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碗面

2015-10-26 20:09 作者:一叶扁舟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碗面

路过老城区的街角,一家饭馆的名字亲切而朴实,“一碗面”,多么简单的称谓。它不仅激起我的胃酶,而且点燃太多的怀想。

七十年代初期,农村还处于大集体时代,小麦的产量还不能自给自足,农村人基本上靠玉米和红薯填饱肚子。以小麦为原料的主食主要是面条和饺子,这两样主食成了奢侈品,只有工作队派餐或者来了亲戚,母亲才做一碗纯麦面捞面条,里面埋一两个荷包蛋。饺子平常是见不到的,只有到节的时候,才能享用几顿。小时候,总盼望着谁家生孩子,那时候主人家会用红色的圈盘端几碗面,上面堆上粉条、豆腐和白菜做的臊子,有时候也夹杂几颗碎肉。从没有估算这碗面的代价,那是大人的事情,我们的任务是把这碗面分成几份,趁热狼吞虎咽的吃下去,以解馋虫。

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小麦除上交公粮,还有剩余,午餐变成了加入玉米面的混汤面条。为了吃得丰富,富于创造的农民根据季节变化,在汤面条里加入面条菜、榆树叶、萝卜丝、黑红薯叶,于是汤面条有了各种各样的风味。八十年代中期,我到邻村上初中,因为学生多,每天中午主食都是汤面条,机器轧出的面条不劲道,再加上长时间浸泡,变得柔软乏味。面条里除了葱花,基本上没有别的点缀,远没有自家的丰富。

八六年我考上了师范,吃上了商品粮,学校的伙食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善,每周有两个中午能吃上捞面条。如果餐票有盈余,周六中午还能吃上一顿扣碗肉,打打牙祭,对农村出身的我来说,那样的伙食,已经很满足了。

八九年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那个时候,家家户户每天中午都能吃上捞面条,臊子也可以不重样的改善。学校有个教师伙,吃饭的老师不多,做饭的师傅是位精明的老头,伙食很简单,但这位老师傅能用一对长杆丈,扞出又长又均匀又劲道的面条。那时我十九岁,正是长身体的年龄,每顿饭都吃两大碗。在那个简陋的环境里,肚子没有受半点委屈。课程不多的时候,我也常常骑车回家,母亲早早的便活好了面,做手工面的水平和老师傅差不多,炒半锅臊子,每次也吃两大碗,每顿饭大部分都进了我的肚子。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难得的美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后来,我从农村进了县城,渐渐的坐在大鱼大肉的饭桌上,适应了面条的肠胃,即便是海参鲍鱼,也常常觉得吃不饱,非得要份面条,哪怕一小碗,才觉得填饱了肚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时候出差去了南方,满桌的海鲜吃不惯,几天下来,就开始想家了,开始想家乡的手工面。

我想,也许这辈子,我都不会离开“一碗面”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2337/

一碗面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