认为新的情况势必产生新的问题,只能用新的方法来解决,“世事变而行道异也。”因而,主张变法革新的法家对中国政治的实际影响力远远超过道家。

墨家由墨子创立,是墨者组成的带有宗教色彩的集团,有严格的纪律,可以为之“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后有孟胜、田襄子、腹等继承。墨子的十大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主张“一同天下之义”。他还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墨子以德义服天下,反对“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以兼爱来消弭祸乱的学说,一度成为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广泛吸收,战国后因天下太平而不再受重视。不过笔者认为,墨子提出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这是因地制宜,是切实可行的。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反对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这些,对现今社会来说也是适用的。

笔者十分赞同墨子以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判断事物的有与无,当然不能凭个人主观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事实为依据,来检验认识真伪。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3593/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评略的评论 (共 10 条)

  • 龙行天下
  • 春暖花开
  • 雪灵
  • 襄阳游子
  • 老夫子(熊自洲)
  • 江南风
  • 诗心云卿
  • 昆山
  • 荷塘月色
  • 雨袂独舞
    雨袂独舞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问好作者!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