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水韵依依

2015-12-21 11:32 作者:茶茶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直以为,我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从水这里开始的。

小时候,我家住在陕西渭北一个贫瘠的小山村里。旱原、山坡的特殊地理环境,注定了这里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缺粮缺水。为了找水,村民们总会在大清早赶着去村里唯一的一眼水井边排队,等候摇轱辘把搅水。那会,父亲在六十里外的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上班,母亲独自在家养育四个娃,家境贫穷且无人帮衬,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能借别人家的井绳和桶挑几桶水生活,她便常常主动去帮人拽绳,希翼用自己的行动能换来对方的怜惜和相帮。

溜光湿滑的井台上,七八岁的我双脚紧蹬在井台沿上,身子努力后仰着,小手紧抓着井口的井绳,鼓足气力使劲往上拽着,井绳上方,瘦小的母亲抓着光滑沉重的辘轳把,双臂高举着,一次又一次摇着辘轳把,重复着那个单调而沉重的动作。随着一次次搅动,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鼻翼上、额头上、头发丝里冒了出来,顺着面颊小溪般蜿蜒而下。母亲银牙紧咬着,眼神倔强而自信,终于一桶水晃晃悠悠的上来了。看到清澈的井水,我顾不得钢丝绳擦破了手掌,高兴地喊叫。母亲用袖管抹着汗,笑着说,“咱这井虽深了点,可水清凛甘甜,是顶好的东西!记着,以后做人要像井水一样,平和谦逊宽厚,一视同仁,无论在啥环境、活到啥地步都不欺负人,更不作贱自己……”

那时的村民从没奢想家里会通自来水。他们津津乐道、盼望的是源自冯家山水库的北干渠水。记得渠水首次泄洪那天,村里人一大早围拢在渠边,一边谈论着自家人修建冯家山水库时的趣事,一边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朝远处张望。期待的时刻终于到了,渠水奔腾着欢啸着一晃而过,瞬间就填满了渠沟、越向远方。守候已久的村民们沸腾了,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一愣神的功夫,已有村民提着早备好的水桶,麻利地打了水乐颠颠地挑回家了。更有那性急的妇女,干脆搬来了洗衣盆,三三两两地蹲在渠上土坎旁,有说有笑地洗起了衣服。老爷爷们蹲一起悠闲地抽烟,对着旺旺清水喜逐颜开,老婆婆们则一边可着劲聊自己要浆洗的打算,一边瞅着追来赶去正玩得热闹的娃娃们,叮嘱他们注意安全。

这群老人中,就有我善良的祖父。从小到大,他只要发现谁浪费了一颗米一滴水,就会毫不留情地训斥。他常常说:“娃啊!这粮、水,来之不易,不敢糟蹋啊!为修这水库,国家出动了多少人力物力啊!这下好了,以后再碰上旱灾涝灾,就不怕了。在咱庄稼人眼里,有金有银不算宝,有水有粮才是根啊!爷爷小时,正遇上民国十八年年馑,差点饿死了……”

许多年以后,我上网搜索,那场困扰了祖父一生的噩,无声无息却心惊肉跳地在我面前展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据民国19年底陕灾报告统计,当时全省有200多万人活活饿死,200多万人流离失所逃亡他乡,800多万人以树皮、草根、观音土苟延生命于奄奄一息;旱灾发生的同时,又有风灾、雹灾、虫灾、瘟灾、水灾、火灾、烟灾、兵匪之灾一起袭来。使全省92县尽成灾区。赤野千里,尸骨遍地。

那场灾难中,祖父家原有40多口人,灾后不足十人了。祖父说当时关中持续3年大旱,庄稼6料不收,再加上军阀混战、土匪丛生、大烟盛行、瘟疫遍地,老百姓的死活根本就没人管啊!祖父强调说,人说关中是粮仓,可粮仓却发生了这样的事,说到底是没法灌溉啊。还是新社会好啊,一解放,政府就把修水库、修渠道作为重点项目抓了起来。现在就咱这附近,都有了好几大水库,这以后咱就不怕了。

幼时的我就常这样听着祖父的唠叨入眠,在梦中,我常常希望可以与向往已久的冯家山水库亲近一回,一睹它的风采。

第一次去冯家山水库,是源于小学4年级时学校组织的一次游。奔跑了一个多小时后,师生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只见坚固高大的坝堤下,宽阔的水面绿莹莹的伸向远方。同学们欢呼雀跃着跑了,我站在坝堤上是又惊又喜。这是多美的景象啊!浩瀚的水面上碧波荡漾,几株柳丝低低地垂近水面www.miaozhao100.com转载请保留,宽敞幽深的湖面上有只小船在悠悠飘荡,有儿从水面掠过,有鱼儿追逐嬉闹,宽阔温情的水面竟然那么壮观和柔美!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水还可以以这样浩淼的姿态出现啊!平生第一次我意识到了自己眼界的狭窄、生活环境之艰难,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了!

可我知道,这些年一直滋养我的,是这块皇天厚土中的种种传说和那片如玉如画的依依水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5431/

水韵依依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