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难忘的韵味

2015-10-26 10:53 作者:且行且歌 且歌且行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难忘的韵味

数十余年过去了,少年时代听大鼓书和评词时的情景,总是牵魂绕地浮现在眼前,回响在耳边:“尊座哑言,您老慢慢留心听……”。

苍凉的说唱声,伴随着鼓、板的击打声,及三弦浑厚低沉的琴音,飘荡在打谷场的上空,然后,拖着长长的尾音,慢慢地融化在茫茫的星空里……。

“初级社”的时侯,村里人在离村头不远的小河边修出了一块集体打谷场,打谷场的近河处有一棵合抱粗的大杨树,树下散乱地堆放着几块青石条。这优越的地理环境被串村越庄的民间艺人看中,将其选作了书场,于是,一处粗犷的文化场所便诞生了。除了农忙之时,这里几乎每都有书场。每天晚饭之后,村民们一仍下碗筷,便呼张唤李地集拢而来,坐在提前放置的小木凳上,抽着辛辣的旱烟,等待着开书,间或争论一下上回书的内容,有时为了某一故事情节甚至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老娘们、小媳妇、大闺女则三五成群地站在男人们身后不远处,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叽叽喳喳地拉着张家长李家短或带有点“黄色”的话题。最猴急的当属我们这些十岁左右的半大小子了,象群猴刚进水帘洞,争抢着石块或坐处,一刻也不闲着,直到艺人们一声清嗓之后,方才安静下来。于是,“惊醒木”拍出了一声声正义的呐喊;三弦声演唱出一首首悲壮的歌;鼓板声击打出一出出悲欢离合。说到激愤处,听众无不目眦尽裂;悲壮处,无不扼腕叹惜;哀伤处,无不掩袖抽泣。于是,这唱词、这鼓板声、这琴音便象一碗碗淳冽的酒,象一杯杯浓浓的酽茶,流进了我儿时的心田,也浇灌着村民们的心田,一个个民族英雄、巾帼豪杰、清官侠士、忠臣子、贞女节妇的形象便活龙活现地根植于听众的心中。就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走去了我们的先辈,也培育了我们这一代人。而那绕梁的余音,也在我记忆的长河中,缭绕了我四十多年。

那时,听一回书要“帮衬”给说书人二分钱,多者也不嫌。但在三分钱就可以买一根油条的时代,二分钱的支出,也算得上是高消费了,所以,孩子们是不必交钱的,而有些占便宜的人却每每在“一回头”刚完之时,便脱兔般离去,下一回书开板后又慢慢地蹭回来,艺人们也只是不温不火地交待一句“有钱捧个钱场,无钱捧个人场”,评书也照说不误,全然没有现下的“大腕”风度,动辄便扔挑子。

儿时的求知欲是旺盛的,几乎每天都要听到散场,才打着呵欠溜回家中,悄悄地钻进自己的被窝。在“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中,为了探本求源,有时也会撑不住困倦的眼皮而趴睡在透凉的青石条上,醒来时,却已躺在母亲温暖的被窝里了。深秋,为了取暖,大家紧紧地簇拥在一起,招惹得虫虱爬上了身,最后,只得眼巴巴地看着父亲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将附着白花花一片虱卵的破棉袄扔进炉火中,随着一声声爆响,而化作片片黑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这一代人也已过“知天命”之年了。而这说唱,也从打谷场走进了书屋,走进了礼堂,走进了收音机,现在又走进了电视。说唱者也由盲人、跛者变成了活蹦乱跳的健康人,破衣烂絮的着装也变成了西装革履,听众的坐位也变成了沙发,润喉物也变成了矿泉水和咖啡。……可是,每当我打开广播和电视,听到评书或“打鼓”的时侯,儿时听书时的场景便倏然浮现在眼前,那鼓点,那“梨花”击打声,那唱腔,总是伴随着长长的尾音,缓缓地从记忆深处飘溢出来,散发出无穷的韵味,象一杯杯淳冽的甘泉,滋润着饱经沧桑的心田………

唉――,那难忘的韵味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2126/

难忘的韵味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