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家的“代销铺”

2015-12-10 21:52 作者:千里马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老家的代销铺,作为一个时代的历史符号虽然今天已尽消失,但它在我的心目中仍保留着永恒美好记忆,想起它,就想起了那个火热、贫困而难忘的年代;想起它,就仿佛又回到了我那无忧无虑到代销铺购物的童年岁月......

常言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小时候,正处于人民公社实行计划经济年代,为了搞活农村商品流通,遵照毛主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指示精神,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集体性质的供销合作社,下面的生产大队分设代销铺,也叫某某代销门市部或某某代销点,为供销社下属单位,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农村“超市”,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俺村的代销铺就设在距我村仅有一里多地的朱氏桥村,因为这里有自明代以来就有远近闻名的朱氏桥,属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路人多,小清河两岸的群众距公社所在地集市远,最近的也有十来里,河南岸又有两座土窑和一座轮窑,购销需求旺,有地利、有市场、有人气,来此购销方便,是经商设点的最佳选择地。

朱氏桥代销铺设在朱氏桥村东队,共有5间草房,其中主房三间为营业室,座东朝西,正对着村庄中间的阳关大道,厢房两间为临时仓库兼厨房,座北朝南,夹杂在左右民房之间,和民房没啥两样,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主房门外的土墙上多钉一块木板,上书“朱氏桥代销铺”六个黑体毛笔大字。营业室里中间用青砖垒砌有一米高半米宽的柜台,草泥挂面。上面一头摆放着布匹和成令的纸张,一头是和买者对话算账的地方。后面靠后墙同样是用青砖垒砌的简易橱柜,当间里面摆设的有布匹、日用品、文化用品、食盐、煤油桶等生活用品,南头摆放扫帚、木锨等生产用品,北间是卧室,条件很简陋。这里供销社派驻两位吃商品粮的正式工代销员,又从本村聘请一位临时代销员。自代销铺开业以来,吸引周边方圆三里五村的社员们都到这里来买东西,有时也来这里卖自己采集的中药材、黄麻等土特产和鸡蛋鸭蛋,换回食盐、煤油、火柴、酱油、醋、针头线脑等生活必需品。代销铺地方不大,可作用不小,生意兴隆,它一头连着百家千户农民,保障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供给,一头连着供销社、党和政府,是人们经常聚集会面的场所,是偏僻的农村社情民意沟通的信息源,是群众生产生活好坏的晴表。

那时的代销铺进货不像现在有人用车送到农村超市的门口,而是代销员自己干,亲自从十几里外的公社供销社用架子车套毛驴拉回来的。每天营业时间从早到晚都超过10个小时,特别是秋季收购繁忙季节,很多时候都点着马灯,打着手电筒挑灯战。三个代销员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称食盐灌煤油不缺斤少两,买布匹扯头绳不少一丝半寸,卖土特产药材不压级压价,做到童叟无欺,不分远近亲疏,真正是老百姓信得过而衷心拥护的营业员。特别是在那个极度贫困、物质匮乏的年代,比如连火柴、煤油、白糖、布匹等日用必需品,紧张得都按计划凭票供应,没有群众反映他们以权谋私、厚此薄彼,或不讲诚实守信,在那个“文革”特殊年代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啦!因为,当时盛传有不正之风四句顺口溜:“听诊器(医生)、方向盘(司机),实权派,营业员”。营业员成为非常吃香光宗耀祖的好职业岗位,令人艳羡不已啊!比如,在“文革”初期,由于搞政治运动破坏了生产,曾一度出现物资极度困乏,连最基本的吃穿用生存需要都不能满足,处处按计划凭票供应,还不断脱销。比如,烧锅吃饭用的火柴、点灯照明用的煤油短缺,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用最原始的钻木取火、火石摩擦取火做饭,用萤火虫照明或干脆黑灯瞎火。而俺村的代销员非常同情乡民,很讲良心,每次进货都尽量多争取物资供应计划分配调拨指标,特别是像火柴、煤油这些十分短缺物资,不留库存,不让“排场人”走后门,到货后立即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地分销给群众,让老百姓放心,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群众生活要求。

