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说须眉

2015-12-14 16:46 作者:鲁公青夫  | 2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须眉是胡须和眉毛的统称。胡须,俗称胡子,长胡子是男子第二性征的一个表现;当然,这是在青期之后,雄性激素分泌旺盛激发出来的。男孩子在11岁以前体内雄激素很少,男女之间体征上差别不是很大。胡子是个总名称,细分起来,嘴上面的叫“髭”,在面颊两边的叫“髯”,在下巴底下的才叫“须”,但习惯上也并不认真区分。

古时男人都是留胡须的,汉乐府诗《陌上桑》有这样诗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这是说挑担子的行人,见到美女罗敷,都会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欣赏美女,另一则也趁机歇歇脚。男人都非常珍自己的胡须,更有荣登青史的故事:唐太宗手下大将李勣得了重病,药方需要人的胡须烧成灰,用来做药引,唐太宗亲剪胡须,为李勣治病;李勣病好后磕头流血感谢唐太宗,这在《旧唐书》里有一段详细记载。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头发就变白了,很多人不但头发,眉毛和胡须也都白了,这被称之为“皓首”,“皓”字其实还是白的意思,现代话讲是白胡子老头。《资治通鉴》记载:更始元年,反对王莽的起义军多达十几万,王莽的新朝危如累卵,灭亡近在旦夕:“王莽欲自示外安,乃染其须发”。王莽不但染发,胡子也染了,这王莽大概就是“白胡子老头”;不看这样的记载,真想不到汉朝就开始染发、染胡子。到了唐朝染须发的现象大约更为普遍,唐诗中多次出现染胡须诗句,刘禹锡的“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和司空图的“髭须强染三分折,弦管遥听一半悲。”由此看,染发、染胡子是有历史渊源的,只是没见到把白眉毛也染了的历史记载,可是再仔细一想,人把白头发、白胡子染黑了,也不可能再留下白眉毛。

古时被阉割的太监是不长胡须的,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袁绍诛杀宦官,被杀的两千多人,但其中也有因没长胡子被错杀的,可见没有胡须也有很大危害。男人胡子样式很多,虽说有的刻意修饰,但大部分人都是原生态,有络腮胡、山羊胡、八字胡、鱼尾胡等。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有关胡须的故事,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关羽了,关羽长须飘飘被汉献帝称之为“美髯公”。而张飞的胡子就为张飞形象的展现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水浒》里的李逵为性格展现也是离不开胡子;诸葛亮的胡子则衬托老谋深算、飘飘欲仙的形象。不难想象,假如这些人都没了胡子,他们的艺术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又会是什么样?

据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王妃,因为路易七世剃掉了胡须而与之离婚,改嫁给了蓄着一副漂亮胡子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作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两国为此争夺了300年,这就是著名的“胡子大战”。本人对外国历史一窍不通,感觉这样一场战争肯定有深刻的政治原因,而说成是因为胡子而战争,实在有点牵强。在我国东北地区,占山为王的土匪就被称为“胡子”,这大约在深山密林中,剃头刮脸很不方便,土匪们都是留着胡子,这成为好百姓和土匪的明显区别,“胡子”也就成为土匪的代称了。

用胡须作为成语的句子很多,也很形象的表达了人的情感,像“吹胡子瞪眼”,人生气了瞪眼就行了,不知为什么还得把胡子吹起来,真是看不出眉眼高低来。而“眉毛胡子一把抓”则表示办事没重点,大事小事一起抓。其他像虎口拔须、溜须拍马等也很形象。胡须在京剧中也占重要位置,行话叫“髯口”,又称“口面”,它是代表剧中人物年龄、性别、性格的一种不可少的化装装饰物。

