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穿过宜昌老城(5)

2015-11-21 11:20 作者:宜昌石头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五、小城故事多(2)

汪家巷除了有几座老建筑,甚至还有一座宜昌几乎绝迹了的土楼以外,没什么可看的。不过有一段历史很有趣。从中书街到**路之间原来有一条小巷,因清朝出了一位先后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故得名顾家巷子。顾嘉蘅生在天官牌坊街(**路),祖籍是江苏昆山人,。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顾嘉蘅京试及第,中二甲第五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六年后出任河南南阳知府。这名进士青年时颇为骄矜,京试及第后,曾书"五百年来新甲第,三千里外旧家风"贴于大门两侧。此联一贴,宜昌绅耆学究们无不哗然诽议,坚决将顾氏拒绝于当地的社祭仪式之外,顾嘉蘅被迫另修一座土地庙在汪家巷口,这就叫强龙压不住地头蛇。

提起献菜场,宜昌的年轻人稍有耳闻,不过就是因为解放后在那个地方建有一个菜场而得名。历史上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明洪武(公元1378-1387年)期间,衙门建州署在西上门(中水门)内,大约就在如今的献菜场一带。不过那条东北起于环城东路、西南止于沿江大道、全长约580米的献福路满清的时候宜昌府署是建在这条路东端的廖家台一带,故而有东府街之称;民国初,宜昌县政府就在这条路西段献菜场一带,便被叫做县府路;1945年,国民党县政府在高等法院宜昌分院(市直机关童欣幼儿园)内,举办给***祝寿的活动,县府路就改名为献福路了。不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解放后,当局曾经改了不少的街名,为什么保留了这条街原来的称号?看来献福还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吧。

璞宝街形成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以前,《东湖县志》记载,东为白家巷,西为报恩寺街,北有桐树巷。1876年宜昌开埠以后,宜昌城南门外正街两侧才开始有人建房设店,逐步形成商贸街道。当时的璞宝街一边通天官牌坊,另一边直抵当时的城墙,却无城门外出,因此这条街上到处都是晒"蒲包"(旧时一种做布鞋用的硬壳,宜昌话也叫布壳),直到1929年,城墙被拆除,这条街才与城外的南门后街相通,因为"蒲包"与"璞宝"谐音,人们便将蒲包街 取了一个吉祥、喜庆一点的街名--璞宝街了。

虽然自己从在学院街小学读书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在璞宝街上走来走去,可是我对这条常来常往的街印象不深;后来搬到南正街、艾家巷居住以后,几乎天天都在那条街上逛来逛去,不过就是看着那家竹器厂变成了电热电器厂,我的那些原来住在这附近、和我一起喝酒闹事、抽烟谈天的狐朋狗友都逐渐失去了联系;不过就是看见那条街变成了农贸市场,一个假中医经常在那条街上哄骗老头老婆婆而已。

可是那条毫不起眼的杨柳树巷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明朝崇祯初年,陕西有一张姓商人来到宜昌经商,不想因为驴拉屎惹来了一场横祸,好不容易从官邸越墙而逃,得到一个住在这里的孤寡老太婆救助才得以脱身。临别时,那个张姓商人再三要求老太婆一定要在自家门前种上一株杨柳,以此为凭。声称救命之恩,若今生不能报答,来日我的子孙必当重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后来,老太婆和她的邻居都随意在家门口种了几棵杨柳树,这条原本不出名的小巷子,从此也就被宜昌人慢慢地喊成了杨柳树巷。再后来,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八大王张献忠曾经攻陷宜昌,据说他就是那个张姓商人的儿子,曾经到杨柳树巷一带打听过老太婆的下落,未果,此后,每天清晨,这里各家各户门前都放有白花花的大米,一直到张献忠离开宜昌。

其实,这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而已,张献忠的凶残和冷酷世人皆知,杀人更是眼都不眨,宜昌当年被那帮人奸杀抢掠的情景惨不忍睹。如今的这条小巷根本找不到杨柳树的影子,不过杨柳一巷、杨柳二巷、杨柳三巷那三条小巷分岔而行,倒有些杨柳枝条的意思。在那些小巷里,还有一些连名字也没有、窄的只能走一个人、常常从屋檐和骑楼下擦身而过的小通道,上可以通到西平巷,下可以走到璞宝街,弯弯曲曲、密如蛛网、又藏了不少虽然不是古建筑、可却是地地道道老房子的去处,所以,我强烈推荐那些驴友和对老城感兴趣的人去那里看看,也许是一次游玩、也许是一次城市地理知识教育,也许也是一次告别。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8454/

穿过宜昌老城(5)的评论 (共 6 条)

  • 雪灵
  • 心静如水
  • 老党
  • 闲言莫听
  • 荷塘月色
  • 守候江南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