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演义》书评

2015-12-26 23:28 作者:吉祥如意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由清朝作家罗贯中以西晋史学家陈寿的撰写纪传体史书《三国志》改编而成,是一部用故事来诠释如何谱写成功人生的长篇小说

态度决定一切,心地是否仁慈决定人的好坏。尊刘贬操,是大多数人对《三国演义》的看法。也有人对此说法颇有微词。但是,自做人或弘扬正气的角度,待人宽厚仁慈的刘备理应值得尊敬。

曹操在政治、军事方面,称得上是当行本色。比如,他以少胜多的战役,当属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是其奠定统一中国北方基础的战役。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使用谋士许攸的计谋,奇袭袁军在河南封丘西的粮仓,从而击溃袁军主力。可以说,军事家、政治家等头衔,戴在他头上,也不为过;即便如此,要说“好人”,就谈不上了。奸诈狡猾,却是其秉性。

小说是用故事来诠释主题思想的文体,《三国演义》在这方面表现得炉火纯青,堪称世界经典小说的楷模。倘若要说一个人奸诈狡猾,就必须把其奸诈的事例说出来。可是,没有一定语言功底,想要用素材来逐一说明,却并非易事。奸诈,从字面意思,就是狡猾的近义词。狡猾的人,都是善于工于心计者。在《三国演义》中,是如此表现:恨一个人,或要报复一个人,喜怒常显露于色,那只是张飞等武夫、祢衡等文人的特点。但是,对于曹操,就不用此法。他善于利用的,就是借刀杀人。如上所述的文人祢衡,因看不起曹操的为人,半推半就中入驻了曹营。鉴于此,并非省油之灯的曹操,拒绝重用他,只让他当击鼓的小官,以此羞辱他。思想顽固、行事鲁莽的文人,受不了这种羞辱,不止一次公开与曹操作对。为了收买人心,也怕在众目睽睽之下杀了一个文人坏了自己名声的曹孟德,就先把他送给刘表用一段时间,再私下让刘表打发他到杀人如麻、脾气暴躁的江太守黄祖那里。果不其然,脾气暴躁的黄祖就在一次战船上设宴,为了一句话,就当场把祢衡杀了。这是曹操借刀杀人的一个小小的事例。其实,曹操的借刀杀人,只是其凶残的一点。猜疑不断,又是曹操的劣根性的一个表现。

在早期逃命时,误杀了杀猪杀羊来招待他和陈宫的吕伯奢一家之后,当了魏国的皇帝的他,居然杀了呕心沥血地为他治头痛病的一代名医华佗。用人时,想方设法收买,不惜一切代价;如若不用或惹怒了他,则会斩尽杀绝。至此,对有人尊曹操为“奸雄”的说法,不敢苟同。“奸”,安在其身上,名副其实;但是“雄”,即英雄品质,在曹操身上,却荡然无存。英雄品质定义为: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人品好,令人敬佩的人。在徐州屠城的曹操,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人,如若真的统一了中国,又无疑为如秦始皇般的暴君。假如不把曹操这种卑劣的品质说出来,势必会误导后生们去效仿其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的品行。若大家皆如此,民生问题怎么能实现?共建和谐社会必将成为一句空话!《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才能和胆识无可厚非,但是人品却很难让人恭维。《三国演义》中,人品公认最好的,应当数刘皇叔刘备。

刘备谋略和胆识都不能与曹操媲美,可是其仁慈宽厚的人品,忧国忧民的抱负,就连博学多才、隐居山野的诸葛孔明也被他真诚的泪水感动了。让刘备感动的谋士和大将,又岂止诸葛孔明一人呢?雏凤庞统、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等,都是被刘备德感化而前来的投奔的。但是,刘备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事优柔寡断且太妇人之仁了,失去很多机会。假如他有孙权的一点果断,那么蜀国的命运就得改写了。蜀国的失败,其根本原因为丧失原则,感情用事所致。刘备素喜感情用事,他的手下关羽也常感情用事。如若不是如此,赤壁之战时,华容道上,关羽就不会放走曹操,也不会因大意失去蜀国北伐中原的战略据点——荆州。就连一贯谨慎的诸葛亮也是丧失原则,关键时刻,不用魏延、吴懿为先锋,却用了不该用的马谡领导诸军,而失去了街亭。荆州和街亭的丢失,乃蜀国的两大败笔,这两大败笔的根本原因都是丧失原则、自以为是所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素有不愿当他国之臣的孙权,是孙坚的小儿子,也是素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的弟弟,虽然没有像父兄一样历尽南征北战,却似乎也有着果敢的处事风格与超乎寻常的智慧。在众人吵嚷着要投奔曹操,而只有鲁肃一人坚持不投降并主张与刘备联手对抗时,不知何去何从的他,居然会在关键时刻灵光一闪,拔出宝剑砍掉了案几的一角,并说:谁要是不同意抗曹,其结局就与这案几一样,身首异处!一代枭雄的风姿就在这一砍削一怒斥中显露出来。