朱氏桥代销铺我没少光顾,因为我从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三年时间都是在朱氏桥村上的小学,受父母之命给几毛钱我经常到该铺去买食盐、灌煤油等生活用品,也为了买作业本、铅笔等学习用品而从家里拿几个鸡蛋来卖。俗话说:“仨钱难倒英雄汉”,在父母挣一分钱都想掰成八瓣花的贫困年代,我多么渴望每次买东西时能像其他家长那样多给两角钱,哪怕是几分钱买几块糖吃啊,但是,我没有奢求,只期盼每学期上学交学杂费时不拖延,我太渴望读书了,在我幼年思想朦胧的启蒙教育中,通过老师的启迪心智,我已经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上学读书长大才会有出息。所以,我把过年大人给我微不足道的几角钱攒起来,还要利用假期刨半、捋槐豆等勤工俭学,把积攒的中药材拿到代销铺卖掉,换回几只铅笔和作业本,把零花钱全部用到买学习用品上,当然还不够。为了节约,我的作业本正面用了再反过来写,大仿本都是买一张5分钱的油光纸自己裁定,一本32页的要比买印刷好的节约5分钱,往往是拿一个鸡蛋可换个大仿本,或两个小字本,工工整整写好交给老师,老师能用红色毛笔批阅“甲”或多圈几个写得好的字,我就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回家就要向父母炫耀。

代销铺从我记事的上世纪60年代初起,一直到发“75.8”特大洪水房倒屋塌,在原址存在了十几年,后来被搬迁到朱氏桥村西队,离朱氏桥埠口远了。房子还是5间,不过,原先的工作人员已换成两位新人,营销的内容还大部分不变,服务的对象没变,和公社供销社的隶属关系也没变,而变化的是营业室由草房变成了瓦房,柜台变成了水泥挂面,橱柜变成了木质而规整的,进货不再用人拉肩扛了,而是用拖拉机等农用机械,一句话,硬件条件好多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品花样多了,橱柜的货物琳琅满目了,像农膜、农药等生产新品种和凭票供应的生活类商品几乎没有了,这个时候我还不断地来此光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实行家庭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和市场经济,代销铺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传统的供销社集体模式被个体承包所取代,点多面广,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个体经营户,在交通便利的十字路口,在村头水泥路边,在村庄自家宅院,如天上的繁星点点,都散落于个村庄家户,跟过去相比,不知方便多少倍!一些富足的经营户,还引进了现代农家“连锁超市”,一改以往的经营方式,像城里人一样,实行的是开放型购物,货架立体摆设,买主倘佯其间,吃的、穿的、吸的、喝的,日常生活用品可任意挑选采购,最后到门口柜台结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家的代销铺,曾经给乡亲们保障了衣食住用行等生产生活方面的供给,活跃了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维系了百姓与党和政府的关系,维持了一方的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祖国解放后近3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我们值得给予肯定的,它比起旧社会那走村串户的货郎担是一大进步,也是一个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过程中涌现出的社会流通新模式,成为农村现代化的奠基石,我们将永远牢记它的功劳。

老家的代销铺,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啦,仿佛是一位交往甚多经年难忘的老朋友,其音容笑貌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我将永远怀念它!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3138/

老家的“代销铺”的评论 (共 9 条)

  • 晓梦芳菲
  • 襄阳游子
  • 小虎涛
  • 心静如水
  • 楊葱头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老家的代销铺,曾经给乡亲们保障了衣食住用行等生产生活方面的供给.......
  • 成事在天

    成事在天回忆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点我喜欢!

    赞(0)回复
  • 文明俭朴

    文明俭朴过去那些“老旧”的东西常常让人想起,也算是一种精神财富吧!祝友写作快乐!

    赞(0)回复
  • 木谓之华

    木谓之华老家的代销铺,作为一个时代的历史符号虽然今天已尽消失,但它在我的心目中仍保留着永恒而美好的记忆。点赞!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