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感受棠樾牌坊背后的厚重恩德

2016-01-10 16:15 作者:万山红遍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们说,黄山自然风光有“三奇”:奇松、怪石、云海;徽州人文景观有“三绝”:牌坊、民居、祠堂。看了徽州牌坊觉得:“徽州三绝,牌坊为最”。去黄山旅游,我们有幸参观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棠樾牌坊。我们是午后到达歙县的,一到那里安排了住所,吃过午饭稍事休息后,就包了一辆中巴车,沿途走马观花看了几个景点,就驶向了我们急于想去的郑村镇棠樾村。

在棠樾村口举目望去,只见村头官道上一溜牌坊拔地而起,次第排列,首尾迤逦,前后约三四百米,皆四柱三门,且排列一致,十分协调。这是一个家族的牌坊,共七座,故称牌坊群。所有牌坊依次呈半弧形排列,从第一个牌坊望去,二、三、四直到第七坊,若隐若现,曲径通幽,显得神秘莫测。这七座牌坊并不是按年代排列的,无论从前看还是从后看,都以“忠、、节、义”为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荣誉体系。一个家族七座牌坊,这也是空前绝后,举世无双的。这里的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雕琢而成,高大挺拔、声气夺人、威严壮观、雄风凛凛,全国罕见。牌坊群以中间的古亭阁为界,明建三座,清建四座。三座明坊为鲍灿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书坊,前二坊为卷草型纹头脊式,后一坊为冲天柱式,3坊都是4柱3间3楼。四座清坊分别为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漱芳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均为冲天柱式,结构类似,但雕刻比明坊精致。古牌坊周围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阁,在广阔的田园风光、秀丽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一幅气势恢宏的“徽州古建三绝图”自然天成。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古时候想要立牌坊可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在民间立坊谈何容易。首先你要做出事来,要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要符合忠、孝、节、义的世理,在民间百姓中要有口碑;其次是要有名流贤士上书请旌,要有州县府层层奏折;最后要有皇上的批示——御制、谥封、圣旨、恩准。当然,重要的是建牌坊所需要的银两,如是御制则由国库拨款;如是谥封、圣旨要看皇上赏多少;如是恩准则请旌上书时须说明是由宗族自筹、乡绅捐助还是百姓募集。

中国古代所立牌坊一般都是贞洁牌坊,通常是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终身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门楼建筑,以表彰女性从一而终,也是女性坚贞不二的标志。而棠樾牌坊,则是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 的官员为朝廷和社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 伦理道德的概貌。每一座牌坊背后自然都有一个善良的故事,一段千古绝唱。棠樾的牌坊是古代团体的史书,是徽商的丰碑,两代王朝的皇帝旌表同一个家族的荣光真是史无先例!