正是因为如上三位各有千秋,才在那个特殊时期在中国的领土上各据一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人都凭借了自身的优点:曹操占据天时,刘备凭借人和,孙权依靠地利。但凡一个人要取得长久的成功,总是离不开天时、地利和人和。虽然孟子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仔细想来,如果天时、地利和人和都能具备,成功才会持久。三国时期,谁具有如此大的本事呢?司马懿就具备如此本事。

“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且“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的司马懿也是曹操请来的。以曹操的为人,当然不会像刘备三顾茅庐、有礼有节地把司马懿请来,却是软硬兼施,用尽一切办法才把司马懿请到。也许,就是由于曹操的人品差,礼节的不周到,才导致司马懿的后人司马昭不像诸葛亮对刘备及其子刘婵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却是篡位夺权,派人杀了曹操的后人曹髦。这一出,与曾“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逼迫年轻的汉献帝退位,有着惊人的相似啊!——因果善恶报应,在此演绎得惟妙惟肖!

成功的基础首先要在生存下来,并在某一领域利用自己的特长践行自己的才能。才能,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帮助自己生存的。倘若不先生存,要想有所作为,那简直就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功成名就了。《三国演义》是小说的艺术欣赏来阐述生存学和成功学的文学作品。在此书中生存的不易和成败得失,小说人物经历,可想而知。前面说的祢衡就是一普通人如何生存的事例。如若以佛教慈悲为怀的视角,如上所述,当然都为曹操和黄祖等人的心狠手辣而祢衡痛惜。但是,如果以易经的视角来分析祢衡惨遭杀身之祸的原因,其实应为其太张狂、出言不逊、目中无人、不会审时度势所致。祢衡自以为有点文才,竟然把天下人不妨在眼里,除了杨修和祝融,再也没有别的朋友。可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他,居然在别人面前宣称:杨修是他的大儿,祝融是他的小儿。曹操看不起他,让他当击鼓的小官,他竟然在宴会击鼓时,裸露着上半身,以此与曹操对抗。被他弄得相当尴尬的曹操,不是刘备那种仁慈的人,利用借刀杀人之法,就把他除掉了。祢衡身为文人,有一技之长,本应赢得尊重,可是,他不会利用自己的文才来帮助上司发展,只会用来吹毛求疵,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导致被曹操送给刘表,又被刘表送给黄祖,结果因无礼于黄祖,就被黄祖杀了。时年才25岁。杨修的被杀,也是由于他没有用自己才能来帮助上司,却常常卖弄自己的才能,最后,同祢衡一样被曹操找了一个理由就把他杀了。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文人在虎狼成群中,要想立足,得先修身养性,处处谨慎,低调处事,厚积薄发。

《三国演义》中所阐述的文人生存之道,不仅用了如祢衡、杨修等人的反面素材,也用了如诸葛亮、司马懿的等成功文人的素材。从诸葛亮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博学多才、做事周密、对上司鞠躬尽瘁的文人高贵品质。这种品质,无疑就是文人生存的救命稻草和成功秘笈。

很多人行为处事喜欢一意孤行,不会悬崖勒马或自救,甚至饮鸩止渴,导致一错再错,最终一发不可收拾。他们这些失败者用的是“加法”而不是“减法”。如果能用减少损失的如“空城计”的减法,《三国演义》中好多人的结局就会逆转,三国的结局也会随之逆转。马谡在行军打仗时,错了第一次后,假如听了王平的忠告,街亭不一定能丢掉。街亭不失,蜀国就不会被灭亡了。

最终,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司马懿,逐一击败了魏蜀吴这三国,统一了中国。至此,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这一成功之道,不言而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6748/

《三国演义》书评的评论 (共 4 条)

  • 老党
  • 春暖花开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很多人行为处事喜欢一意孤行,不会悬崖勒马或自救......
  • 孤舟簔立翁

    孤舟簔立翁读了文友的三国点评深受启迪,通过对三国人物的分析上升为人品、才能、之间的分析,讲的透彻入理,可见文友分析判断能力之强。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