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看见》中看见【彭晓敏】

2015-12-14 13:23 作者:000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看见》记录了柴静十年央视记者的心路历程,它运用一种独特的角度,将这些年的新闻热点用柴静自己的方式朴实却有重量地表现出来。正因为这些重量,我一直都是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写这篇书评时,总担心自己过于粗糙的文字会划伤它细腻的皮肤。但和大多数看了《看见》的读者一样,看过之后便是内心里汹涌着惊涛骇浪,时刻准备着倾泄而出。得找一个出口……

第一次知道柴静,是看她的《真重,像沾了那些年的滴》。看到的她是美好干净,安静中散发着不容忽视的光芒,那时的她,是梦想的化身。但在这本书里,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柴静。在这沉甸甸的十年记者生涯里,她是一个冷静的正义者。

《看见》记录了柴静十年的成长之路,从她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她的进步。“如果这会儿是在演播室,灾难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需要完成的新闻,我只关心我播报赈灾的数字是否流利,但看到一个老大爷光着一只脚,另一只脚上穿只解放鞋,拄着拐走了两里路,从我们的卡车上翻找出一只在北京随处可见的带眼的旧黄皮鞋,端详一下,套在脚上走了,我才知道什么是赈灾。”她从初始咄咄逼人地早已给采访对象一个判断,到试图去了解他们,关心新闻中的人。她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但她却是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不断地进步,她留下得每个脚印都是那么的坚定、饱满。她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让读者去体味成长,感悟人性。

我被《看见》中的美妙文笔所深深地吸引。在这里柴静运用了许多新奇却恰到好处的事物来打比喻。形容一种疼痛是“疼像刀一样插进来”,形容小孩穿了厚厚的棉袄是“像胖胖一粒花生米”。在文中,她显少使用评论性的句子,把一切交给读者去评判。她完全像是在讲一个大故事,用一种无生息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情节之中,使人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她文字里的冷静,是一种在千灾万劫里的从容。在她进行抗非典追踪报道时,一位受人敬仰的院长因帮助患者对抗非典而染上了病毒,她运用最简单的文字写道,“一周后也发病了。”看到这里时,我忽然觉得她的文字冷静到几乎残忍。但细想来,残忍的是那场灾难,而在事后看着这些灾难的人的心痛,又怎会及亲自记录了这些灾难的她心痛的万分之一?她正用了这样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深思。

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与你正体验着的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充斥着与光明。当陈虹问她做新闻最关心什么时,她回答说:“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一下子便将读者拉入一个纯净的环境里。节目组里的每个人都是那么地可爱可敬,就连那条与她一起赴新疆震区的德国搜救犬也在她的文字里有着催人泪下的魅力。这得归因于她的善良。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后记中说道,“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因为从一颗善良的心出发,才能到达美好和纯净的状态。我以前总是羡慕那些美好的世界,羡慕三毛沉醉过的西班牙的纯朴小岛,羡慕长沙花火工作室里的小闹怡情。当然,对于柴静笔下在激烈的环境中仍是溢满的温馨也是喜欢到不行。喜欢她,喜欢老范,喜欢曾被她压住尾巴却一声不吭的搜救犬,喜欢那个写信的大男孩,喜欢那里的一切……一直想着,未来,我要飞去那些地方,在一种纯白色的环境中体验五彩的生活永远地抛掉那些背叛和伤害。但真的等到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才在被人性美震撼的余韵中恍然大悟。那种纯白色的环境或许仅是理想中的,但那些美好的东西,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我们所看见的,是从我们的内心里过滤而来的。不是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是你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渴望与美有一场邂逅,并非要去往一个世外桃源,能在平凡中看到山长水远,丽日晴空才是强者之道。所幸,在这里我看见了人性的美丽,借着柴静的眼睛。我觉得这会是读者们收获最大的地方。

她因善良而收获感动,然而,她却也因为善良而遭到质疑。她因在镜头前给一个接受采访的小男孩擦眼泪而被议论为“表演性主持人”。同事们围绕她讨论,善良的人是否能做好刚性的新闻。她却用前往非典第一线的壮举向大家昭示,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他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是决不会撤步的对峙。”或许很多的年轻人正面临着类似于保持内心单纯和得到社会成功的选择题,当你的单纯被世俗所质疑,当这个社会的成功法则与你的单纯背道而驰,你是否会像她一样,去与这个已被大众所接受的错误结论对抗?用一种决绝的力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看见》中看见,看见一种人生观,用一种永不屈服的态度去抗争,用一种永不放弃的态度去追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3879/

在《看见》中看见【彭晓敏】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