棠樾牌坊群也是古徽州人伦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现:“棠”指棠梨树,“樾”为两树交荫之下,“棠樾”意为棠荫之处,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来已经绵延了八百余年。古老的棠樾幽静而美好,或许是我对这里的青砖石瓦情有独钟……悲凉的气氛,悲情的往事,牵引着我不由自主的进入剧情,在来来往往的棠樾古韵中思量着古今••••••目睹棠樾村东大道上一字排开的牌坊群,感到无比震撼。牌坊群四周空旷,加之夕阳西下临近傍晚,阴暗的天空,灰黑的石坊,耳边时不时传来导游很悲催的讲解,让我们的心情更加沉重。听导游介绍,棠樾七个牌坊却流传八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诉说着从前徽州人的一种美德;每一个故事都印证着徽州人曾经的辉煌;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唏嘘不已,感慨良多••••••至于透过牌坊的故事能否想到别的什么,还得靠自己去寻找体会,看看每一座牌坊,听听一个个故事,历史文化会留给你无限遐想••••••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鲍灿孝行坊,牌坊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据《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其孝行感动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因鲍灿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故赠兵部右侍郎衔。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在其中,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英武异常。据介绍,被皇帝表彰的鲍灿,一生并未做过官,因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又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立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慈孝里”牌坊,乃皇帝亲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牌坊上铭刻的“慈孝诗”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佘岩、鲍寿逊父子而建。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徽州府守将李世达叛乱后抢劫百姓,棠樾人鲍寿孙和他的父亲都被叛军捉获。乱军决定:父子二人要杀一个。在这紧急情况下,鲍寿孙与父亲互相争死,一个说“杀我,让父亲活”;一个说“杀我,让儿子活”。正当父子争执不下的时候,忽然间树林里起了一阵大风,声音犹如追兵,乱军仓惶逃窜,鲍寿孙父子才得以幸免于乱军刀下。这件事被郡府县志大书特书,元史收入《孝义传》,明史采入《孝顺事实》,明永乐帝题《慈孝诗》二首,旌表“慈孝之门”,并赐立诗碑于龙山之上,同时御制慈孝里坊一座。清康熙帝在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大丛书时,也没有忘记这件事,敕令《徽州府山川考》予以著录,相传乾隆帝下江南时,还御笔赐书一联:“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特别令人震撼的是,七座牌坊中就有两座与贞节有关。其中一座叫“吴氏节孝坊”,立于乾隆三十二年,是为了表彰族人鲍文渊的续弦、嘉定人吴氏的“模范事迹”。她22岁远嫁到棠樾,29岁开始守寡,直到六十多岁死去。在这漫长的三十多年里,吴氏恐怕没有时间寂寞,她太过辛劳,先是将丈夫前妻的孩子抚养***,后又修了鲍家九代的坟茔。族人深受感动,从而为她立了这块牌坊,上刻“节劲三”和“脉承一线”,前者是颂扬她的贞节不二,后者则表彰她尽心养育前妻之子。令人困惑的是,在这座牌坊落成五年之后,她才正式得到了朝廷的旌表,不如是申报环节上出了问题,还是办事效率不高,或是县上、府里还嫌她的事迹不够感人。这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然而,我想无论外人如何看,她应该是无悔的,也应当是满足的。而鲍家也应该是满意的,毕竟,吴氏几十年苦熬换来的这块贞洁牌坊,圆了鲍家的“忠孝节义”的道德理想,也为祖上增添了无尚荣光!而在吴氏节孝坊落成的九年后,棠樾牌坊群的第五座牌坊又出现了,这就是“汪氏孝节坊”。这座坊建于乾隆四十一年,石坊坊额上写着“矢节全孝”和“立节完孤”八个大字,是为了表彰鲍文龄之妻汪氏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整整20年。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九年相隔的时间也不算长,榜样就在身边,故事还算鲜活,甚至有可能言传身教,或是暗自较量。也许,寂寞女人的悲哀,也惟有在这块招牌下还能较一较劲了。

在古代不论寡妇是主动红杏出墙,还是被动受辱,都是为社会道德和舆论所不允许的。寡妇只有坚守贞节才为当时社会所推重,因而明清两朝为坚贞守节的烈女们在中国大地建起如林的牌坊。这一座座牌坊便是当时社会对待女子性行为态度的标志性建筑。如果以一个现代女性的眼光看这两座牌坊的时候,心情会无法轻松,甚至更会透过冰冷、坚硬的青石,解读牌坊上没有浮现的内容。翻开明清两部正史《列女传》,死亡气息扑面而来,里面记载的烈女为了贞节一个个争先赴死,自杀殉夫。朝廷通过为殉节的烈女建牌坊、赐旌门的方式加以宣扬鼓励,寻死守节的烈女越来越多。如果说明清时期是女性思想的炼狱,那么贞节烈女就是这个炼狱中炼就的义士,为了贞节,视死如归。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一理学信条驱使下,不知酿成了多少妇女绝粒、吞金、上吊、跳井等悲剧结局。千百年来,女人们受尽各种凌辱和压迫,尤以贞操这副枷锁最是沉重。正是那一座座贞节牌坊,吞噬了无数女子的青、身体和灵魂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之所以说七座牌坊八个故事,是因为除牌坊外,还有其间的两座鲍氏祠堂,其与7个牌坊齐名。不仅有男祠还有女祠,修建女祠主要是为了提倡与宣扬母恩母德。女祠里供着一个个鲍氏女主牌位,将这些守节的女性供奉起来,供子孙顶礼膜拜,并以此对后世妇女进行思想上的彻底“改造”。古代男尊女卑十分严重,素有女子不得入祠堂之说,而这鲍家竟设立两座祠堂,一男祠,一女祠,一破“女人不得入祠堂”的旧规,想来,这鲍家还真是有点开明!

今天,尽管历史已将这一页翻了过去,但那些尚屹立在大地上的一座座贞节牌坊或祠堂,却仍在诉说着一个个女人悲惨孤独绝望的故事,并成为人们目睹封建礼教吃人的见证。

棠樾牌坊群,是安徽省现存最大、保存完好的一处牌坊群。古人建造它,用这一特殊方式来表彰那些在社会中有“贡献”的人,其作用无非是维护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这足以证明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精神的力量。今天我们反思,这些古建筑不仅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等多方面的财富。由于这些牌坊建筑气势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又与相邻的鲍氏男祠、女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区,且与黄山风景区自然景观形成珠联璧合的人文旅游格局,因此,前往观光游览的宾客,无不赞美叫绝,流连忘返。(万汝滨)

2005年11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9968/

感受棠樾牌坊背后的厚重恩德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