女同胞很愿意说的一句话:“巾帼不让须眉”,这是自古就流传的一句话,女人不比男人差。在封建时代,女子很少受到教育,大多不识字,只能从事抚养孩子和做一些家务;巾帼不让须眉这样的事情虽然有,但终究是少数,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情况。现代社会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从奥运金牌数量看,女运动员得金牌数量,一点也不比男运动员少,“巾帼不让须眉”已经越来越现实,“巾帼”代表女人,“须眉”代表男人。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为什么要称男子为须眉呢?有一种解释是:古时男子以须眉浓密秀丽为美,而只有男子的须眉才浓密,所以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称。但是,须是男子所独有,眉毛则是男女皆有的;原来,古代妇女有剃眉的习惯,剃去眉毛后再画眉;而画的眉毕竟不是真的,看起来有而实际上无。现实中也有女同胞眉毛天生淡的几乎看不出来,也不得不画眉,现代妇女大部分出门前都得描一下眉。这样说来眉也可视为男子独有之物,男子被称为须眉,道理就在这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举案齐眉”也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当然,这个成语不是讲的眉毛,而是东汉梁鸿与孟光的故事,孟光每次为梁鸿上饭,都用托盘高高举过眉头,以示对梁鸿的尊敬,作为成语是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的意思。眉毛的故事尽人皆知的大约是“张敞画眉”。《汉书》里有段记载,京兆尹张敞和妻子情深,妻子化妆时,他经常为妻子把笔画眉,被长安人笑为‘张京兆眉怃’,后来汉宣帝亲自过问这件事,张敞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京兆尹是汉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市长;而闺房内男女之事又岂止是画眉?张敞的回答既巧妙又在情理之中,宣帝爱才,当然不会难为张京兆,从此又多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古代女子眉毛共有十种: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十曰倒晕眉。女子喜欢选用那种形式的眉毛,我们无从知晓,白居易曾有描写远山眉的诗句:“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除了这十种眉,还有很多描写美女眉毛的,如:“嘴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美女是:“眉如翠羽,肌如白。”这就把眉毛形容为“横翠”及“翠羽”,可见画眉样式繁多。眉翠含颦,靥红展笑,描写美女是必定描写眉毛,王熙凤的眉毛是这样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林黛玉的眉毛是这样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罥烟眉,似飘渺的一缕青烟挂在眉际,这样的眉毛在现实中的确少有,而且只有美女才有,是眉毛中的上品,要辨别是否罥烟眉,得把其人的眉毛和人的整个形貌风格联系起来考察。就像林黛玉的眉毛和她的倾城之美是一个整体一样,在不具备美人体态的女人脸上,是找不到这种眉毛的。

眉毛对女人来说太重要了,连小女孩也会受到大人影响,李商隐《无题》中写一个小女孩学大人画眉的稚态:“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而我不到四岁的小孙女,有时出门前,也学大人化妆,用她的玩具化妆盒,描眼眉、抹口红、扑胭脂、涂指甲等,一道工序也不少,然后才出门,令人忍俊不禁。女子爱美之心是天生的,所以女子在《南朝子吴歌》就说:“双眉画未成,那能就郎抱。”不难想象一个“眉眼盈盈”的女子,是多么让男子心旌摇曳。但是,世界很多地方的妇女是以无眉毛为美,像亚马逊地区部落的妇女,她们就把眉毛甚至睫毛都去掉,以为这样最美。意大利名画《蒙娜丽莎》中的蒙娜丽莎,不但没有眉毛,连睫毛也没有,但却是世界公认的美女,这只是审美角度及观点不同而已。

人的眉毛不但能强调面貌,增加人的吸引力,还能传达丰富的情感,唐诗有:“装罢底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眉毛的变化丰富多彩,心理学家指出,眉毛可有20 多种动态,分别表示不同心态。柳眉倒竖表示愤怒,柳眉表示是女子,这是形容女子愤怒,眉毛本来是横着,不难想象,一个女子眉毛倒竖着是什么样子。扬眉剑出鞘则形容男子汉气概,是一种豪迈;横眉冷对表示敌意,鲁迅有“横眉冷对千夫指”名句。挤眉弄眼表示戏谑;低眉顺眼表示顺从;扬眉吐气表示畅快;眉头舒展表示宽慰;喜上眉梢表示愉悦;眉头紧锁,表示内心忧虑。李清照《一剪梅》里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娥眉”表示美女,屈原的《离骚》里有“众女嫉余之峨眉兮”的词句,可见用“蛾眉”表示美女,也是有渊源的。《长恨歌》里杨贵妃被唐玄宗处死,但诗句却是“宛转蛾眉马前死”,没有惨烈的描述,“宛转”二字就把美人临死前哀怨缠绵的样子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通过眉毛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黄帝内经》有云:“美眉者,足太阳之脉血气多,恶眉者,血气少也。” 这是从医学角度来看待人的一些生理现象,眉毛粗长、浓密、润泽,反映了足太阳经血气旺盛;如眉毛稀短、细淡、脱落,则是足太阳经血气不足的象征。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这是说汉高祖刘邦长相像龙一样,胡须很美。而光武帝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意思是:光武帝身高七尺三寸,胡须、眉毛都很美,有着大大的嘴巴,高高的鼻梁,饱满的额角;这也是美男子的形象。可见人的发、须、眉这些长在人头部的毛发,多次被历史记载、描述,足见这些东西对人的重要性。

须眉的故事何止千万,本文不过略述一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3975/

浅说须眉的评论 (共 2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