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河口

2015-12-28 14:19 作者:子愚雅趣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村南有条大河,人称南河。

查郦道元《水经注》,没有记载。因为它太小啦,虽然河滩二、三百米宽,但主河道不过几十米。

翻阅县志,不同版本注名也不一。明嘉靖本称勺河,清乾隆本谓石淙河。

2000年我主编方志时斟酌再三,还是称石淙河为好,为此定名石淙河。实际上无论是勺河还是石淙河都有一定道理。称勺河是依河形命名。此河发源嵩山北麓九龙潭,蜿蜒东流,宛如一把剩饭的勺子。称石淙河者则以人文影响命名,离家乡下游十多公里有一怪石嶙峋之地,酷似桂林山水丽景,水入其间,淙淙作声,唐武则天曾在此建离宫大宴群臣,赋诗勒石,赫然留名。

南河是家乡人们赶集上店的屏障。因为河从西、南拱围着村子,北东是山岗,唯有向南过河这一条路才能出得去。

河上没有桥,路与河交叉处是一块开阔河滩,乡亲们叫南河口。小时候去镇上读完中、初中、高中,大部时间是从这里涉水过河。唯有天枯水季节,好心人在河口靠下一、二十米远处摆一溜弓步间隔的大石接脚,我们叫过“大石”。但尽管如此,冬天石滑落水,热天趟水湿衣的事是常有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年天发大洪水,爷爷送我趟水去上学,爷爷拿着我书包,我头顶着衣服,吃劲拉住爷爷手,洪水滔滔,头晕地旋,爷爷整说:“看远处!看远处!”

又一次奶奶让我到镇上去用“钢磨”磨面,回来时上游下来洪水,我背着面过河,尽管尽量走浅处,一头面袋里的面粉也给“泡了汤”,好在捞了两个上游冲下来的大南瓜,也算将功抵过吧。

我记得清清楚楚,一次过“大石”书包掉水里,急忙抓起来,那本《语文》也被浸湿,在太阳下一晒,卷曲着多张“烙馍”。

再件事就是婚后的拜节了。我和妻子、两岁的长女到岳母家走亲戚,女儿家给妈妈话多唠不完,眼看着太阳落山,我催着快走。到南河口已看不清“大石”,我先摸着石头把提包送到北岸,再返回来接孩子摸着石头过河,结果把一双新买的皮手套忘到河边“赠给”了人家。

南河口,发生的事情太多了。

有血为证。我和同学们有一次在河里“扎猛子”洗澡,一下子撞到一个“石拉子”上,右膝盖处裂开个“小孩嘴”的口子,露着皮下的脂肪层。小孩家不敢给大人说缝针包扎,就用布包着自愈留个大疤。学校一次招飞,人家一看便给刷了下来。

镌印。我和妻子结婚时,做床少木板。我在工程上买了二寸板材卸到镇上,尔后借了辆架子车,我驾着妻子在前面挂根绳拉着,连淌河送回家。

有情录影。初为人父,带着爱人、孩子常回家看望老人。长女童稚,背一会儿,抱一会儿累得腰痛。于是哄着她下河捉鱼摸虾,过河后再用玉米秆做个“竹马”,推着“蹦、蹦、蹦”挪步,为的是让她多走一会儿,大人歇歇再抱着赶路。

南河口,也是个美丽的地方。

河北过百十米河滩有条支流,发洪水时行水,日常只有连片的小水潭,映衬着孤石、水草,游荡着小鱼,虾米,偶尔招来白鹭漫步。

傍着水潭有条条块块泥淖,有人种下水稻或莲藕,也有野生的芦苇,秋天花儿点点,蒲穗摇曳,俨然一道江南的风景。

往北上一个土坡,则是二、三级台地。前走百十米的路右边是生产队菜园。一大圈篱笆围着各种各样的蔬菜,园中一间平房是园主宿舍兼“办公室”,旁边长棵榆树,微风吹来像是一面寨旗猎猎。榆树边有眼水井,井上立着水车,马拉着转动通过链条和“皮钱”把水“嗒嗒嗒嗒”抽上来,流到菜畦里去。路左边则是行行泡桐间隔成方方的良田,阳青翠,深秋金黄。

河南是土岩头,不过丈吧高,中间夹三、四米宽路爬坡上去。路西边有两架水车,提河水灌溉庄稼,不过这已是外村的地域了。

爬坡上来南走一二百米,路拐弯东南奔镇上去了。右边是一道水泥浆砌的水渠,那是上游一个中型水库的干支“血管”。左边地里一个柏树坟,五六颗两三把粗的柏树,像门神般笔直地站立着,日夜守望着田陌的人们。但在我眼里,它们总是五更、黄昏间披头散发的鬼,让我在路上疾步而不敢正视。以至几十年后还不时想起恐吓。

南河口,魂牵绕的地方。口内是家乡,口外是天下。如今一座高速公路桥横跨南北,村民已很少走这里啦!因为村东面有一条水泥公路通向外面的世界。但乡土、乡音、乡情依然镌刻在那看不见的界碑上。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7091/

南河口的评论 (共 6 条)

  • 雪灵
  • 小虎涛
  • 襄阳游子
  • 日月子
  • 墨妍
  • 老党
    老党 推荐阅读并说 拜读,学习。问好。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